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德章 《中国学术》2001,3(1):341-345
北朝(439-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上承动荡的“五胡十六国”,下启强盛的隋唐帝国,其文化较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南朝落后,而在政治制度上的创造力却远逾于南朝。自从四十年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将隋唐制度的主流归于北朝以后,  相似文献   

2.
《柳如是别传》为陈寅恪一生最后一部著作,为陈寅恪构思、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著作(从开始构思到最后完稿前后达二十余年,仅写作就长达十年之久),为陈寅格所有论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著作(大大超过了他早年的三部代表作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之总和,这三本书加起来不过四十多万字,而《柳如是别传》则多达八十多万字,几乎相当于前三本书的两倍),为陈寅恪本人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为陈寅恪所有论著中思想内涵最深的一部著作.这五个“最”足见《柳如是别传》的非凡价值。但这只是就陈寅恪…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是著名的中古史与文化史专家。他对于中古史实的考证,诗文证史方法的创获,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探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王国维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师,其影响一直延伸到当代学者的研究与思想过程中。近几年对于陈氏学术思想与成就的介绍和研究的论著纷呈迭现,几乎成为与“钱学”不分轩轾的又一学术景观——美籍华人汪荣祖教授著《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84年版),就陈氏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做了较全面的叙述与评介,是为继陈氏弟子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之后最为详实的传记。刘梦溪先生《中西体用资循诱——谈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一文就陈氏中国文化本位论思想中包含的文化底蕴做了辩证深入的阐发。卞僧慧先生的《试述陈寅恪治学特点》一文则对陈氏治学特点与成就做了生动具体而又较为全面的评介。傅璇琮先生在《一种文化史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一、概念界说自1992年9月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与山东《作家报》在京联合召开:“后新时期:走出8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讨会”,到1995年(花城》杂志发表王宁的《后新时期:一种理论描述》一文及谢冕、张项武等合著《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于同年出版,其间,一批意见不一的学者分别阐释了“后新时期”一词及其所指称的90年代中国文化,并表达了各自对未来的文化期待。其中,一些对90年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怀抱后现代主义诉求的学者化用詹明信与贝尔(DanielBell)等人用以叙述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叙述模式与话语系统,较为系统地阐释了90…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的“旧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文史哲》2003,3(4):128-133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篇至痛至哀之文 ,而陈寅恪寄寓其中的历史之感与家国之情均由“旧巢痕”而起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创作“心理原型”。因而 ,对此“旧巢痕”意象加以详细审视和追究 ,似可找到陈氏之诗的根源所在。陈氏之“旧巢痕”一语 ,大致有远、近二源。其远源始于北宋著名诗人苏轼 ,其近源则见诸乃父散原先生 190 1年所作《书感》一诗。而其深层含义 ,则宜解读为那个直接生产了中国旧日世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制度之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与当代中国常乐史学大师陈寅恪近年被学界或非学界的文人爆炒得很有声势,以至于懂史学或不懂史学的人涉及文史科学时都要扯到陈寅恪,似乎成为“开口不谈陈寅恪,读尽诗书亦枉然”了。人们极力推崇陈氏标举的“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以此为陈氏学术之真价值所...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近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1890—1969)的学术研究史尤其是藏学(Tibetology)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篇论文本“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之旨,就陈寅恪先生与藏学研究之关系作一论述。分为三部分内容:⑴陈寅恪研究藏学之脉络;⑵陈寅恪影响下之藏学研究;⑶陈寅恪研究藏学之“经世致用”思想。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孟凡人关于汉至北魏的于阗王统问题,本人已有专文探讨,发表于《西域研究》1993年第4期。现续撰本文探讨隋唐时期的于阗王统。一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此时的于阗王仅见一人。《隋书·于阗传》记载:“其王姓王,字卑示闭练。”“王锦帽,金鼠冠,...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是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曾经主宰思想文化领域达三百余年的儒学日渐衰微,几于沦替。在中原及江南地区,玄学盛行、道佛泛滥。以往,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化领域的这个纷乱现象,有人以为是“精神上的大解放”,“思想上的大自由”,其实,这只不过是封建的中国寻求大一统文化模式的探索过程。 当此文化界纷纷攘攘之际,秦陇文化显示了它的特色和活力,恰如陈寅恪所说,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作用。(《隋唐制度洲源略论稿》)不过,先贤们大抵都以为秦陇文化乃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场,  相似文献   

10.
隋唐美术理论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建树(下)廖国伟(续上期)(二)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1)《历代名画记》诞生的历史背景《历代名画记》在唐代的出现,是绘画艺术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绘画艺术自秦汉以降,经魏晋南北朝的“哲匠间出”,到盛唐时期已是“奇...  相似文献   

11.
刘进宝 《西域研究》2008,(1):139-145
北魏隋唐的均田制,作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史学界研究的重点或热点.国内外学者在均田制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以说实在太丰硕了,仅国内出版的专著就有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及修订本《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杨际平《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均田制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和其增订本《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岳麓书社,2003年)、[日]堀敏一《均田制的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日]铃木俊、山本达郎等著《唐代均田制研究选译》(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等,发表的论文可以说是以千万计.一般认为,均田制研究应该说没有剩义可言了.  相似文献   

12.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13.
自“云梦秦简”出土后,“隶臣妾”的身份、地位及阶级属性就成为历史学界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笔者曾于一九八○年和一九八三年先后两次发表对“隶臣妾”身份的意见,认为“隶臣妾”不是奴隶,仅是刑徒。此后,不断读到一些不同观点的论著,一些外国学者也参加了这一讨论。拜读海内外学者诸大作后,笔者受益匪浅,并衷心感谢对拙作不妥之处的批评。然而,掩卷深思。感到在“隶臣妾”讨论中之最根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而在讨论中还涉及到史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于是,不得不就此问题再次请教于海内外学者,因作《三辨“隶臣妾”》。  相似文献   

14.
<正> 陈寅恪先生一个重要的创造性学术成就就是倡导和光大“古典”与“今典”的学说和方法。我认为要研究和理解陈先生,也必须注意“古典”与“今典”不可。所谓“古典”者,即陈先生所阐述之学术思想;所谓“今典”者,即陈先生当时所处之环境及其思想感情与行为。陈先生从20年代到抗战爆发前主要从事佛教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和蒙藏绝学等专题的研究,所谓纯历史的撰述较少。七七事变及北京沦陷后,其父陈三立忧愤不食而死。陈寅恪料理完丧事后,即逃奔南方,旋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历史,写出了两部划时代的著作——《隋唐制度渊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11年第4期发表了陈明远著.丈《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2012年第2期又发表了金岷彬、陈明远合粼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以后,受到海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并收到了相关讨论文章。现将其中田方、梅琳达(Linda Mei)、叶维廉(William Yeap)分别撰写的三篇文章刊登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寒柳诗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学术宗师陈寅恪,生前留下了旧体诗二百余首,世称“寒柳诗”。寒柳诗出入唐宋,寄托遥深,境界尤高,是近人旧体诗中真正传世之作,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境界和中国文化的近代命运之关系,不可不先了解陈寅恪的境界,了解寒柳诗的境界。 探索自由的义谛 早在1930年写的《阅报戏作》“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中,陈寅恪就已看破,历来的文人最是不易于保持思想人格上的自由,有能知而不能行的通病。所以,陈氏素不喜玄学的概念游戏,从未撰写过有关“自由”思想的哲学专论。他一生的事业文章,立身处世,却具有极鲜明的自由思想特色。以治学而论,陈寅恪若干重要学术著述,都隐含着一个自由的理念。如《元白诗笺证稿》论崔张  相似文献   

17.
“蓟汉”解     
李昱 《晋阳学刊》2008,(1):123-124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又名炳麟,别号太炎(按:顾炎武初名绛)。他还曾用过几个笔名,“蓟汉阁主”是其中之一。1899年章太炎在《清议报》上首次以“蓟汉阁主”为笔名发表《儒冠》一文,同年又以此为笔名在《亚东时报》上发表《游西京记》和《今古文辨义》等文。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东城钱粮胡同时,将其寓所名为“蓟汉章寓”。章太炎还以“蓟汉”名其著作,有《蓟汉微言》(1916)、《蓟汉昌言》(1935)、《蓟汉闲话》(1936)等。看来,章太炎对“蓟汉”二字是有所偏爱的。也正因为他对“蓟汉”的偏爱,他晚年的弟子们称其为“蓟汉大师”。那么“蓟汉”二字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8.
最近,罗厚立(即罗志田)先生在“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周刊》“世纪评论”专栏中发表了《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一文。文章从近代中国学术史的经验出发,并征引诸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姚名达等著名学者的有关言论,同时结合社会政治领域中”破坏”与”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学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问题:“打倒与建立”或者说“破与立”“破坏”与“建设”的关系。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已经引起了学术批评界有关学人的注意,并撰文与其商榷。 罗先生文章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有关批评者未曾注意的,即学术批评需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拙作《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一文(以下简称“拙作”)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发表后,赞同者固多,持异议者亦不罕见。据笔者所知,持异议者的批评意见大同小异,其中肖永平教授提出的四点商榷意见(以下简称“肖文”)具有一...  相似文献   

20.
谈“近亲通婚”对两汉政权的影响汪春泓中国古代有“同姓相亲,其殖不繁”(《左传》)的说法,已对近亲通婚后果有膘陇的认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三曰同姓不婚之制。”“……而同姓不婚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