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楼梦》四季性意象结构,伴随着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正式展开小说梦之春循环。以修建大观园和元春省亲为标志,小说开始进入“梦之夏”的循环。梦之秋循环(第五十四回至八十回),目前所能看到的笔墨只有27回,而梦之冬的循环在前80回中更不可能见到。但我们已能据此断定小说结构上四季循环的构思。这不仅表现为前80回中前后明显呈现出明与暗、热与冷这种带有四季情调的反差,更在于作者能准确把握住情节上由盛到衰、由乐到悲的悲剧发展意脉,将之与四季相联,从中让读者感悟来自社会和人生的四时气象。  相似文献   

2.
按照诗人所选物象与离别的关系来看,中古送别诗的离别意象主要有三种类型:空间隔离型、送别地名型、飞翔运动型。空间隔离型意象主要以两地遥不可及的物象或地名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意,经常运用的意象有歧路及两两相对的背反组合意象等;送别地点是送别诗一个重要的写作要素,像浦、亭、灞陵等泛指性地名在中古送别诗中已成为成熟的离别意象;飞翔运动式意象指飞鸟与那些能够自由运动的意象,如鸿鹄、别鹤、双飞翼、幻梦、浮萍等所表达的离别意味比较浓郁。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在论及汉代乐府创制与生产的情况时,指出朱马以骚体制歌,其中朱指朱买臣,马指司马相如。汉代文人有很多摹拟骚体的文学创作,司马相如在文学创作中对骚体有着较为熟练的掌握,骚体赋在他的赋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郊祀歌》十九章是汉乐府中的重要篇章,关于这些篇章作者的归属,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考辨,推测其中的《朝陇首》和《天马》(其一)两首大致可以认定为司马相如创制。  相似文献   

4.
5.
“清商”最初是专指性的音乐术语。它成为妙曲的代称,完成于汉魏之世。“清商”内涵的这层演变,主要与当时的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器乐与人声相结合的歌舞乐开始盛行,二是时代普遍缺乏较为精确的乐律知识。本文的探讨说明,是“清商”而不是“清徵”、“清角”成为妙曲的代称,反映的正是汉魏时期音乐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乐府歌辞的原生态状况,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乐府歌辞的音乐性结构,如解、辞、声、艳、趋、乱、正曲、和、送等,正因为音乐性结构,乐府歌辞多有拼凑与分割的情况,其创作构成与诗不一样。其二,民间乐府歌辞被采入乐府,或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辞,此为本辞;但本辞在演唱时,往往要经过乐工加工,这是乐奏辞,不可将二者混淆,二者的差异既体...  相似文献   

7.
意象油画的提法近年来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争鸣,主要集中在民族性与本土化视角以及意象与具象、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展开。对意象绘画阙值的探讨恰恰有利于提高意象绘画的辨识程度,意象概念本身的清晰度以及适用的普适性,是避免概念泛化以及局限性的关键。同时,研究意象概念,要多运用形而上哲学思辨;探索意象绘画,则应多采取可实证的形而下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美学界,"意象"是一个极具学术生命力的核心范畴。当代"意象"研究的学术实绩值得肯定,但在语源阐释与思想方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追溯"意象"语源,应当注重"象"的中介关联性,继承早期的"言""象""意"三元范式,重新认识并扬弃明清时期的"情景交融"等二元范式。在研究方法上,无论"主客二分"还是"超主客二分",都不能真正摆脱二元范式的窠臼,亦不契合中国思想实际。在基本理念上,"意象"研究应当奠基于先秦时期即有的"和实生物""相异者相济"理念。明清时期何景明、王夫之等人并非反对"分",而是反对"离",其思想实质是主张"相异者相合"。基于"异在论"立场,所谓"审美意象"就是以一"意"("游观意识")摄三"象"("心象""物象""语象")为基础的上下贯通与三元交融的体验活动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9.
陆游爱国诗词中出现大量的“梦”,这与南宋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以及统治阶级推行的宗教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梦”意象既形象地表达了陆游的心志——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含蓄地映射了宋代的文人心态——在积极进取与消极潜退之间游离,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0.
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比兴--有画意象--抽象意象是中国诗歌意象史的三个阶段。"诗中有画"确实是王维代表的唐诗的艺术特质,苏轼将王维"诗中有画"式的意象,变革为内心展延的比喻意象。典故意象是别一种意义上的比喻意象。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构乐府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本有专门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学史学,然而学界对乐府学的关注却远远不够。有鉴于此,文章阐述了乐府学研究的意义,分析了乐府学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乐府学三个层面(文献、音乐、文学)五个要素(题名、曲调、本事、体式、风格)的基本工作路径和方法,并对这些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乐府研究的"音乐视角"取决于乐府艺术、乐府文学的"音乐性"。"音乐视角"的研究目的在于从音乐的角度揭示乐府文本形态的成因。"音乐视角"既包括与曲调的产生、特点、流传相关的内部音乐要素,也包括宫廷音乐建设、音乐消费风尚、音乐观念等外部音乐文化因素。乐府音乐与文学的一般关联体现在六个方面,涵盖了从乐府文学创作机制、创作过程到流传演变等各个环节。乐府"音乐视角"的学术总结,有益于"乐府学"的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3.
汉代乐府咏史诗初步体现了以史为鉴、讽时刺世的功能,可入乐,最早采用了史叙、论述咏史体式。魏代注重历史兴亡的探索,借史言志抒情,开拓出新的功能,入乐目的是为了干预、戒鉴现实或言志,确立了史赞体咏史诗。晋代故事乐府盛行,思想内容儒化,背离讽时言志传统,音乐性质雅化,但出现了自制新歌以供娱乐的新特点。南北朝表现出创作题材女性化、趋同化特点,入乐目的是为了娱乐,开拓了咏史的娱乐功能。唐代也有女性化、趋同化特点,但原因、内蕴与南北朝不同,题材广泛,功能得到全面开拓,表现出新的特点,如注重对本朝史的反思,体现了向咏史词转化的性质等。  相似文献   

14.
乐府诗音乐文学的特质决定了乐府诗研究需要音乐、文学两个层面的综合考察。故事体歌诗作为西晋乐府诗独特的一类,以演述故事的方式发展了乐府歌诗的表演艺术,而这些歌诗的表演又对歌诗内容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晋代表性的故事体歌诗有《艳歌行》、《秋胡行》、《秦女休行》、《惟汉行》等,从歌曲类型看,这些诗歌主要收录在《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歌诗的题名、曲调、本事、体式、风格影响到诗歌内容;可表演性为歌诗内容的简化提供了可能;女伎表演主体和观众喜好影响故事情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选诗以配乐”与“依调填词”两种基本方式。胡乐与汉文的配合方式 ,对反省“胡乐生词”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是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古人也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以诗的形式阐明心理不健康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古人还以诗的形式批判了"服食求神仙"的荒谬行径,强调要想养生健体必须以唯物主义的态度,注意饮食卫生,要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此外还要注意睡眠卫生和节欲。这些养生健体诗对今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所追求的上古社会具有真淳静朴的特点,已不完全合于儒家的范畴。联系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潮——玄学,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对上古社会的理解与描述,更多意义上同于老庄和玄学士人。他怀疑和修正了孔子的一些说法,把复真和还淳的使命加于孔子身上,赋予儒家圣人以道家的内涵。这都与当时玄学士人的做法相通。而他的桃花源理想则是在他理想中的上古社会不可求时虚构出来的,是上古社会的具体化。这正是玄学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思想内容比较狭窄,情调也比较低沉。但是它们的艺术成就却相当突出,其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相衬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混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孤儿行》与彝族古诗《竹仙》,都是反映孤儿命运的叙事诗。同为本民族叙事诗的代表作品,《孤儿行》与《竹仙》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