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本大学校以高等职业训练为主要职能,为日本经济腾飞输送了大量高级实用人才,有力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并促成了日本高等教育多元格局的形成。日本大学校在其发展进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经消除了战后初期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比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约落后二十年的差距。在经济上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国”,在科学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 时代提出的培养目标 五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对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与传统教育观念迥然不同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并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而广泛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广泛的教育实验,建立起新的教育学说和新的教育体系,如苏联的新教学体系,美国普通教育数理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联邦德国战后职业教育的新体制,瑞典等国回归教育的实施,日本普通教育和高等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到了七十年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的经营教育也称经营培训,它包括经营者,管理者,监督者,技术、研究者,作业人员的教育。战后日本企业的经营教育成效极为显著。它们仅用很短的时间,非常节省的投资,就培养出了大量发达国家中实力较强的技术管理人才,从而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急剧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5.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统治集团就一直在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是,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在战后。战后日本统治集团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实现了现代化?为现代化积累了多少资金?是怎样积累起来的?这些资金在各个部门之间又是如何分布的?……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对于了解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并且对于研究我国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全国范围内不仅建立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和民族学院,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牧区、山寨大部分都建立了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并根据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族中专学校,培养出了大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原有各层次民族教育的基础上,民族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高、中等教育都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在内地和民族地区的普通大专院校里开设了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从而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教师队伍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长。1991年与建  相似文献   

7.
光复会的骨干,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曾抱有教育救国之志,很重视新学堂的兴办,都有从事办学、教育的经历。他们一方面主持校务或任教,一方面干革命。在参加革命党以前,他们把教育看作是救国之道,参加革命党以后,把教育作为搜罗人才,扩大队伍,发展革命的重要手段。他们在办学和组织学校教学中敢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培养反清革命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自治区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和办法,保证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推进了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更为可贵的是积累了发展教育事业的宝贵经验。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农牧区教育;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黎德良 《南方论刊》2011,(3):I0024-I0025
新中国成立后,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几经曲折,虽在我国当代教育史上只有简短的一章,但它完善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开启了新中国培养技能人才的大门,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战斗在我国各产业第一线的技能人才,为新中国6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会计学作为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应用学科,一直以来都深受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大规模的跨国公司或大型集团还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顺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高端会计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的重要教学任务。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编  相似文献   

11.
人才的培养最直接的依赖就是教育,但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西部加快人才培养,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培育创造型人才的教育体制,重视提高少数民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特殊政策扶持,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使之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坚持教师要教学与科研并举,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说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教育事业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高度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即重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合作精神, 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 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3.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经济大国、金融大国、科技大国和最大的债权国.但人们在谈及日本时,却往往对其国防军事的发展重视不够.事实上,日本正大踏步地向着一个军事大国的目标迈进,其国防军事的现状不可小视,而其潜在的军事力量,特别是“一夜之间即可变成军事大国”的实力更不敢等闲视之.本文拟就日本战后国防军事力量的演变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其向着一个军事大国目标迈进的现状作初  相似文献   

14.
王俊文 《学术论坛》2012,35(4):24-29
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文章从发展"教育—文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等方面对列宁"教育—文化"发展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今天研究与继承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发展事业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具有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构成  相似文献   

16.
李伟 《学术论坛》2012,35(4):220-225
手岛精一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工业教育家和实业教育家,被誉为日本的"工业教育之父"。对发展日本职业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形成的"手工科教育论"、"女子职业教育论"和"工业补习教育论"等独具特色的工业教育理论为日本明治时期工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明治中后期的产业近代化,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手岛先生的工业教育论不仅对日本明治时期的职业教育起到了灯塔作用,对解决我国现行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把教育事业提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明确指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对民族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的四化人才,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民族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清醒地看到民族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认清民族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对于发展和改革民族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蔡凯  金洪库 《理论界》2003,(4):94-95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办学主体的院校比较重视的是应试教育,不太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教育,由此造成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基础理论比较扎实,但是创新能力比较弱的问题。随着转型经济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面对国内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对高校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结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应该选择一条创业教育之路,培养创业型人才,以适应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转变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建国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等等。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的教育政策,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方面有:教育先行于经济而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加大教育投入;注意教育投资的重点和效益;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