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薇拉·凯瑟在《啊,拓荒者!》这部作品中鞭挞了奥斯卡、罗、弗兰克之类的小人物,他们贫瘠的、荒芜的、没有生机的、丑陋的精神世界暴露无疑。他们损毁了我们美丽的伊甸园,这些凡夫俗子是命中注定的死魂灵,不断地提醒我们要执着地追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和谐共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把那些肮脏龌龊的思想锁在心灵的大门之外。  相似文献   

2.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剧作,它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了西方精神世界的荒芜,同时,贝克特又赋予人们等待和希望,他认为,等待便是希望,有等待才有希望。这也正是这部戏剧留给我们的启示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散文诗《野草》灌注了鲁迅全部的哲学爱憎,也是鲁迅全部人格的隐喻映现。如若以伦理学为观照视窗,则可以发现,散文诗《野草》以深晦幽隐的风质内在地体现了鲁迅崇高的伦理真怀,鲁迅在《野草》中积极地表达了其"正当"的"必要恶"情怀,也隐伏地揭摅了他伟岸、全善的道德人格光辉,此外,在大面积沉郁风格的文字背后鲁迅在《野草》中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按摩"与休憩,其中便有他"内曜"终极幸福的亮色闪光,《野草》为卓杰的伟人之所以世纪伟大的至善人格提供了一份伦理精神价值上客观不偏的文本化诗意确证。  相似文献   

4.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5.
近日,又一次捧读《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10期的浙江吴卫新老师的《红色作文让精神不再荒芜》一文,颇多感慨。文中指出现在学生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他们朝气蓬勃的身影闪烁,也看不到情感真挚的感悟与体验;没有个性的见解,也没有鲜明的价值评判……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馈……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就是‘开花的季节他们遭遇了精神的旱灾’"。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以"叙述人生"为基点的创作观对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在他的《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论武侠小说》、《剑胆琴心.序》、《中原豪侠传.序》等一些由创作经验勾连起的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理论的文章中均有表现。从中可以发现,张恨水将现代世俗精神贯穿于武侠小说创作,以"反幻想性"对传统武侠小说进行了现代改良。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霍桑出生于一个资深的清教徒家庭,基督教文化也毫不例外地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霍桑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将大量的《圣经》原型、典故"移植"到他的作品中来.  相似文献   

8.
残疾儿主题是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题材。它来源于作家本人的家庭生活的体验,最早出现于他的《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因残疾儿主题而获得精神的"再生"。残疾儿主题内在的审美价值在《新人呵,醒来吧》等作品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大江借此形象地描述了体现他博大的人道主义文化关怀的"共生"的命题,他的创作风格因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訄书》,是章太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理论著作初刻于维新变法之后,修订于他倡导反满革命之时.章太炎这一时期的宇宙观、社会观、历史观以及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观点,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集中而系统的阐述.它的出版,曾经"轰震海内"、"风行一时",被当时报刊誉为"空前杰作".《訄书》凝炼精审,条理缜密.篇幅虽不算大,容量却异乎寻常.它文辞渊古,又时常夹杂一些由日文转译过来的西学名词,因此现代读者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全书的精神实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小说宗教情结的文学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的宗教情感来自于民族血脉和对伊斯兰坚忍不屈的感动。由于是在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作家,他的初期创作受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文化追寻后,找到了精神故乡皈依了伊斯兰。文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心灵史》实现了文学和宗教的联姻。新时期的文学宗教热,表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是一个以信仰为文的作家 ,信仰作为一种特殊而抽象的精神取向和价值提升 ,已成为贯穿作家为文为人始终的诗意积淀。本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为切入点 ,试从“意义求取”、“时间哲学”、“沉醉体验”等三个维度对张承志的宗教人格做出宗教诗学的内部深层透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宗教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对张承志沉浸于宗教激情的历史与其文学创作历程同形同构同步关系的探讨,来说明宗教意识不仅是张承志历经精神磨练而形成的崇高理想,更是张承志对民族魂的追求、重铸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的创作总是以燃烧的色调去染化、丰富小说的艺术表现空间 ,将作家壮怀激烈、纵横驰骋的情绪释放出来 ,这构成了他独有的美学追求。本文拟从荷兰艺术家温森特·梵高对张承志的影响出发 ,尝试解读这两颗激情洋溢的心灵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张承志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提炼出六大元素,即理想主义、生命崇拜、牺牲精神、孤独的旅途、苦难意识和神秘的象征隐喻,这六大元素与“追寻”母题神话所包含精神内涵相契合,这种契合的内在原因在于:一.神话精神贯穿了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张承志试图通过挖掘民族潜意识去追寻民族文化之根。二.张承志的小说创作试图用神话形态去沟通历史。三.神话的象征隐喻功能符合张承志小说创作中表达宏大而又迷离模糊的历史命题深刻含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吉尔吉斯民族(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著名作家,他和中国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作品大都以草原为背景,都呈现出了共同的审美气质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们都重抒情,注重吸收民间素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所采用的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很好地契合了民间最基本的审美风格--自由自在.联系他们的天然纽带是大草原和他们身上独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新世纪文学实践以北方三块大陆为依托,以底层立场和异端精神对现实和世界进行着不妥协的批判,同时不乏深刻的自我反省。他坚持人道、人心、正义的写作表现出可贵的批判型知识分子品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张闻天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采取的措施,张闻天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张闻天对建国之初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独到分析的论述,指出研究国际问题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要只"唯实",敢于突破固有的理论前见;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正确借鉴别国经验,为本国服务;要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北村的新作《公路上的灵魂》中有对信仰问题的相关论述,这些论述与当今时代重大课题有着某些契合点,即重塑科学信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之上延伸开来,深入指出重塑信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为重塑信仰、实现灵魂救赎提供一种可行的重要理论依据与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20.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以"艺术精神"诠释庄子,发前人所未发,也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实,只有了解了徐复观对中国文化做"现代的疏释"的整体理路,才可能进入徐复观的语境和思想世界。徐复观所谓对庄子的"再发现"的实质是将庄子所成就的"虚静的人生"推进到"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准确把握了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一实质,通过会通庄子精神与艺术精神而悟到庄子的心就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之道的精神正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之所"成"实乃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对庄子的这一"再发现"并没有误读庄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是"瞥见庄生真面目",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