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矢志不渝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等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出发点,针对庄子的理想人格进行深入分析和阐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庄子理想人格的根本入手,以探讨其理想人格在文学创作中的延展为基础,将庄子与西方哲学家尼采及萨特推崇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深入比较,得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庄子人生追求的重要部分,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不同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则是庄子理想人格中的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避”,既有其社会文化背景及现实生活基础,也有其思想理论前提。这使“逍遥进”的人生理想和生活实践,既具备了崇高的超越理论根据,同时亦具备了现实人生洒脱的道德意义。这既反映了庄子无可奈何的应世心态,也表现了他独善其身、意志自由及冀望社会平和的道德追求,还为后人落实人格修养及消极伦理建构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资源以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格理想,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束缚的至真人格和淡然无极、不离于真的至美人格。庄子的人格理想对于审美人格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开拓了至真至美的最高境界,确立了独特的处世思路,提供了人的本质异化的解决路径。庄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得其人格理想对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真为贵的自然审美观,追求合理限制的精神自由,实现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格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经过一定时期的整合后必然走向有序,人格的规范是实现这种有序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社会发展对人格产生的影响及人格重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作了相应的论述,在人格重构问题上以现代价值观认同作为前提,提出了建构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这篇赋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明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哲学论文,一为文学作品;大鹏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为李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8.
庄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美好的“道性”,而人性是对“道性”的衍化,因而人性是可塑的。庄子的人格理论,既具有朴素学习论观点,又具有神秘的色彩。同时,本文还从庄子的大道理论下的理想人格、真人人格以及庄子的实际人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庄子的实际人格极其复杂。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想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人生哲学并非消极无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是其人生哲学 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的几个层次的分析以及与佛教悲观厌 世的人生态度的比较,提出庄子貌似消极的人生哲学,其实蕴含了对精神自由的 热烈追求,对中国理想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几位代表人物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他们强调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和主体人格的独立性。不管在社会历史事实中,还是在理论建构上,此种理想人格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实践性品格的缺失,直接导致在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内圣”与“外王”的分离。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进行思维转换以实现“内圣”与“外王”的当代结合。  相似文献   

11.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苏轼博大人格和深厚思想的重要渊源.苏轼对生命自身本质的追寻深受庄子影响,他对生死祸福有超凡脱俗的透彻领悟.他推崇的理想人格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摆脱名缰利锁,追求心灵自由.庄子思想指引苏轼在被贬生涯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中,超越苦难,寻找自我生命的新的价值,他的人生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摆脱了外在的功名利禄,祸福得失,追求心灵的丰富体验和精神的自由.同时他以新的审美眼光发现大自然,打破物我的界限,开启了山水诗词的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关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家是创造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主力军之一,优秀艺术家的人格建构策略及其活动对本民族、对人类的人格建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人格建构策略及其活动不仅具有独特的画学价值,也是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宝贵资源。通过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人格活动的心理学解读,可以提炼出有助于现代人人格建设的合理因素,使之成为现代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混沌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状态的想象之词 ,庄子的混沌寓言显然是受到原始神话的影响 ,然而 ,《大宗师》中的混沌却被拟人化了 ,而且赋予了极强的文化意蕴。混沌之死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也反映了庄子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学术理想的追求与超越。庄子的混沌意象具有丰富的内在美 ,它是无为 ,也是道 ,是无序后的至一 ,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与中国诗史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庄子》与中国诗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庄子》的审美情感开拓了诗的疆域;庄子创造了丰富的意象、全新的意境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艺术精神超越了同类文化典籍,足以与《诗三百》、《楚辞》鼎足而三;以《庄子》为中心形成了道家诗学体系;《庄子》在塑造中国古代诗人心态,建构诗人人格模式,规范诗歌创作流向诸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庄子》是中国诗史之一源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真人”形象是承继老子的“婴儿”意象而来,但庄子已赋予了他更多的意义。“真人”带有“天性”、“真心” 与?‘真诚”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更多的是庄子所创造的一个具有“天人合一 ”色彩的理想人格形象。庄子“真人”形象对培养开阔 心灵构建理想人格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是小说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大问题。《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明显地寄寓着作家乃至特定时代人民大众的人格理想,因此,深入研究理想人格中所包孕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是有必要的。这既是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塑造新时代人格的需要。我们认为,《三国》作者站在元末明初的社会文化土壤上,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追求和塑造的曲折历程,向儒家先圣汲取文化营养,精心建构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楷模,这对明清时代人格构成以及古典小说理想人格的模式,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