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颜岩 《人文杂志》2006,(2):16-18
我以为,尽管自然概念是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论说的核心,但他的理论目的却是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重释,揭示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本质和特点。本文着力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及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透析出其理论贡献与局限。一、对“唯物主义”发展史的一般考察施密特开篇第一句便指出,“关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问题,必然延伸到唯物史观同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②。施密特为什么要对“唯物主义”进行一番考察呢?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自然概念和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他看来,第二国际理论家不理解哲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马克思的文本,系统考述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在该批判 中所拓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5.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在代表作《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曾试图立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阐述其对自然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问题的看法.然而在论述的过程中,施密特的逻辑线索并非一以贯之、首尾一致的.在“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双重逻辑的作用下,施密特有关自然概念的阐述曾一度非常接近马克思的真实语境,然而由于对自然与社会非同一性的过分强调,“自然的社会”逻辑最终将“社会的自然”逻辑彻底颠覆,施密特也逐渐倒向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阵营.但无论如何,施密特的理论尤其是他关于自然与社会双向中介的思想,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以“异化劳动”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摆脱了资产阶级眼界的局限性 ,为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的逻辑起点奠定了基础。在《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确立了“商品”范畴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平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口号之一。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带来的不是平等,而是一种新的剥削形式。马克思竭尽毕生精力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8.
思隽 《社会科学》2001,23(12):33-37
方法的创新是任何一位治学大师所赖以建树丰功伟业的最重要的根据与核心。马克思建树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 ,在该领域不啻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是对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继承、批判和创新 ,也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及其运用。一、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马克思在 1 859年写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 ,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 ,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它从实在和具体开始 ,从现实的前提开始 ,初步得到的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仍然是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以及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特征 ,仍然可以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出逻辑一贯的、合乎历史实践的解释。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吸收供求价格论的科学内容也可以合理地解释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价值和价格现象。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整个世界理论界都在重新认识和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价值意义,其科学的结论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体现着它的科学价值;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最基本动力的描述说明它具有很强的建设价值;来源于实践,用来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着它的实践价值;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其政治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与世长辞了。从那时到现在整整过去了一百年。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所以要重温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进行的研究和批判,首先是为了通过对这个侧面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学习马克思树立的光辉典范,更好地继承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科学遗产,对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哲学逻辑的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终结了,"后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成为西方左派理论的主体逻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其鲜明的理论特色,这种鲜明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求实与求是、立场与方法、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周可 《江汉论坛》2013,(1):69-73
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前提和法权观念,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揭露了功利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形成了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运动出发考察资产阶级社会关系及其所有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重新理解马克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遭遇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本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之一。在这段时间里,甚至到今天,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出版的报刊和论著还几乎众口一词地谈论着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失败,"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范畴。但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确切把握却依赖于:青年马克思探讨实践理论的思想底蕴、深层关怀;青年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理解的演化过程。本文试图由此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科学涵蕴。 一、青年马克思的深层哲学探讨: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是理论界的共识。这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直接为马克思所吸收利用;二是“问题哲学”,也就是那些仅仅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所提出的而没有能够(或者不可能完美的)给予回答的疑问,这些困惑古典哲学大师们的问题诱导、启发了青年马克思的思考,使马克思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贯穿德国古典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最重要的线索,就是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志伟 《齐鲁学刊》2001,3(1):65-68
马克思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点,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性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到处笼统地引用。在引用时,还常常被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而推出:阶级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因此,没有人类共性,人的本质、人性等于阶级性。这,似乎成了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看法。从过去发表的许多文章看来,如何正确地理解上述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关键。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通常人们对意识形态主要是从意识方面来理解的,结果,意识形态问题同意识问题一样,也仅仅具有真假对错或唯心唯物之意义,并据此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的贬义、褒义、中性三种主要理解。但是,对马克思来说,意识形态的关键却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它还同时被理解为一种实践力量并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实践力量。正是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又很少被学术界注意到。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不太一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本人也承认,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初期,过于强调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在晚年,东方问题的特殊性,使他不得不重新去理解意识形态的特殊作用。这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新的方向——正如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的共性、普遍性、简单性、一般性一样,历史的个性、特殊性、复杂性、混沌性则主要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的。按照这种理解,过去长期以来关于真假马克思主义问题的争论将不再有特殊意义,我们应当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谱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门前沿学科,是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机制的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成长迅速,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关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科学。理解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