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昂族茶俗文化有着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特征。首先,表现形式原始。保留了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可多见的人类文化遗存,如腌茶、凉拌茶以及酸茶的制作工艺。其次,茶俗表现形式多样。在茶饮茶食方面有酸茶、竹筒茶、烤茶、煮茶、凉拌茶、腌茶;在婚礼婚俗方面有恋爱茶、择偶茶、提亲茶、定亲茶、小酒茶、请柬茶、婚礼茶等;在茶俗茶礼方面有迎客茶、敬客茶、送客茶、亲情茶、调解茶、回心茶等;在宗教祭祀方面有建房茶、姑娘茶、拜家神茶、丧葬茶、敬神茶等。其形式之多,内涵之广是任何一个民族不可相比的。  相似文献   

2.
金地藏即金乔觉,九华佛茶源出金僧之手.金地藏不仅带来了茶籽,使种茶在九华山得以发展,而且禅农兼修,对于九华佛茶的品种、制茶、水源、泡制等方面都有贡献.他还同诗人多有交往,集禅宗大师、茶叶大师、诗人为一身,这使九华佛茶负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禅茶一味”变成了禅、茶、诗一味.  相似文献   

3.
几百年前,英国人尚不知茶为何物,十七世纪初,印度商人向英国国王贡奉了一公斤中国武夷岩茶,自此英国宫廷的人品起了茶的味道。1689年,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回国。此后,英国商人陆续到福建厦门采购武夷岩茶,美味甘淳的武夷岩茶很快风靡了英伦三岛。英国最早称茶叶为“Bohea”即为“武夷”之音译。英国和欧洲人对中国茶叶评价甚高,称之为“文世复兴时代诸大发现的意外收获”。 英国最初是在咖啡馆和药房出售茶叶,当时茶价高昂,被视为“奢侈品”,尚未在大众中普及。到十七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大量运到英国,茶价逐渐下降,喝茶的人多起来,成为家喻户晓的饮料,也开始改变着英国人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4.
(一)近代九江茶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九江是中国近代闻名的三大茶市之一。九江茶叶贸易市场的形成和繁荣,有其历史的、地理的和社会经济的背景原因。 茶树的发现、栽培和茶叶的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史载,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秦汉以降,饮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随着进入交换领域而成为商品。唐以后,茶树栽培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达十多个省区。茶叶逐渐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历代王朝对茶叶贸易极为重视,制定茶法,谓之“榷茶”。据《清史稿·食货志》载:“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  相似文献   

5.
茶事起于何时,向来有不同的观点.《晏子春秋》有“茗菜”之语,很多学者据此认为战国时代便已有茶之事,《中国茶叶大辞典》更是将晏婴列为古今第一茶人.本文利用文字学、词源学、版本学、气候学、地理学等方面知识,对《茶经》、《太平御览》、《晏子春秋》等书中的五段类似的引文进行逐一辨析.笔者认为《茶经》的“茗菜”引文并不可信,“茗菜”当为“苔菜”之误,或《晏子春秋》中并无“茗”或“苔”字,这条语料并不能被用来证明战国已有茶之事.本文还简要分析了先秦可能是茶的有关文献记载,认为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先秦有茶的观点并不可信.本文利用“二重证据法”,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角度分析,认为茶事起于西汉.  相似文献   

6.
汉藏茶马贸易,肇始于唐,盛于宋明,尾绪于清.茶马互市相沿数百年,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民族关系史上无过此者.它是藏汉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两族人民之间最主要的经济活动.藏谚云:“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叶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至关重要.《西藏志》载;“藏番蒙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西藏图考》载:“番民多食糌粑、牛羊肉、奶子、奶渣等物,其性暴,而茶所急需,故不拘贵贱,饮食以茶为主”.《明史·食货志》中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代的茶马贸易因袭唐宋旧制,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很大的变化和新的发展.本文所要论及的,就是明代四川茶马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7.
地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茶叶生产核心区域的六段瑶寨为当地茶山瑶的聚居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茶旅融合发展的定位,村寨依托“茶山瑶”之名和茶叶地方性知识实践,勾勒了地方茶旅文化意象的基础与底色,并通过地方返乡精英的茶旅文化自觉、茶旅融合发展旨趣的茶旅文化演绎、多媒体聚焦的茶旅文化传播、游客游记文本的茶旅文化叙事等多重力量介入的运行机制与多元主体交互的叙事逻辑,推动了地方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唐代产茶地的经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是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当时出现了众多的茶叶产地。通过研究这些产茶地,首先,可看出其分布呈现“多个中心,四面开花”的特点。其次,能发现各产茶地经济水平与茶叶发展及茶品质之问呈正比例关系,即经济水平高的地方茶业发展快,同时好茶也一般出在经济富裕地区。  相似文献   

9.
在茶叶中,回笼茶、染色茶和日晒茶是劣质茶叶,在购买时要注意识别。 回笼茶。这种茶是将已冲泡过的茶叶,再晒干或烘干,冒充新茶出售。识别的方法是:取少许放入口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大规模经营的茶叶批发零售市场,北京马连道茶叶街在北京甚至北方地区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素有中国茶叶价格风向标之称。这里云集着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数百家茶商,各种品类的茶叶应有尽有。除了茶叶,还经营茶具、茶工艺品等,年销售总额高达数亿元。  相似文献   

11.
珠茶产地主要集中在以平水为中心的会稽山、四明山和天台山区.珠茶产区成为民国时期浙江四大重点产茶区之一,其茶叶产量占浙江的一半,创办了专门的茶场,采用集中条栽技术.珠茶由洋庄茶栈和土庄茶栈制作,远销欧美和非洲市场.由于茶商掺假着色,国内战争频仍,加上日本、印度、锡兰等国茶叶的竞争,珠茶的外销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虹 《社区》2006,(10)
茶是人们喜欢的饮品,不过医学专家提醒:喝茶需辨清体质,适当饮用,否则极易伤身。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燥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茶。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清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几大类。这基本上是根据茶叶发酵程度由低至高划分的。一般而言,绿茶和清茶中的铁观音由于发酵程度较低,属于凉性的茶;清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而红茶、普洱茶属于温性茶。专家建议,有抽烟喝酒习惯、容易上火、热气及体形较胖的人(即…  相似文献   

13.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序言中,说“斗茶”为”盛世之清尚”.其实,斗茶不过是一种茶叶品质评比的方式.准确地说,是宋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这儿我们姑且不论统治者的巧取豪夺、奢侈浪费.就仅其艺术性而言,是值得我们探讨细究的.斗茶也为茗战,兴于唐末,盛于宋.唐代冯贽有言:“建(建州)人谓斗茶为茗战.”可证唐末己有此举,并且说明福建建州为斗茶最早流行地.到了宋代斗茶成为文人雅士争相追逐的一种风尚习惯,上至皇帝,下及平民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相似文献   

14.
沏茶三诀     
饮茶之妙,既在于有优质的茶叶、甘美的泉水、精致的茶具,还在于饮茶方法的得当。 我国古人的饮茶方法是茶水同煮,像现在的煮咖啡。清朝以后才渐改为用沸水沏茶。沏茶得当,茶叶所特有的色、香、味才能为人所享受,因此沏茶也有学问。 一、用量。关于茶叶的用量,茶界一向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也就是说,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粗老的茶叶用量要少。以新茶与陈茶比较,则是新茶用量宜多,陈茶用量宜少。当然,“多少”两字也仅相对而言。一般来说,一只普通茶杯(约装200毫升水)应投入茶叶3~4克。过多、味浓;过少,味淡;均不适  相似文献   

15.
“以茶治边”的经济前提是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税茶榷茶制度的实施。其理论基础则是依据“番人倚茶为命”而建立的所谓的“以茶驭番论”。并以此为前提制定了茶叶经济政策尤其是茶马互市政策 ,一方面垄断茶马市场 ;另一方面 ,又对西北游牧民族上层实行“以茶赏番”政策 ,从而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联系与统治。这一政策对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莫斯科,全程超过4.5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以武力推动对华商务扩张,外商在华享尽各种特权,华商在与外商竞争中纷纷败北,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山西商人也不得不退出对俄茶叶贸易,茶叶之路为以沙皇政府为后盾的俄商垄断.  相似文献   

17.
清代以晋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和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开展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茶叶贸易活动,在世界贸易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山西本地不产茶,这就使得晋商在整个茶叶贸易过程中需要进行南下购茶、北上贩茶的长途贩运,这一过程同时也就伴随着与茶叶贸易有关的人员流动的发生。文章以清代晋商为主导的恰克图贸易为视角,以茶叶贸易规模的变化对与之相关的人员流动数量进行估算,以期对与恰克图茶叶贸易相关的人员流动进行探讨,进而揭示恰克图贸易中所隐含的经济早期近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并利用了茶,使其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而在茶的品种中,据考证,云南又是世界上大叶茶的原生地。在云南经济史中,茶叶据有重要地位,对云南经济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 滇茶溯源 云南茶叶起源于何时?史无明确记载。最先记录云南产茶者是唐朝人樊绰,他在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中因剧情之需要较充分地展现了元人的茶文化习俗 ,甚至元剧中店小二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早晨起来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元剧中提到鹧鸪斑、建溪茶等的名贵茶叶 ;饮茶方式或点或煎 ;酥签茶则体现出蒙汉结合的饮食习俗 ;戏剧中的许多故事便是在茶坊中开始的。宋元时逐客送客为“点汤” ,属于茶文化中独特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粗茶”是指普通的茶叶,和新茶、名茶相对。以绿茶为例,绿茶以最嫩、最新鲜的茶叶为贵,但从营养角度来看,并非价格昂贵的新茶、名茶,一定胜过价格低廉的粗茶和老茶。新茶多为嫩芽,叶片秀薄,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物质,几乎不含茶多酚、茶丹宁以及茶多糖之类苦味物质,所以喝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