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在它问世后的八、九百年中的影响足以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相比。而《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衍生的分枝之繁,则似乎还超过《史记》、《汉书》。宋、元、明、清四代,有借《通鉴》阐发义理的《通鉴纲目》,由《纲目》又衍生了《纲目发明》、《纲目书法》、《纲目补遗》等,它们可称为“义理”一脉;有沿《通鉴》续作史书的《通鉴外纪》、《续通鉴长编》,由此还衍生了《外纪补遗》、《前编考证》等等,它们可称为“续作”一脉;有改《通鉴》另创新制的《纪事本末》、《通鉴节要》、《通鉴总类》等,由此  相似文献   

2.
民国大员黄慕松与吴忠信入藏处理藏事过程中与在藏汉人有很多接触,通过观察了解他们掌握了不少在藏汉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吴忠信不仅与在藏汉人来往多,还多次与西藏地方政府要员沟通,注意对在藏汉人权益的维护。两位大员的观察记录显现了民国时期西藏地区较融洽的汉藏民族关系和比较正常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民国初年西藏地方并无所谓"驱汉"的民族仇杀。  相似文献   

3.
胡三省论注书(下)陈国本五、详考本末,明其发展纪事有本末,地名有同异,州县有建置离合,制度有沿革损益,释《通鉴》者,必须熟悉全书史实,明其发展,成竹在胸,才能“悉疏其所以然”。史沼释《通鉴》,不能详考本末,以致人误、事误、地误,自相矛盾者不一而足。如...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音注》和《通鉴胡注表微》,是“通鉴学”的三大碑石,为治史者必读之书,亦为从政治民者的良师益友。《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部规模宏大、成就空前的编年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记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举凡政治、经济、军事、礼节、刑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地理、官制、天文、历法等,无不涉及;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此书问世以后,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通鉴》研究蔚为大观,已成为专门的学问。可是纵观《通鉴》研究的专文专著,人们往往着意评价《通鉴》的撰述特点、历史作用、史学地位等,而很少从史料方  相似文献   

6.
《永乐大典》所存《通鉴源委》的注释体例是摘取《资治通鉴》中的字句进行作注,单集成本.赵完壁《通鉴源委》八十卷,注释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音义、人物、地理、典章制度、史实真伪.特点非常鲜明:旁征博引、精于校勘.和《资治通鉴释文》相比,《通鉴源委》更加详细,和《资治通鉴音注》相比,它又显精简,所以对一般读者来说,《通鉴源委》的注释是最合适的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鉴》取材丰富 ,主要是对以往的历史文献进行鉴别取舍。将《通鉴》与先前有关文献进行比勘分析 ,对于研究《通鉴》的体例、史源、文献特点以及探索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和文献学成就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作为贯通古今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大创作。虽然司马光作《通鉴》在体例上多从荀悦《汉纪》,但编年体最早创自《春秋》,因此,笔者认为,《通鉴》和《春秋》存在一定的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鉴》史论是《通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者都从分析史论入手来研究《通鉴》和司马光的思想,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通鉴》史论的附属性,未能充分地估价史论在《通鉴》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注意把握这些史论总体上的基本特征,深入地探讨赋于这些基本特征的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主观因素。笔者的几点看法,乃一得之愚,来必能拾遗补阙,谨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历来得到人们的推崇。对这一历史名著的研究,代不乏人,不断深入。在《通鉴》的考证、注释以及编修的分工、社会作用、历史地位、正统观、记叙战争、记叙农民起义等方面的研究上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通鉴》还有很多领域值得研究。本文试图通过《通鉴》对变法革新的记载,来分析司马光对历史上变法革新的态度,或有益于司马光其人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1.
近期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施丁同志的《资治通鉴译注》战争卷,以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吸引读者,标志通鉴学在发展过程中迈出了一个新步伐。第一,从选题看,它抓住了《通鉴》的主要个性,也即战争史笔这一突出特征。大家知道,司马光写《通鉴》,其主观愿望,是“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通鉴》主要是一部政治通史。突出政治史,使《通鉴》获得巨大成功。但  相似文献   

12.
抗战全面爆发前,西康省康属地区先后有五批青年前往内地求学。以往人们的关注焦点多集中在格桑泽仁和刘家驹等"康人"身上,对康东青年关注较少。《康藏前锋》上所刊载的康东旅外青年的文章,反映了康东旅外青年以中国之青年、中国康藏之青年自居,并为桑梓身临险境而焦虑的思想状态。文章也涉及到了民国以降康东青年如何认识康藏问题、康藏民族问题,如何理解康藏与中国之关系、康藏建设与民族国家的建设和未来发展等内容。这些文章显示出在英人干涉并插手藏事和日本步步紧逼带来民族存亡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康藏内部、外来军事力量、中央政府诸多力量如何认识和看待康藏地区,同时呈现了近代康藏地区民族国家化过程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3.
《总序》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按:《隋书·地理志》雍、梁等九州户总计为九百万二千六百四十七,与此相较,尚赢九万五千一百一,两数不侔,其各州数字,必有舛误。太宗元年,始命并省。按:《唐会要》七0,事在贞观元年三月十日。《通鉴》卷一九二作二月,《玉海》卷十八引《太宗实录》作二月丁巳,异。  相似文献   

14.
藏地祝酒诵词表达了藏民族群体的伦理观念、生活观念、生命观念和民族观念,蕴含了极力表现藏民族生命记忆的价值观念.藏族祝酒诵词广泛运用了藏地普遍流行的特有的民俗事象.这些祝酒诵词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各种时代的报刊都是一份时代印迹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为对象,在介绍馆藏民国期刊概况的基础上,从学科、年代、出版周期等方面对馆藏民国期刊进行特征分析,从而多了解我国民族图书馆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提供馆藏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历代神仙通鉴》的作者与成书《历代神仙通鉴》的作者不只徐道一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戴不凡《小说见闻录·历代神仙通鉴》推断:“就题署及序文视之,书之作者应为徐道,生年不详.仅于自序可知此书成于乙酉,盖即明亡后一年。”这一推断有误。春风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明清小说论丛》第三辑刊张颖、陈速《通俗小说书目补遗及其他·历代神仙通鉴》谓“作者徐道,生卒、里居不详。……据自序,此书实成于顺治乙酉二(1645)年。”同样失误,失误在没有仔细考察全书。  相似文献   

17.
刘恕(道原)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第一流史学家,但是长时期学界仅仅把他当成《通鉴》的同编修,司马光的助手来看,也只是论到司马光或《通鉴》时,才附带提到他;即使有为他做专论的文章,也多是论他在《通鉴》书局中的地位、分工而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  相似文献   

18.
重庆图书馆所藏《永乐北藏》是享誉国内外的传世珍稀古籍。通过多年的实地勘验,尤其是与故宫博物院藏本、普林斯顿大学藏本相比较,笔者认为,重庆图书馆所藏是该《永乐北藏》最后印本之一,相比其他收藏,它十分完整,价值不言自明。其印章、题记等,对研究明清王室与佛教的关系不无裨益。将此藏购回重庆的程德全,是满清末年和民国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他由将军而最终出家的经历,及其留下的著述,是研究民国佛教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1、《通鉴》“鸿门宴”取材于《史记》“鸿门宴”,个别处取于《汉书》“鸿门宴”.三种“鸿门宴”的文法,各有长短;相形之下,以《史记》之一种为上.本文就《史记》与《通鉴》的“鸿门宴”文法,试加评比,庶有助于加深对《史记》“鸿门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图书馆所藏一轴古代写本残卷,实乃《大通方广经》卷中的一部份,原出自敦煌石室,后辗转至此馆.该经内容既能纠补《大正藏》之阙失,而其所附题识更汇集了民国张海若、徐鸿宝、严天骏、李权四人墨宝及钤印,颇为宝贵,具有很高的历史、版本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