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九一九年二一九一九年二.一五月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刻,发生了一件不大引人注意的事件——“南北议和”.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前辈同仁已有个不少分析评论,指出它是由帝国主义导演的一场南北军阀“分脏以肥私”的政治争夺,为此本文不再赘述.但是,出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转折的特定时期,由于南北议和中各军阀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其不仅有“分脏以肥私”的共性,而且又  相似文献   

2.
民元南北议和不纯是革命党人推行妥协路线的结果,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愿望.南北议和最后能达成协议,是诸多社会力量互相妥协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由当时阶级力量对比决定的.孙中山赞成南北议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共和政府早日成立,以和平的手段,达到革命的目的.他对议和始终持赞成态度.举袁世凯为总统,也是他的一贯主张,不宜把他说成是反对议和的左翼代表.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有原则的妥协.原则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民主共和.通过议和,实现了民主共和,是个很大的成功.议和使战争停止,避免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减少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使双方减少了将士的牺牲,物力的损耗,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由于议和,使北洋军阀得以暂时保存,留下了一个巨大祸根.后来历经18年的多次斗争,才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这股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3.
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是监督朝鲜停战的重要机构之一.关于该机构的职能和地位,《朝鲜停战协定》有关条款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但该机构从酝酿成立及之后的职能实施却历经波折.该机构的成立主要源于中国的朝鲜停战监督构想,即让中立国监督朝鲜停战,这与美国所主张的让联合国监督朝鲜停战的根本理念相冲突.因而,在停战谈判过程中,美国就竭力限制该机构的职能地位.该机构成立之后,美国又竭力破坏其在停战监督中的职能实施,使其难以在韩国立足.最终,美国单方面迫使该机构撤往非军事区,使其无法正常行使停战监督职能,成为形同虚设的机构.  相似文献   

4.
东北问题在战后国共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 ,以及中国从和平走向战争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946年 1月停战令下达后 ,由于国民党坚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 ,导致东北战争的爆发。在马歇尔调停之下 ,东北暂告停战 ,但是美国前后不一的立场得不到国共双方的认同。更由于国民党的顽固自大 ,使东北停战期内的谈判一无成果 ,国共双方在以往几个月中因为内外形势而建立起的脆弱互信 ,并未因东北停战而得以继续。相反 ,国共双方均对全盘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东北问题最终牵动大局 ,全面内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后对于朝鲜停战谈判,一方面继续沿用杜鲁门政府的所谓"自愿遣返"战俘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国际国内诸因素的制约下急于停战.由于苏联新领导人改变了原有的对美强硬政策,中国方面不得不在朝鲜谈判中做出某些让步.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亦表示出一定的谈判诚意,在有关战俘协议的细节问题上对中朝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虽然在谈判接近尾声时美方一度发出核威胁的信息,企图逼迫中朝方面尽早同意缔结停战协议,但是这种核威胁根本未发挥任何作用,谈判依自身逻辑而结束.  相似文献   

6.
马歇尔调停就全国而言,前期一般是公正的,后期则是援蒋内战;就东北而言,马歇尔一开始就站在偏袒国民党的立场上,竭力帮助蒋介石确立在东北的优势地位.由马歇尔一手拟定的一月停战令,使蒋介石获得了向东北运兵的合法依据,也是导致东北大战的主要根源;当东北大战一触即发之时,马歇尔断然离华返美,任蒋介石在东北大战,致使三月停战协议变成一纸空文;在六月谈判中,他一味压迫中共让步,单方面满足蒋介石的要求.至于六月停战在客观上产生了有利于共产党而不利于国民党的效果,则是马歇尔当时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7.
陕西护国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启该地区旷日持久的护法战争,意义重大。在讨袁护国之役中,陕西又是北方唯一宣布独立讨袁的省区。本文拟对陕西护国运动的历史加以述评,以从一个侧面来看护国运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孙中山先生对护国运动的指导作用。一、“华山聚义”——陕西反袁斗争的酝酿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胜利的光辉顶峰。与之相适应,陕西革命党人建立的革命政权也隶属于了它的领导之下;南北议和实现后,袁世凯力图尽快实现其独裁统治,镇压了“二次革命”,在下令解散国民党、篡夺国会权力的同时,也在谋图北洋军阀势力对潼关以西地区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8.
1917年李根源任陕西省长期间,提出并推行一系列振兴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和举措,包括宣传森林的综合效益、保护林木、倡导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经济、开展林业教育、改善林业生产条件等,表现出了超前的生态意识和林业意识.李根源的林业举措虽然只实行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便因军阀的阻挠而终止,但其林业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扭转陕西近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和改善社会经济凋敝现状具有积极意义,对当今的林业和生态建设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为商讨国家大计,曾举行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和停战谈判,其中停战谈判长达一年的时间,由于停战谈判的破裂而致全面内战。本文拟对停战谈判作一初步探讨,就教于史学界。一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要求投降。当时,在中国境内除苏联军队外有日本军队一百二十八万余人,分布在华南、华北等地;伪军有近百万人,东北三十余万,长  相似文献   

10.
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战之前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战时期,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即便是对抗日问题的选择,同样是对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即在“救国”的目的之外,还希望通过抗日来抵制蒋介石对四川的控制.而当时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升降变迁所造成的国家局势变化,是刘湘选择出川抗日背后重要的时代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谈判地点最初设在开城,10月25日移至板门店。历经两年之久的打打谈谈,双方在设立军事分界线、停战监督和战后限制朝鲜全境的军事设施、交换战俘等问题上达成协议。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在板门店签字,从而实现了朝鲜停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军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军阀“现象”是近代中国特点之一。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发表过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军阀的论述,对近代军阀“现象”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分析,今天仍是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基本指导原则。本文力求遵循这些原则,分别对中国近代军阀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反动本质和主要特征以及认识军阀“现象”的历史启示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时文 《今日南国》2014,(11):24-24
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日已经过去,很多人有个疑问却没有解开,作为战争主要一方,韩国为何没有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原来,问题出在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身上. 1950年9月,就在美韩联军即将打进朝鲜腹地之际,李承晚和美国围绕将来谁控制朝鲜产生激烈争执.李承晚主张由韩国来主导,美国则希望有全民大选后的“新大韩民国政府”执掌局面,美国此举意在阻止李承晚将整个朝鲜半岛变成他的封建王国.  相似文献   

14.
<正>民国时代,凡是军阀求神拜佛的,基本上都是出于利用的心态,功利性很强。无论是湖南的唐生智拜佛,还是陕西的孙殿英求道,都差不多。无非神道设教,借神哄人,让部下给他们卖命。四川军阀刘湘,迷信孔孟道,膜拜"神仙"刘从云,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但刘从云之所以搭上刘湘,这里面还有点特别的缘故。唐生智有个顾和尚,但顾和尚不是他的军师,行军打仗,和尚帮不了什么忙。至于孙殿英,自己就是庙会道的道首,根本无须求人,想求人也求不到。但是,四川的这个刘从云,却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帮了刘湘的大忙。  相似文献   

15.
张宗昌和韩复榘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军阀。作为军阀,在他们身上既有封建军阀的共同性,又有新旧军阀表现在他们身上的差别性;既有封建军阀共同的反动性、愚昧性和落后性,又有因性格、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等因素而形成的个性特征。把张宗昌和韩复榘这两个人物加以比较,对于研究军阀史,研究在他们统治时期的山东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是会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西北回族军阀集团是对来自河州马姓回族三大家族的军阀的总称,三大家族分别立足甘、宁、青,各系之间泾渭分明.马占鳌是诸马军阀的奠基人,也是"甘马"的缔造者,因为他在大胜左宗棠的情况下率领回民起义队伍接受清政府的"招抚",以至于成为史家笔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导致赖世璜悲剧结局原因有三点:大军阀吞并小军阀的政治大气候;赖世璜是个功利主义者和惯于投机的旧军阀;赖世璜刚而犯上,目无尊长,不懂官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政权是在血雨腥风中建立的。蒋冯阎桂四大军阀集团相互火拼,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代表中央的蒋介石集团在争斗中不断取胜,而地方军阀又合乎时宜地在各种力量的夹缝中得以生存。本文试就这一奇特历史现象为线索,论述中原大战后地方军阀争斗的某些共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的成功虽是由合力推动的,但袁世凯功不可没;而辛亥革命走向失败,则主要是袁世凯一手导演的。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达成诸多共识,革命党人藉此对清朝体制进行西方式的改革与建构,初期取得了一些革命性的成果: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创立中华民  相似文献   

20.
朝核危机视阈中的“停战体制”:流变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不安和核危机久拖不决表明,1953年建立的停战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局势发展的需要,而在东北亚地区构筑新的安全保障机制已成为大势所趋。六方会谈的各参与方在高度重视朝核危机和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都应以客观和现实的态度看待朝鲜的生存关切,尽量规避狭隘的传统地缘政治观念与零和游戏的机械思维,努力从根本上促使朝鲜半岛停战体制的转化与和平机制的理性塑立,这不仅有利于朝核及其连带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在本地区实现多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