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东东事件后,信访屡成媒体热点。近日,一个有官方背景的课题组发表文章,建议国家信访局整合中央多个信访机构,向各省市派驻信访官员,代表中央受理当地信访诉求。这个建议被民间命名为“信访钦差”,与沈阳大学增设“信访方向”法学专业的话题一起,再度掀起媒体讨论信访制度的热情。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官方和民间关注热点的信访制度,如何变革、何时变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信访是“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中国特色毋庸讳言。它的本意是为了反映民情、化解矛盾,但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矛盾,却使信访渐渐成了累积民众怨恨、加剧官民冲突的敏感区。近年来,信访活动猛增,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导刊》2012,(10):18-21
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产生.具体体现为日趋增多的信访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增多的大规模群体信访和矛盾激烈的个体信访,弓}发了持续上升的“信访洪峰”,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仕政 《社会学研究》2012,(4):25-47,242
本文旨在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讨论新中国信访制度形成及演变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研究发现,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路线而创立的。根据群众路线,信访工作有社会动员和冲突化解两个基本内容,并应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但在信访实践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偏重其中一个方面,并相应形成社会动员和冲突化解这样两种信访工作取向。1978年以前,在社会动员取向主导下,信访制度建设趋于革命化,结果造成国家社会动员与民众利益诉求之间的严重对立。1978年以后,国家信访工作的主导观念向冲突化解取向调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访制度的科层化。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冲突化解取向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即不能有效地回应民众的政治参与需求,却又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众的政治动员。国家怎样回应这一矛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信访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信访制度何去何从的争论十分激烈。在“强化论”与“弱化论”之间的“规范论”认为,信访制度在整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应当予以坚持;同时,现行信访制度中过时的、非规范的内容也必须修正。新的《信访条例》比较多地采纳了“规范论”的见解,对信访机构的行政行为和信访人的行为选择进行了双向规范。但笔者认为,信访制度改革的力度还有欠缺,其不足部分尚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国家设立信访制度的本意在于使得社情民意能够顺畅地表达,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民造福,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所以,信访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规范行政…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矛盾凸显,同时,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诉求成了群众维权的一个重要方式,信访过程中非正常上访的现象屡见报端,信访维稳成了基层政府维稳重点之一。本文试着从非正常上访的概念、表现形式、原因及解决建议等方面对非正常上访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当前信访制度遭遇困境已经成为体制内外的共识,但这种困境究竟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走出困境,则分歧较多。有人提出取消信访制度,有人认为需要加强信访部门的职权,还有的认为只要改“属地原则”为“谁引发谁负责”即可解决问题。笔者认为,信访制度逐渐扭曲甚至异化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实质上突显的是社会利益整合机制缺失与利益结构失衡的问题。仅仅靠信访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7.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年龄、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外,上访对政治信任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上访者到达政府层次每提高一级,其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作者认为,现有的信访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不能仅限于信访制度本身,还应从更广的范围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一方面要建立农民利益的有效表达机制,另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信访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公民权利救济、纠纷化解的制度,自我国建国以来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体察民意、监督官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我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系列改革的铺开,信访制度的一些严重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先论述了信访制度的概念和历史沿袭情况,而后谈到了信访制度发展至今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三部分是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可行性改革路径,最后是本文的结语。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访制度在城市新区显得尤为重要,而信访活动研究的核心是信访制度的研究.信访制度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既与国家公共权力相关,更与国家公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直接联系;既涉及国家体制,更涉及相关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对信访制度的研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方法的问题,但方法的得当与否,无疑是本项研究工作是否科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赵志阳  林炜珩 《现代妇女》2014,(2):146-146,14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汇集到信访工作上。信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很多,处理起来也很复杂和棘手。社会组织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介入到信访工作中,通过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等方法与技巧协助处理其中的一些问题,在信访工作的好转以及问题的解决中发挥自身无法替代的作用,为信访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信访制度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信访制度本身存在许多问题,信访法治化面临着很多困境。本文阐述了信访法治化困境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和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信访条例(修订草案)》正式对外颁布,并将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信访制度改革的开始。但与此同时,围绕信访改革的各种争论并未就此平息,反而有升温的趋势。新《信访条例》有了哪些制度性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什么?信访制度改革应当选择怎样的路径以及应该如何引导公民理性有序地表达意愿?这些问题都是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所谓涉法信访,是指那些应被司法机关受理,或者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出的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转而向行政机关投诉反映问题,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解决途径。改革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以各种方式逐渐显露出来,农民的涉法信访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东方经验”,信访制度的创建和发展暗含着化解社会纠纷的政治意图,成为联系党政部门与老百姓之间的桥梁纽带,对于吸纳民间不满、融合官民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机制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信访曾在缓解社会矛盾和保障社会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制度,现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笔者将从我国当前信访制度的状况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浙江省杭州市推出的“市长信访联络员制度”,吉林省四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鸥在自己的实名博客中,公开“炮轰”信访联络员制度,引来网友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网上信访:技术革新还是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不仅作为工具扩展了人脑的功能,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不仅在经济、文化领域开拓出全新的天地,而且带来了民主政治的变革。例如,当前信访制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产生出“网上信访”这一新事物。不过,对于“网上信访”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所有的欧盟成员国在社会保障问题上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来自亚洲等低工资成本国家的竞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及缓慢低速的经济增长率等。一些来自西欧的成员国希望对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而一些来自北欧的成员国则以事实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需要以降低社会福利标准为代价。欧盟成员国在具体推动“社会欧洲”建立的过程中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模式的争论不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欧盟发展过程中在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长期以来的两难抉择。为此,欧盟必须制定一个能与代表自由主义的统一市场相“平衡”的社会改革进程。然而,许多社会福利政策事实上都具有严重的国家保护主义色彩,例如,教育、失业保险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重庆在改革发展中选择了不同于沿海、经济特区和全国其他城市,但却适合重庆特殊市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被一些学者和媒体称之为“重庆模式”。其中,以户籍改革撬动农地改革、农民进城、城乡土地要素置换,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系统性改革,可谓是一个最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化解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所在,也是检察权的司法属性和人民属性所应秉承的基本立场。检察信访案件工作十分复杂,是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需要客观分析涉检信访案件特点,完善处理涉检信访的路径措施,使检察信访工作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