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模式”国家中两颗耀眼的明星:后者是东亚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前者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代工业化迈进。本文分析了日本实现重化学工业化后的再次工业化战略以及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独特性,提出了日本经验对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 0世纪下半叶 ,工业化在世界范围获得更加广泛、深入的扩展和推进 ,信息化浪潮势起 ,工业化内容更新。这期间 ,我国工业化战略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江苏实现从农业省到工业省再到经济大省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创新与突破。贯彻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江苏近些年来坚持科教兴省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发展、壮大信息产业 ,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 ,控制人口 ,新型工业化有了初步的探索。但是 ,目前江苏工业化还没有完成 ,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新世纪新阶段 ,江苏要富民强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加紧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紧科教与人才体制制度创新 ;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改进、完善已有的计划、规划 ,把新型工业化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方、拉美后发国家发展理论因其内在缺陷而导致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战略构想 ,并根据中国实际选择了实现这一跨越发展的具体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机制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双向互动 ,这种双向互动是面向世界的 ,又是立足本国的。  相似文献   

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几项工作。主要是努力发展煤炭企业信息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五个方面。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备条件主要指煤炭企业外部环境,如保障制度、相关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新型工业化,进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有基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干部考核制度作保障,因而科技-教育-政治一体化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型标的关键举措;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工业化实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振兴我国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立足于我国国情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保证 ,积极探索实现工业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贵州提出工业强省战略,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准确把握工业化进程中承接与创新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产业承接转移作为生产力要素空间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要高度重视和权衡承接成本与收益、眼前利益与长久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为内生动力的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进入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进行制度变革、结构调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工业化路径的转型.我国传统的工业化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而新型工业化是以集约型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强调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以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道路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便成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作为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一项双重发展任务,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韩国、印度等国家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部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中部塌陷”现象。为此根据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中部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客观判断和定位,分析研究了中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具有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积极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维系四方的区位和资源、市场优势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联合协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实现由注重地区比较优势到积极创造竞争优势的突破,实现由跟进式发展战略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突破,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在推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促进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按大历史断代和工业化主体的不同,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依次呈现为清中期以前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共同发展,晚清与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化过程中洋务企业与乡村半工业化的并行,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的双翼腾飞。其特殊性在于国家主导的城市工业化与农民兴起的乡村工业化并行耦合,共同推动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博顿草案"是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于1947年3月起草的一份对日和约草案.由于冷战的兴起和东亚形势的变化,该草案一经提出便充满争议.尽管博顿两次修改这份草案,但由于其始终未能摆脱战时罗斯福政府扶持中国、压制日本的东亚构想,所以围绕对日媾和与东亚战略重心议题,美国国务院、军方、盟军驻日最高统帅部等各方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辩论.在大辩论后期,以乔治·凯南为首的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强势介入,他们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思维出发,重新审视东亚战略并主导了对日媾和问题,先后出台了PPS10号与PPS13号文件.这两份文件是美国东亚战略的指导性文件,终结了对"博顿草案"的外交辩论.其后,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东亚政策的重心逐渐从中国转向日本,在改造日本的同时,将日本变成保障美国的东亚安全、推行遏制战略的重要基地.围绕"博顿草案"的大辩论不仅使得美国东亚战略制定的主导权从国务院远东司转向政策设计室,同时,也促使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3.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战略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 2 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在转型中要作好战略定位。在目标上肩负着双重目标 :一方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另一方面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 ,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在任务上要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深化 ,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调整工业经济结构 ,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市场化。在内容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业化 ,以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化 ,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根本出路.以山西潞城为例,在借鉴企业战略决策SWOT分析的基础上,就资源型区域发展特色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探讨,对"十一五"期间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将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江西实现工业化和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由之路,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江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城乡网络非均衡:甘肃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和必经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彻底改变甘肃以国有工业为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占主导的典型重工业区域落后状态的根本举措。本文考察并总结了建国以来甘肃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点 ,在对建国以来甘肃工业化进行经济学反思的基础上 ,提出“城乡网络非均衡”工业化模式作为甘肃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为甘肃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本文同时还分析了加快甘肃新型工业化模式选择的政策涵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化的阶段性与新型工业化中的再工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国50年来,中国工业结构变动依次经历了重化工业化、合理调整和高加工度化等阶段。在当前工业结构水平下的中国工业化水平大约只处于中期阶段,产业的走向可以概括为再工业化进程。在目前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遇到世界信息化挑战的背景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既要发展信息产业以推动产业融合,又要促进农业的工业化,加速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同时还要通过再工业化,改造传统工业,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增强工业化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力在世界大视野下,阐明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条件: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渊源;世界传统工业化的经验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鉴戒;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势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特征;新中国以来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后,因特需订单高涨,日本经济再次面临经济危机的危险,而朝战后的东亚冷战拯救并复兴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后为实施东亚冷战战略,华盛顿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对日本产品实施零关税。美国支持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加入科伦坡计划,通过与欧洲多国签订三边协定,帮助日本重返国际经济体系。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获取特别是美国、东南亚、欧洲市场的进入为日本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东亚冷战背景和美国的远东战略为日本实施"经济立国"和"经济外交"创造了绝佳条件,美国的东亚冷战思维也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协助美国实现远东冷战的目的。美国东亚冷战的历史性"恩赐"使日本能够幸运地搭上美国的东亚冷战战车,日本也在1967年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发展第三产业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第二产业的提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第三产业的壮大为第二产业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二、三产业互动升级、协调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