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沿海如台风、风暴潮、地震等灾害肆虐,给农业化的沿海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围海造田的人们通过各种水利设施尽量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虽然多有成就,但人类在自然面前,仍多显示出被动和无奈。在明清社会变迁过程中,东南沿海区域排洪泄洪与海水倒灌的冲突,保漕与保民生的难以协调,经营盐业、棉业与发展农业、商业相互争斗,加上海岸线东移导致海港功能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往往进一步加剧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影响,虽官方和民间屡有兴造,但效果多不理想。随着海岸线东移,明清沿海地区许多沿海港口经历了不断内陆化的过程,海洋因素渐渐成为其遥远的记忆。立足于海洋视角,我们不难窥见明清时期官民在面对海洋变迁所作出的应对,其中不乏若干值得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朱子《家礼》自宋代成书后广为流传,至元、明、清时期,其地位已由私家之礼上升为官方之礼,其文本亦由《家礼》本身衍生出大量注释、节编、改编本。其中冠、婚二礼流传尤广,元代《至元婚礼》、明代官方通行的婚礼以及《大明集礼》中的冠礼等,皆本于此,清代《御纂性理精义》亦将其收入。自此,朱子礼学思想真正得以应用于庶民,落实为一种社会普遍生活方式。宋元以降,朱子《家礼》一书,逐渐成为中国及东亚社会的基本礼仪规范,对东亚世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顾涛 《文史哲》2022,(2):31-44+165-166
周代乡礼的礼义,经由分析《仪礼·乡饮酒礼》所载仪节设置,可抽绎为三个层面:宾主之间,礼让致敬;长幼之间,尊长身教;全乡官民,和乐凝聚。由乡长亲自主持的乡饮酒礼,是西周春秋以来乡治精神的高度凝结,是乡里官民会聚的公共空间。乡礼的礼义能否充分体现,取决于乡治的运作是否良善,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执牛耳人物,就是乡大夫和乡老。乡治,乃是相对于自上而下的天子、诸侯分封制的另外一条路径,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社会自发组织模式。学界长期以来对此认识不清,段玉裁亦误释乡礼本义。西汉成帝以来逐渐重建乡饮酒礼,至《大唐开元礼》形成了新的体系,即分列为皇帝养老、刺史乡饮酒和县令正齿位三项仪式近似的礼典。这一历史演变,乃是秦汉以来地方社会组织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动的结果,而乡礼的礼义内核则在东汉至西晋渐为养老尚齿所寄居,至隋唐以后再一次被乡贡尊贤所占据。乡饮酒礼就像鹊巢之被鸠居,礼制史上的这一演变可称之为“礼仪的鸠占化”。明清以降,尊长、尚齿的礼义与中央集权进一步共振,乡礼再度变质。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被认为是治国和修身之本,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古代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对礼制的教育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古代学校是习礼演礼的场所;第二,学礼制度本身就是对古代礼制的丰富与发展;第三,学校也是一些重大礼典的行礼场所.  相似文献   

5.
明代社会的儿童礼教是一个攸关儿童个体、家族与王朝治道的重要问题,通常在家庭、社学中广泛展开。儿童所习家礼、乡仪、学礼虽多取自先儒经典,但无不依照儿童心智做了通俗化转换,呈现出诗礼交融、相辅相成的社会礼教景观。明代儿童习礼的普遍性、日常化进一步促进了儒家礼仪的庶民化。  相似文献   

6.
汉代的赐酺与养老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方 《兰州学刊》2008,(4):138-141
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汉代皇帝在帝室喜庆的场合经常赐酺,赐酺的实质是实施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作为一种古礼,以尊老敬老为主旨,汉代统治者期冀在民间实施乡饮酒礼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化社会的目的,汉明帝在继承古礼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养老礼。养老制度中的赐仗、赐帛絮、赐肉酒在养老礼仪节中都有充分体现,养老礼教化社会的作用明显,加深人们对养老制度的认识,使养老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宋轶兰 《阴山学刊》2003,16(6):70-72
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于家庭、家族和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中,且贯穿于人生历程,几乎每个人都需经历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又称生命礼仪,国际上称作“通过礼仪”。传统的贯穿人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祭礼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礼仪逐渐褪去了宗教色彩,并删繁就简,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礼和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和工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都发挥了各自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礼和刑同步源起于夏,自夏朝开始经殷直至西周,既有了礼,也有了刑,到西周时期达到顶峰。礼是指导人们该怎样行为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其功能在于引导说服;刑是对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的规范,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手段,其功能重在制裁和禁止。礼是引导性指导性规范,刑是禁止性处罚性规范。礼和刑有不同归宿。春秋战国时期法取代了刑,礼一方面成为生活礼仪;另一方面上,成为舆论导向和社会教化的德,这就是礼和刑的归宿。礼和刑对现代的道德和法治建设具有启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元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浙闽粤等东南区域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明清时期 ,这些地区已执中国商品经济之牛耳。与此相适应的是 ,该地区的民间家族组织也获得快速的发展。东南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是与宋明理学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渗透分不开的。随着理学宗法伦理观念的庶民化(民间化)及其文化规范的程序化及可操作化 ,东南的家族社会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活用理学的文化象征资源 ,将之内化为一种并非纯粹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精神 ,用于指导家族成员的工商业实践。明清以来东南“儒商”的经济活动 ,呈现出一种义利兼容的“文化经济”形态。在正视理学对东南家族中的个体禁锢的一面的同时 ,我们应看到 ,理学也借用其业经民间整合过的文化话语力量 ,良性地影响着东南的基层社会经济变迁。本文尝试以社会史的视角 ,初步探讨理学对东南家族文化的整合 ,及其在家族文化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冯琳 《船山学刊》2013,(2):8-13
王船山哲学以务实、重行为特征,他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他将"实践"作为一个词使用,用来指代传统的"行"。本文从人际交往、政治和生产等三个方面探讨船山实践观中的礼治思想。首先,船山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人要遵循礼仪规范,礼在维持人类生存和繁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船山认为治理国家的理想模式在于"礼治",道德教化对于礼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船山非常重视"厚生利用"的生产实践活动,他认为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用礼来节制肆意挥霍、过渡消费等问题,用礼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良才 《齐鲁学刊》2000,(4):100-103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 ,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周公“制礼作乐” ,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礼仪教育受到历代当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可以作为当代新礼仪建设的思想资料。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与中国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对"礼"作综合阐述,形成中国礼文化系统.中国礼文化包括三个主要内客:礼义、礼节、礼仪.礼义,是礼文化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要实现礼又需要做到的行为的节制与规范,这就产生了礼节的德目;而礼仪则是礼的行为表达与仪式表现.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与践行,而<礼记>一书所阐述的礼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宝藏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引起了地方士绅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阐发禁奢思想,采取禁奢措施,意图革除民间奢侈风气.对于倡导禁奢的士绅们来说,禁止奢侈风气中的僭越行为,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是其目标.不同于官方禁奢令,士绅比官员更注重儒家礼仪的可操作性,他们试图将社会儒家礼仪与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协调统一起来,并通过约束自我、家庭、宗族等方式,革除民间奢侈僭越的习俗.  相似文献   

14.
礼义、礼仪、礼制、礼度是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也是其学说得以建构并付诸实践的保证。其中体现的逻辑关系是:礼义概括礼的本质特性,是礼仪、礼制调整的内在规定,而礼度正是体现这些规定性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尺度。礼仪是礼在天人、朝政和人伦交往中程序性的活动,礼制则是在礼器形制、数量方面的规定。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理论层面、程序过程、器物使用和调整原则等四个方面维持了礼的运行,使之成为延续数千年并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海行总载》中,日本对朝鲜通信使的接待宾礼仪基本分为日常接待礼、藩地接待礼和将军国宾礼三种。在古代东亚秩序下,这些礼仪活动既是敦睦邦交的体现,也是朝、日间国家关系的佐证。通过礼仪形式可见双方礼仪对等,但从具体礼仪之争和国宾礼形式中的不对等色彩来看,日本对朝鲜具有一种上位意识[1](107~108),体现出视朝鲜通信使为朝贡使的"日本型华夷意识"[2]。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那么中华民族的礼仪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呢?本文尝试从文学、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角度,从《弹歌》是原始人护尸歌舞的缘由到儒家修身正己之礼——射礼的形成、发展,分析先秦的狩猎、护卫、军事技术是怎样由具体行为发展演化成礼仪的过程,从一个侧面研究先秦礼仪的生成与展开,揭示先秦技术行为礼仪化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礼仪的起源和社会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礼文化的共通性,同时从谦虚的尺度、社会等级观念、价值观念及宗教传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礼文化的差异,并提出探求礼文化共通性和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家族社会,家族礼仪形式意味着家族延续与否的重要保障。其中朱子《家礼》表现出了明显的范式性地位,成为传统家族社会礼仪形式的代表,尤其是在被誉为"程朱阙里"的徽州,这种地位更为稳固。作为一个以"中原华冠"后裔自居的典型宗族社会,入明之后,各宗族便一直以朱子思想为指导,以《家礼》为范本来制作族规家礼。直到近代社会转型对徽州宗族社会产生冲击,《家礼》的范式性作用才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这一时期《家礼》在徽州的实践中管窥一斑,民国时期绩溪家族便是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射礼是商周时期的一项重要礼仪,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主人"子",先后在■、泞、澭三地举行射礼,文献记载的周代射礼则以"三番射"核心。■地的射礼重在教习,是为祭祀射获牺牲的习射,性质与周代射礼第一番射的"司射诱射"、"子弟习射"相同;泞地的射礼与军事活动相关,与周代第二番射以比拼射艺与武力的"不贯不释"类似;澭地环境与"泽宫"相近,其射礼重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与周代第三番射重礼乐的"不鼓不释"一致。殷商三地射与周代三番射精神内涵高度一致,为"周因于殷礼"提供了新的切实证据。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艳霞 《理论界》2004,(6):214-214
礼仪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礼仪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对于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何为礼仪?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之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