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平等权是一种具体平等权,理应包括就业形式平等和就业实质平等的内容,也意味着在就业方面既要适用法律平等,又要受立法的平等保护,其效力既能拘束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也能拘束私人行为.  相似文献   

2.
阐明就业性别歧视的表现和产生的归因,提出就业政策实现性别公正的路径选择:以性别需求为导向,实施切实有效的就业性别保护政策;以专项立法为保障,建立专门受理就业性别歧视投诉的机构;以性别分析为依据,完善就业公共政策的监测评估机制;引入性别意识和完善教育机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就业性别歧视,成为女性实现劳动权利、政治权利以及其他平等权利的障碍.分析我国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和成因,借鉴了发达国家反就业歧视法的立法,透视出我国在相关法律制度上的缺陷,提出立法应当界定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认定标准,制定相关的法律责任和救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劳动力应当在劳动力市场中得到优化的配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劳动力价值。英国《性别歧视法》中有关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借鉴英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现有的立法模式及立法状况对立法理念、立法体系及国家公权力等作一个全面的审视,以社会性别主流化为视角,对我国的法律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实现我国法律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平等既是原则,又是权利,其法律含义包括适用法律平等和受法律的平等保护,能约束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私人行为.就业平等权是一种具体平等权,理应包括就业形式平等和就业实质平等的内容,同样具有约束国家和个人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女性就业面临着就业人数比例下降、就业的性别隔离、男女两性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就业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性别歧视。女性就业困境形成的政策原因在于推进女性就业的性别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调整与修正滞后,保护女性就业的政策的粗括和国家干预机制的弱化亦无法使制度变成现实的动力。当前,应从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层次,从女性就业的客观规律出发,实施积极的性别保护政策,同时,公共政策要向传统的性别分工彻底挑战,并进一步探索刚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就业平等权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上普遍接受的原则.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批准、加入了一系列禁止歧视、保障就业平等权的国际公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平等权在我国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相关制度的变革外,主要还得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1998年欧盟在第一份《就业指南》中强调加强性别平等政策,尤其是在共同就业政策的四项支柱框架中都明确地涉及性别主流政策,此后,性别平等政策在就业领域得到不断加强,并开始实施具有倾向的保护女性的就业政策。本文从欧盟女性就业问题的凸显、具体政策的实施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借鉴欧盟女性就业政策及立法保护,为解决我国女性就业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就业平等权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上普遍接受的原则。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批准、加入了一系列禁止歧视、保障就业平等权的国际公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平等权在我国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相关制度的变革外,主要还得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审视法律及公共政策合理性、正义性的理论标准。社会性别理论使原本看上去正义的法律,经过性别分析就可能暴露出一些不正义、不公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性别意识和性别角度应是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关键方法。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现有就业法律及政策,在制定和修改时应溶入社会性别意识。作为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也同样应有性别意识,应针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良性的外部环境,达到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立法和国际人权公约在平等权方面都有许多规定,我国一贯注重平等权的立法,但我国平等权的立法至今仍与国际人权公约存有冲突,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农民平等权的规定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冲突的根本思想根源,实现平等权,完善我国人权立法,保护、发展人权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日益严重。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现状及其不良后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劳动力市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偏见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供过于求矛盾的日益凸现,受传统文化、"性别亏损"观念、女性自身素质、政策和制度等原因的影响,就业性别歧视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应打造女性公平就业的经济平台,健全就业和劳动市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大执法力度,传播性别平等观念,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以消除和减少就业性别歧视,给女性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城市问卷的相关数据,对老年人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的单位性质、经济条件自评等因素与老年人就业意愿、就业行为进行相关分析,考察这些因素与老年人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单位性质与他们的就业意愿显著相关,性别、退休前的单位性质及就业意愿显著影响其就业行为。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就业行为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就业平等权的制度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劳动就业领域的不平等与歧视问题,认为在就业与职业平等的制度建设中,国家有积极的保障义务,包括在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方面的平等.中国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应明确平等就业的立法内容,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机构,完备执法机构应具备的职责,并指出在就业平等权诉讼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就业平等权虽然与公法有关,与私法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就业行为是订立劳动关系的特殊私法行为.私法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理论和制度,是就业平等权的理论基石.基于绝对私法自治派生的雇主用人自主权,必须受到平等原则的限制.奠基于平等原则这一私法基本原则之上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理论和制度,是平等原则对私法自治原则修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我国当下应该尽快制定《反就业性别歧视法》。该法以保护"女性的平等就业权"作为根本宗旨,并设立"反就业性别歧视委员会"。此外,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最终形成以《宪法》为最高依据,以《反就业性别歧视法》为核心,以《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辅助的合理的法律体系,保障男女的就业平等和男女的全面平等,从而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与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残疾人就业或妇女就业的讨论,缺乏对女性残障个体的关照。我国残障女性规模庞大,残障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条件权等就业权益面临严重困境。文章从交叉性理论出发,剖析我国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困境,分析我国残障女性在宏观(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推波助澜)、中观(媒体的形象控制和代际压力)和微观(残障歧视和性别歧视)层面的多元交叉压力和歧视。对此,残障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应当推动残障女性反就业歧视的理念变革,促进残障主流化和社会性别主流化;建立性别与残障双重评估立法机制,完善法律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建设;优化多元主体协同网络以谋求社会合力,切实保障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