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唐宋元王朝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唐宋元王朝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姚兆余秦汉以来,如何治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一直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倍感头痛的难题。这不仅仅因为西北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统治秩序能否保持着良性运作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西北民...  相似文献   

2.
论北宋对西夏的羁縻政策姚兆余酉更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七世纪,党项族因不堪忍受吐蕃的欺压和掠夺,从今甘育川边界地区迁徙到静边(今甘肃庆阳县)等州。八世纪中期,在唐政府干预下,党项族再度迁徙到银州(今陕...  相似文献   

3.
论朱元璋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朱元璋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陈梧桐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后,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他的这个政策,在具体施行中,是视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的。对南方的少数民族,则侧重于“以德怀之”,实行的是以德怀为主的政策。“威德兼施”,招抚为主早...  相似文献   

4.
自唐未、五代以来,曾一度建立过强大政权的吐蕃日渐衰落了。居于西藏本土的吐蕃各部分崩离析,居于河陇地区的吐蕃部落更是“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①,散处在黄河、泾、渭二水上游及湟、洮、岷江等流域。诚如邵伯温所言:“吐蕃在唐最盛,至本朝始衰。今河、秦、邈川、青唐、洮岷以至阶、利、文、政、绵、茂、黎、移州夷人,皆其遗种”②,自“仪、威、泾、原、环.庆及镇戎、秦州暨于灵、夏皆有之”③。因此吐蕃部族散居的地域辽阔,人数众多,仅“居秦、  相似文献   

5.
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归明人是指投归北宋的辽国人,是宋辽共存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接纳,无时不受宋辽关系所影响,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不断调整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具体表现为:"澶渊之盟"前积极吸纳契丹归明人;"澶渊之盟"后有限地接纳契丹归明人;到北宋末期对契丹归明人加以重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前期,西夏的崛起迫使宋廷不得不改变对吐蕃的政策,宋廷积极招抚吐蕃,试图实施联蕃制夏策略,从而争取宋夏对峙中的主动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北宋对吐蕃采取了综合经制的招抚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宋、夏、蕃三者错综复杂的争夺形势的影响,同时受限于宋王朝招抚政策所具有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宋蕃之间的合作是脆弱与短暂的.  相似文献   

7.
西夏归明人即指投归北宋的西夏政权统辖下的人口。作为削弱西夏的一种手段,北宋政府不仅在宋夏矛盾激化时大肆招诱夏人,而且在宋夏关系友好时期也暗中接纳归附夏人。招抚归明人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夏,但却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论北宋的钱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钱荒的问题,关系到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是研究北宋经济史、货币史的重要环节。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问题提出一管之见,以期得到指正。 北宋钱荒形成的原因 (一)商品贸易活动频繁,货币需求量骤增,使钱币呈现不足,是钱荒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宋商业性都市的繁荣,新兴商品贸易集散地——镇的兴起,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显著发展,而宋政府在全国各地遍设商税务(场)和茶、盐、酒、商税的收入超过两税的收入,则表明了北宋商品贸易的兴盛。  相似文献   

9.
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政府的御边政策有一定的阶段性 ,北宋初期重北边轻西鄙 ,到中期防御重心从北边移到西北 ,自熙宁变法后 ,又以攻为守兼制西夏。这种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 ,主要受北宋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也与周边邻国辽、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有密切关系。它是北宋、辽、西夏、吐蕃等势力相互消长和制衡的产物 ,也是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生产的发展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自由的生产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是难以进行的。宋代的农业经济比其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史家有口皆碑的客观事实。然而,却很少有人系统地考察宋代农业政策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生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使其在农业方面的某些重大建树暗而不彰。本文试对北宋前期(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六十余年间的主要农业政策分类辨析,以加深对宋代社会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经济及脱贫致富政策张骏逸(台湾)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经济状况中国少数民族不但族别众多,即使同族之间差异性亦大。30年代对青海帐幕经济之调查报告有云,青海土地,除原有农耕各县外,大部份均为游牧区域,一般人民所居者为蒙古包及牛毛帐房...  相似文献   

12.
对北宋七绝审美风格迥异于唐人的原因,清代一些诗评家将其归结为北宋诗人对七绝诗体源起的错误理解。此类论述涉及问题有二:一是北宋诗人认为七绝乃截律而成;二是北宋七绝不像唐代入乐而歌。其评述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3.
归明人原本是西南地区蕃属少数民族,在宋朝招诱、笼络政策的导引下,投附宋朝。宋朝出于统治的需要,对归明人给予种种优厚的待遇。宋一方面用各种优厚条件招徕归明人,另一方面对归明人实行严格的控制监督政策。这种双重政策,是宋朝开拓周边地区、巩固边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宋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羁縻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汉唐帝国的危机与宋人的忧患意识纵观宋朝历史,我们可以感觉到从君臣到一般士大夫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根源于汉唐帝国的全面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有三点:一是贵族分立势力的猖獗;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盛;三是汉文化的衰落。它们使宋朝君臣士大夫产生了烦燥、忧虑、恐惧甚至没落的情绪。  相似文献   

15.
16.
北宋典礼赋的创作是比较繁荣的,宋太宗努力营造一种太平气象,典礼赋的创作兴起。真宗为了显示化致升平的气象,大行典礼,粉饰太平,典礼赋更盛。仁宗亲政之前,刘太后摄政,承真宗之余绪,也出现了一些颂美之作,明道、皇间的赋坛颂美赋的创作十分兴盛。宋初的典礼赋重在描写典礼仪式,歌功颂德的主题表现得较为隐晦。而澶渊之盟后的典礼赋则渐渐表现出处身治世的豪情,对皇德的歌颂较为直露。政治变革运动的兴起,切于时弊、有为而作的文学观流行,粉饰太平的典礼赋趋向消沉。气势恢宏的典礼既可以体现出王朝的声势,也可以使文人对现实的衰败产生些许空幻的寄托与愿望。北宋后期仍有人创作典礼赋,以寄托强国的迷梦。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北宋时期历仕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的著名的政治、外交、军事家富弼的御夏策略作了详尽的描述,这使我们对北宋御夏伐夏的过程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对我们制定对外政策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与唐代边塞诗相比,宋代描写边塞题材的词实在太少了。但它仍不失为宋词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北宋边塞词的思想内容、在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这类词数量甚少的原因等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 从北宋边塞词的思想内容看,主要有如下两类: 第一,反映当时戍边将士爱国守边的思想和边地苦寒而产生久戍思乡的矛盾心情。这类词应首推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凤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相似文献   

19.
毕士安作为宋初的三朝老臣,于国家危难之际拜相,在促成澶渊之盟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且一生淡泊清正,是宋人称道的名相。但是他的功绩和影响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有必要对其作一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北宋建国后 ,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的历史教训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驭将政策。一方面 ,通过种种措施对将官权力进行削夺 ,大行猜忌和防范之法 ;另一方面 ,却纵容将官在物质上的奢靡腐化 ,乃至于在刑罚上对其姑息宽贷。这种看似矛盾的驭将政策 ,使得到北宋中期以后 ,军政上就出现了“将懦兵骄惰”的现象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国防实力 ,是造成宋王朝长期“积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