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洲西方文化精神风貌迥异,演成相反相成,均衡对称的“绮丽格局”,呈显“阴阳互补的结构图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体现了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普遍原理.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当代科学遥相互应;东方古老的智慧为西方当代科学“提供了坚固、合适的哲学基础”.“内在超越”的,富于阴柔之美的东方文化与“外在超越”的,富于阳刚之美的西方文化“相摩”“相荡”相拒相引.演进着沧桑壮阔的人类文明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文明存在冲突这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但这种冲突不是划定文化"中心-边缘"的依据.人类价值的普遍性不是以单以哪一种文明作为范本而摒弃另一种文明.民族文化的独立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始终是个两难话语,文化的多元化与价值的趋同才是使人类和平相处于地球村的合理机制."西方中心"已是昨日黄花,"东方中心"也只是海市蜃楼,在冷战结束后的今日,"亚洲价值观"仍以东方文化壁垒式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显得十分地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3.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生产力解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建设生态文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因此,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促进生态与科技相融相通,以求化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一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过去人类解决不了,而不得不寄托于宗教的问题,现在已由科学解决,所以宗教的势力已经减弱.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西方的科学虽已取得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并未退缩.冯友兰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的哲学是贫困的哲学.西方的哲学家们不去研究"安身立命"的大事,把本该由哲学解决的问题,让位给宗教.冯友兰发扬了中国思想以哲学代宗教之传统,提出了可以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所的"天地境界".主张"以哲学代宗教".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的古老文化中,东方占据了三大文化,即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古往今来,东方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蕴涵、恒久的价值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学人和广大民众,并且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研究东方文化具有持续不减的兴趣和热情,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同为东方文化的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对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作出某些比较研究,这并非没有可能.因为在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其思想的共通性确实是存在的.比较哲学研究、比较文化研究在当今世界哲学界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如果说将印度最大的哲学派别吠檀多派的梵我思想,与中国的大思想家、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思想作一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人类思想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同时也能对其思想的深层结构进行挖掘.本文侧重对朱熹的客观本体论与吠檀多哲学的梵本体论的比较研究,具体论述了朱熹的"理"与吠檀多的"梵"的概念,以及两者如何运用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论述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以此来我出中印哲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7.
面对西方严重生态危机,西方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文化,特别是老子的生态智慧,“道家是一种基本的生态或环境哲学原理体系”,他们把老子奉为生态与环境哲学的先祖。“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东方。”老子高瞻远瞩的预见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危机,老子的生态智慧成为西方解决危机的一剂良药。老子与生态女性主义相隔二千多年,两学派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反对父权文化、反对父权制的呼声,要求重估女性与自然的价值,引导人类重返伊甸园,走向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科技哲学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拓展,发展为重要的哲学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形成了一般科学哲学与科学技术论、自然哲学与分支科学哲学、技术与工程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与工程伦理、科技史以及科技文化与传播等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交叉的研究进路.近二十年来,中国在科技与工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迅猛发展,实践的需要促使科技哲学研究在不断跟踪国际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前沿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科技伦理和工程哲学等问题导向的研究.展望未来,科技哲学应主动应对科技时代我国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带来的挑战,为人类实现文明跃迁提供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论述了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西方文化的竞争性与侵略性,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至今处于世界科技、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先地位;但这种丛林法则,也带来了对社会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此相反,东方文化如儒学思想等,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优秀的文化基础。当然,东方文化也有尚待完善之处,本着文化创新的原则,介绍了后东方文化的概念。在新世纪之初,通过文化创新,教育大众,提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持,使后东方文化能为人类的进步和和平共处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角度探讨3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生态文明,二是生态文明的作用,三是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其本质反映了人们的哲学观、历史观、自然观和价值观,主要作用在于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思维、制度的形成和实践.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注"存在"问题的研究.这样的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哲学的基础.而由于在中国哲学里缺失了"存在"这样的词语,因此,中国的形而上学同西方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哲学里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走的是自然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其理论因子来源于"中体西用"论以及国粹主义思想体系.出于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东方文化思潮在东西文化论战中应运而起.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的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对当前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国儒学文明是"羊的文明",那么道学文明则是"龙的文明".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我们应以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为基础进行现代化诠释和综合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当具有怎样的思想担当和价值自觉?笔者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和文明成就,深入领会和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文明教养和思想张力;需要把握中国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所蕴含的强大的哲学转化和创新能力.在世界历史的重构与文明转换的关节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日益体现为民族复兴的价值自觉,并昭示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文明形态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6.
生态哲学不是"一般哲学"的具体应用,而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新哲学。西方现代发展观和进步观是一种"反自然"的发展观和进步观,人类需要"第二次启蒙"。西方传统人道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需要第二次"人的发现",以"新人道主义"取代传统的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探讨的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的学术环境里中国哲学是否存在、何以存在的问题。对此,张东荪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以人类文化多元论的立场,从中西哲学之异的角度阐明中国哲学的特性,论证其存在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思路对如何保持文化独立性,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与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中国和印度是东方文化的两个主要发源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但是两种文化体系却有着根本的区剐和不同的追求,具体表现在文化的本质、内容、包容性及其哲学的概念体系等方面。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吸取印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学学科的开创者,又是当今东方文化研究的一代宗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季先生开始对"义理之学"发生兴趣.季先生关注儒学和中国哲学,自有他的知识背景,自有他的大思路.季先生以东、西文化历史性交流的大思路提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从近代以来"西风"流行、西方文化无情地冲击东方文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方传统、东方文化在国际上重新受到世人重视,季先生以他的经验和阅历,以他的知识和学养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说他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而儒学作为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在东方的普遍衰落到当今的重又复苏,也恰巧印证了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这种历史变迁.这大概也就是季先生与儒学"结缘"的深刻原因吧.  相似文献   

20.
人类精神世界的对话和理解必须发展求同别异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能力,其中"求同"是出发点,以便在万种风情中发现精神世界的终极目的和文明天命,"别异"使人们面对异域风情的魅惑敏锐地洞察"西方问题"与"中国问题",而不致"西方人生病,中国人陪着吃药"。在西方文明史上,黑格尔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图式,建立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范式。"黑格尔范式"既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学范式,又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范式,因为它是西方文明史与精神史的现象学呈现。"异乡人"问题,是内在于其中的"西方问题",在"异乡人"的伦理驿站,中国西方精神哲学分道扬镳,因为"异乡人"并不是一个"中国问题"。在精神世界的中国风情中,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问题",是伦理家园和伦理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