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主义法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造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但学界对两位导师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点语焉不详.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如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废除资产阶级法统是创建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镇压敌人,保护人民,改造、组织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制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是我们党在总结二十年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当今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对法制理论作出的新概括、新发展。"法治"与"法制"有着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跳出历史周期率我们要靠民主 ,但“十年内乱”的经验教训表明民主要靠法制保障 ,没有社会主义法制 ,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与民主法治具有广泛的同一性。政治文明需要法治文明的支持和保障 ,离开民主法治 ,政治文明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各自具有丰富的法理内涵。“富强”“民主”是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法制与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文明”“和谐”是引领我国文化遗产法制与精神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我国文化立法需要考量“自由”“平等”等社会层面的多重价值,文化执法、司法则需要考虑“公正”“法治”等价值准则。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基本价值的“爱国、敬业”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理念之“诚信、友善”,都需要通过文化法治建设内化为人民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文化立法的目的,其不同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可根据文化法治的具体需要,确定其融入法律规范的表达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总书记在这一段话中,同时使用了“法制”与“法治”这样两个概念。本文拟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谈谈我国从法制走向法治国家的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肖铁 《21世纪》2013,(4):53-57
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元老,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他的民主法制理论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张民主法制要为革命和建设的大局服务。董必武早年留学日本,专门从事法律专业的学习。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长期从事法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了许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和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宝库。其中不少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法治国家为目标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突破 ,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明确了方向。法治区别于法制 ,在其内容、功能、实现条件等方面较法制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法治国家的建设是适应一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法治国家的目标在其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色。确立法治国家目标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础上 ,为根本解决社会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在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过程中 ,从人治走向法治 ,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发掘和利用人治传统中的积极因素 ,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法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始终必须处理好推进法治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法治建设也是一个改革和开放的过程 ,要处理好法制的统一性和法律实施多样性的关系 ,处理好学习、借鉴外国法治经验和坚持我国特色法治道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9.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弘扬"法治精神"离不开"媒体法治精神"的实现。媒体法治精神通过发挥自身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等功能,通过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实现。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媒体管理模式以促进媒体从业者法制思维的培养及崇尚法制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我国文化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在反思和总结“文革”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法制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以2018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法治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以《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教育管理法》《公共文化服务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文化法治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命题.这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与法治的结合是法治思想史的重大转变.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而非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需要法治之理,法治之理是人们公认的法治规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于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接受宪法、法律的约束.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构需要阐明法治的基本含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方式;是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主要方法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实质等几个方面探讨、比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初步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先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最近,法律系教师举行了法制与人治专题讨论会。到会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法治与人治之争的实质和意义,以及我们国家实行法治的必要性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同志们在发言中指出,在我国实行法治还是实行人治,是关系到人民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国家兴衰乃至民族存亡的重大法学理论和政治实践问题。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必须进一步健全党的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作为主要的历史教训加以肯定是非  相似文献   

14.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本质特征,结合考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各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实践,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法治经济。  相似文献   

15.
近来,“法治”这一概念逐步取代了“法制”,为许多文章、讲话甚至人们的交谈广泛应用。这一概念包含着丰富、深刻而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从法治的历史渊源出发,着重论述“法治”的科学含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并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否传承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和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法治理念,其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其具有先进的指导思想及丰富的理论渊源,同时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现实的实践基础和系统的内容构成上。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需具备以下要素:政治民主、法律至上、法制完备、司法公正、权力制约、依法行政及权利本位。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更为具体明确的标准,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法制建设的现代化不行。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引进法学研究和国家管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能够做到的。作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制,除要拥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外,重要的是要在认真清理人类历史上法律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华民族特点和我国国情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法制是由它特定的部分,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不能依据人们的主观好恶而取舍。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法制含义、任务和基本原则和理解还较为一致。但对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则众说纷纭,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有持等同说,认为法制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政法机关应当坚持"三个至上"."三个至上"究其实质来说,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内涵的深刻揭示,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法治观与其他非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本质区别,进一步重申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正当性基础和制度目标,有利于广大法律工作者树立辩证统一、统筹兼顾的法治观念,扎扎实实地在本质岗位上解决各种具体法律问题,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服务.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法治的引导,和谐新农村建设也需要通过法治来确立发展导向。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了农村法治进程;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农民司法信念失落;农村法制不健全,对农民的权益保护重视不够。优化农村法制环境必须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