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量研究表明,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在分析词语多义性方面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基于认知语义学的原型理论,提出了语义联想教学法,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该教学思路的实施步骤,论证了语义联想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中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
英语N+N复合词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中的离心结构型复合词得到认知语言学界特别的重视,国内外学者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解析英语N+N离心复合词的语义特征。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框架语义学、概念整合理论和LCCM理论在英语N+N离心复合词语义研究中的运用,以期对这类复合词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视角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二十多年以前 ,以罗希 (E·Rosch)、莱柯夫 (G·Lakoff)、兰格克 (R·W·Langacker)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巨大影响 ,艰难地开启了一条以“认知主义”为理论核心的语义研究新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学术背景的反动 ,使其在语义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冲击波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学科———认知语义学。由此 ,语义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天 ,尽管认知语义学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尚有不少不甚成熟之处 ,然而 ,却顽强执著地继续走着自己的路。这些年来 ,认知语义学家陆续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霍颖 《理论界》2008,(5):207-208
认知语义学从不同于传统语义学的认知角度阐述英语习语,提出了习语的理据性,而非任意性的语言形式,强调了隐喻在习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认知语义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记忆并使用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5.
孟伟  刘晓力 《阴山学刊》2008,21(4):79-83
计算心灵理论支配了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两大认知科学研究框架。认知计算主义不仅把认识本质视为计算活动,而且通过计算方法建构认知活动。人们从身体与环境的认知构成、意向性心理内容等多方面对认知计算主义进行哲学批判。当代涉身认知的科学实践尝试探索非计算的认知建构方式,例如动态系统理论和涉身语义学,这初步表明了对计算心灵理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认知、想像及情感在隐喻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作者具体讨论了作为隐喻理论基础的相似性是如何产生意义并与隐喻的象征性环节结合起来的。通过分析想像在以想像心理学来完成的隐喻语义学理论中的三大作用 :即想像被理解为“看作”、想像在隐喻的语义学整合其图示性维度以及想像作为悬置等 ,作者认为 ,想像不仅为分裂的指称特有的悬置提供了具体的维度 ,而且还为日常指称的断裂和再度描写世界的新的可能性的憧憬做出了具体的贡献。而像想像一样 ,情感不但在否认隐喻的认知意义的隐喻理论中发挥着作用 ,而且还是隐喻的互动理论的真正组成部分 ,它们都影响了隐喻的语义学。  相似文献   

7.
当今自然语言机器处理系统只能作为意义之形式表示和转换的工具、还不能主动地理解和处理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人大胆地提出了"语义学转向"的口号,强调语义研究对自然语言机器处理起决定性作用。继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观后,意向分析理论、解释主义、本体论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既推进了对语言深层结构和本质的研究,又为当代自然语言机器处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形式语义学的主要理论有蒙太格语法、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述理论、情境语义学和类型逻辑语法,这些理论基于各自不同的侧重对自然语言语义展开了研究.从形式语义学角度分析汉语语义,汉语灵活语序的语义问题以及汉语句法和语义的关系等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博弈论语义学在语义学的整体推进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理论交叉特性。它以博弈活动作为语义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确立了博弈思维与逻辑分析之间的有效关联,并通过策略性的交往选择活动为命题真值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所具有的独特认知模型和对话结构规则,赋予语言的解释和构造动态、相对化的研究视野。它在语义分析的形式规范性方面引入了语义博弈的心理事实研究,并将参与主体的作用和系统整体的语境思维纳入到语义分析的过程中。这使它与传统语义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当代科学语义学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芳  彭寒珂 《云梦学刊》2007,28(2):152-154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未能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普遍现象的本质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使得词由其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结果。探究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一致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其中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纽科姆的认知均衡理论、奥斯古德的认知和谐理论以及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E·阿伦森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也渗透了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并借此研究和解释了很多社会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2.
林海亮 《学术探索》2012,(6):177-179
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是以学科逻辑结构为依据的,使得教育理论远离了学生的经验,人为增加学习难度,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从学科课程与教学法为切入点。教师教育课程内部的知识结构从理论到理论,割裂了认知过程,应该通过对他人实践过程的学习来弥补这个缺陷。学生的教育实习与教育理论学习是脱节的,使得教育理论无法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也无法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来检验教育理论的合理性。所以,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最后完成教育理论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认知论从认知主、客体两大方面来考察词汇习得机制。本文围绕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 ,分别从监控理论、图式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等方面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理论进行简要述评 ,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词汇习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潮涌中,计算主义纲领虽然面临心灵实在论、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的挑战,但仍然引导着传统认知领域和新兴认知分支的发展。机器博弈是认知科学与博弈论互动的产物,在计算主义纲领启发下,理性人之间的博弈被视为人-机智能体间的策略性互动,互动认知、博弈学习、演化博弈等理论成为智能体感知环境、处理信息、控制行为、交流互动的分析基础。自动机在重复博弈中显示出的长远眼光、威胁和承诺能力,提供了解决计算主义纲领主要难题——意向性之谜的思路:意向性并不是孤独的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是通过智能体互动实现的自我指涉。  相似文献   

15.
LCCM理论框架下空间介词in的非空间关系语义派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红 《学术探索》2014,(12):113-117
英语空间介词的语义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LCCM理论对英语空间介词in的词汇概念进行系统全面的认知识解,重点分析了in的词汇概念从空间关系转向非空间关系的认知过程,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普遍性的原因,也指出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重要性。涉及到隐喻的英语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将认知隐喻学中有关概念隐喻的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以探索解决英语教学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关于面部识别能力的发展理论仍处于争论之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理论分别是面部特有知觉发展理论和一般认知发展理论。在此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介绍目前面部识别领域中两个主要的认知模型,分别是布鲁斯一杨的面孔识别认知模型和伯顿与布鲁斯的交互激活与竞争模型。未来的研究仍将围绕着面部知觉的数量或质量随着年龄增加是否有变化而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近义词辨析的指导作用,以英语中近义词现象为切入点,意在通过语义场理论、意象图示理论区分近义词"soon,quickly,promptly",揭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研究近义词辨析中的作用。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实践,将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作者提出将意象图示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推动图示理论与英语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岳好平  匡蔷 《云梦学刊》2011,32(5):135-138
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运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后台认知操作,即通感隐喻意义的构建条件、构建方式及其意义构建的最终结果,可以论证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意义解读的可行性,并能揭示通感隐喻背后"带镣而舞"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20.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为理论基础,以"红色"与"Red"为例,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红色"与"Red"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提出了颜色词翻译的三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