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人都喜欢早婚早育,但是宋朝却有大量的剩男剩女。因为那时推崇科举制度,任何人只要考中进士,国家就给安排房子、车子、票子、位子。所以当时男青年的奋斗目标是考上进士。而女青年的奋斗目标是嫁给进士.而且大家都不达目的不罢休。 相似文献
2.
当下存在的“剩男剩女”现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如不加以调整,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本文将从社会方面、制度方面等具体阐述,探求其深层次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4.
黎学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35-39
在农村,人胜其地致使广大农民纷纷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城市,尤其是居住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适龄男女,似乎有不结婚或晚婚晚育的倾向。在经济不发达的广大乡村,多子多福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如何理解人口和经济发展千百年间的纠缠?国内学界多采用西方人口—经济理论来解释中国人口—经济问题,既是如此,正本清源式地了解西方人口—经济学派的源头甚为必要。对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里所谓的"剩男"和"剩女"现象,结合欧洲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探索其背后的经济动因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感谢社区、感谢党和政府,不仅给了我生存的技能,还让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唐源社区居民吴娟激动地说。吴娟两口子都是下肢重度残疾的残障人士,依靠低保艰难度日,社区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申请了廉租房,引入青铜峡市“巧手暖心”社会组织进社区,为10余名残疾人、低保户提供手工编织培训。夫妻俩能吃苦、爱钻研,通过努力,现在已经是50多名学员的老师,每月收入可达2500元,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实现了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一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62-66
促进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是赛珍珠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抨击西方文明凌驾于中国“他者”之上的姿态,赛氏在其中国题材小说中采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构建西方人自我形象的手法。其后期作品《群芳亭》即以中国主人公吴太太的视角来解读夏小姐、安德雷两位西方传教士,典型体现了赛氏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的创作手法,这对强势文化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7.
马小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45-49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孙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6):203-204
猫是中外动画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形象。猫的性格特征让动画创作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同国别的动画中的猫形象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邹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0-152
从《诗经》中对女性形貌描写看,女性审美形象大致可分为"硕女"、"静女""游女"三类,分别包含了健美、柔美和飘缈三类。"硕女"形象即既高大又健壮的女性,这既是商族和周族史诗对女性祖先的赞美,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生命意识,也是农业社会初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静女"这种看似对女性所作的纯审美观照,显现了进入男权社会后男性审美对女性的期待;"游女"这类女性审美形象多出自神话传说,依然可看作是对女性享有崇高地位时期的追忆和向往。女性审美形象的变化,一方面显现了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显现了父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形象是行业风气的重要体现,也是干部职工能力素质的外在表现。新年伊始,雨花台区交通运输局开展树正气、造氛围、成合力、有作为为主题的行业作风整顿.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和自身修养.塑造“四种形象”。 相似文献
11.
12.
陈明秀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6):165-169
妇女解放是"五四 "时期民主知识分子备加关注的一个问题.伴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婚恋自主已成为"五四"时代广大知识女性的自觉要求,"五四"时代女作家本身就是这样一些知识女性.文章从分析她们的作品入手,论述了女性自身对"自由"平等"的不懈探寻. 相似文献
13.
倪梁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2)
主体自识(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问题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标志性内涵。近代之前对“自识”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被称作“前史”,这首先是因为“自识”作为理论始于笛卡尔。就前笛卡尔的整个古代哲学而言,“自身”、“自我”以及“自识”并不是一个明见的论题。虽然在那时已经有了“心智”和“灵魂”的概念,但它们与“自然”和“物理”并不处在一种对峙的状态中。因此虽然近代意义上的个体自我意识在笛卡尔之前已呼之欲出,但仍处在没有苏醒的朦胧状态。无论是古代还是后古代的哲学,它们都还行进在朝向主体反思和自身认识的途中 相似文献
14.
15.
当代“剩女”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女性在职业复出与婚姻回归之间的心理纠结,加剧了女性婚恋的紧张。文章从博弈视角切入,得出女性依据传统婚配机制与诉求取向进行婚配博弈,形成一种婚配困境的纳什均衡。婚配帕累托改进可以在“剩女”数量激增与婚配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可以从婚配梯度与错位中转变,促使两性交往方式与取向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唱响一首经典鼍歌,朗诵一段优美诗词,讲解一段生动故事,剪出一幅精致作品……”2013年12月18日上午,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府东社区老年大学“第二课堂”教室里,60多位老年学员中,一些有才艺有特长的学员纷纷轮流上阵,用歌声、幽默、口才与技能,向台下的兄弟姐妹们一一进行展示,掌声与笑声响遍了整个社区。 相似文献
17.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利用国家统计局“个体还原”数据,使用经地区购买力平价指数调整的中等收入标准,测度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整体存在“数量增加、质量较低、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即2002-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明显提升,但是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大部分聚集在中等收入门槛下限,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向下滑落风险较高,且中等收入群体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十四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面临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结构调整、技术加速迭代、抗风险能力下降等挑战,建议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区域协调战略和“扩中提质”策略、加强数字经济治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重点施策,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国人收入水平似乎是验证中国的经济运行是否趋好的最好证明。在7月底这个时间节点,恰好各项收入统计数据热气出炉。这引起了7月底8月初新一波的“晒工资”热——与国家统计局7月下旬公布的一份统计数字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吴翔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78
"鲁迅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符码,其生成过程与现代中国的动态语境密切相关,深刻地勾联了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形态。"鲁迅形象"是由自塑和他塑合力而构成的公共形象,对其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考察可为探索现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史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徐学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3):41-44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