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生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并影响师生进一步交往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高校师生关系贯穿整个高等教育过程,它以“教”与“学”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既是教育手段又是教育目的的重要方面.当前高校师生关系是以“尊师爱生”为基本特征的,二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情感特征决定了其本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关系。教师要善于发挥师生关系中的人际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位差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但也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心理互动的结果。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其教育影响作用能够促使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从学生视角研究师生关系对于探索教育教学的特点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剖析,揭示了大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对教师期望过高、片面苛求教师教学的趣味性以及缺乏与教师交往的主动性等认识误区和不当行为。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加强目标理想教育,促进师生价值观的融合;学生应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与教师知识对话的能力,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增进师生的互相理解,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建立的传统途径主要是当面的课堂沟通、个别沟通和以书信为媒介的间接沟通。网络信息时代,师生沟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虚拟化、快捷化、双向互动等特点。基于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消极特征,分析了理想师生关系应具备的特点。手机媒介以其强大的优势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工具,在高校师生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 ,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建构”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意味着师生关系不是给定的 ,而是“生成的” ,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对彼此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 ,师生双方对于彼此的认识状况在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和谐师生关系在大学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仍然是传统的"主—客"关系或"客—主"关系,消解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教育涵义。而主体间性的提出,为创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主体间性视野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社会、学校努力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加强教师学生的课堂互动。  相似文献   

7.
师生冲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群  吕富彪 《理论界》2005,(11):129-129
师生冲突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师生在年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都有可能存在冲突。不过,冲突的性质、冲突的形式以及冲突的解决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前,随着社会变革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师生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师生冲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师生冲突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不良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当前师生冲突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旨在揭示对师生冲突的认识误区,为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项充满关怀的事业,然而近些年来高校的教育关怀在关怀对象、师生关系、关怀责任及关怀方法等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致使教育关怀背离了教育本质。要想促进教育关怀的回归,必须以关爱和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提高教师的关怀能力为保障,树立以"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为终极价值目标的教育关怀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师生的沟通渠道增多、交流方便快捷。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有利于师生间传递信息,增进交流,融洽关系。本文基于江西省3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了解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状况,探讨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倡导新媒体环境下的"朋友—互动型"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教育组织机构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以"道"为价值基础,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通过考课、讲学和交游酬唱等活动以"情"为纽带展开。书院师生关系建立之初、发展之时就具有区别于同时期其他教育机构的特征:长效性和稳固性。其价值在于整合书院的教学、生活空间,营造人文性教学氛围,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传统书院师生关系,是维系书院发展最稳定、最具人文性的要素之一,也是现代书院回归教育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师生的沟通渠道增多、交流方便快捷.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有利于师生间传递信息,增进交流,融洽关系.本文基于江西省3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了解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状况,探讨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倡导新媒体环境下的“朋友一互动型”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于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缺失、实践性缺失和开放性缺失,使得师生之间难以实现平等交流与和谐互动,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差。因此,有必要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高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随着"80后"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第一线的生力军,以及"90后"学生时代的到来,深入研究两代人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阐述了"80后"青年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课堂、日常和网络三个方面对高校青年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虽是由西方教育家系统提出,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早有一些类似观点的萌芽和做法。这一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对解决高校"基础"课的现实困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施项目小组式的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多种沟通途径,建立持续性的师生对话平台;融会师生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积极投入,敢于付出等路径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师生感情趋于淡薄,师生交往存在功利化、庸俗化倾向.这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本理念的缺失、师生间交往思维和习惯的冲突以及师生素质修养等有密切关系.建立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要求高校与大学师生应充分认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营造有利于师生交往的良好氛围,使师生养成良性交往的互动意识和相互包容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高校师生相互关系中的冲突及其沟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师生相互关系中的冲突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冲突的表现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并从沟通的角度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旨在推进并强化师生相互关系,和谐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师生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现有导师指导作用不足、师生关系情感缺失、师生关系从属化和师生关系雇佣化等师生关系问题,利用团队理论并依据相应原则组建研究生师生团队,通过建构良好的团队氛围,发挥团队成员之间协作伙伴关系的作用,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师生共赢。  相似文献   

18.
在解读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时,应重视其中所包涵适用于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性的方法和原则,并使之结合高等教育。把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借鉴地引入到高校教育,对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探究高校"民主"师生关系时,主要涉及到以下问题:建构"民主"师生关系的基础;建构"民主"师生关系的原则;建构"民主"师生关系的方法。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将通过对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解读和西方社会民主思想的借鉴来建构更为理想的高校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既包括师生之间相向而行的"和"力,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间的要素合力。高校思政课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 "和"力与合力不足的问题,文章结合部分教师引领能力欠佳、部分大学生师生关系认知偏差,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不够以及教育环境的和谐性不足等主要问题,就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需要提升主体素质,增强师生"和"力;优化要素配置,增强要素合力;整合"和"力与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隋文家 《理论界》2005,(3):124-125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学习氛围,优良学风是推进和提高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合格率。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一、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与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