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观之一"生活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与"语言游戏"一起构成他后期哲学的灵魂。其中"生活形式"给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强调了训练和使用在学习和理解语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语言游戏说理论,进而探讨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女性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没有本质意义,也没有统一性意义,人们只有在多种多样的实际用法中,才能把握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重视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是正确的,但是他走向否定一般、否定概括则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布尔迪厄批判了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学究谬误"式语言观,在继承和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言观基础上,基于工作中的实践理论,建构了其独到的实践语言观,把语言置于实践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探讨了语言与符号权力(符号暴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是学界解读其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其中的"语言游戏""规则""家族相似性"等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通过以往研究者对"规则"概念的不同解读分析相关概念的内涵意义,尝试在理论层面发掘"语言游戏""规则""家族相似性"等概念之间的关联,结合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最新英译本及其中的"语法"概念,对比Kripke、Wright、McDowell等人的观点,可以总结出维特根斯坦有关语言游戏和规则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的直接启发下,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该学说全面阐发了语言运用的多样性、实践性,揭示了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以及语言游戏的规则等,并通过"生活形式"概念对语言重新进行了考量.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特色鲜明的语言观,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借助于语言游戏这一概念,为语言言说活动寻找到在社会活动大背景下展开的规则。语言活动的规则让语言在使用中显露出其自身的意义,用语言来研究语言,最后形成的只能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为语言活动可能犯的错误做了一次全面的尝试,这种尝试是成功的,它改变了社会思考的方向,而这就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社会学意义。语言游戏为社会创建提供语言的内容和原则更新的动力,提供开口讲话这一动作持续进行下去的动力,提供开口讲话的原初动力,这三种动力是社会在创建中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语言游戏说的作用,在于治理语言堤坝中的蚁穴,他是加固语言堤坝的人,以免语言这一长堤形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是其后期哲学思想的精华,他从日常语言人手对语言意义作出经典阐释,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哲学观,而且对修辞学的哲学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中对意义使用的语境、目的与规则以及生活形式概念的阐释无不蕴涵着修辞哲学思想,对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从分析“语言游戏”三个特征出发,进而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上论述了“语言游戏”所蕴涵的修辞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了自己前期的意义图象论,提出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对其的使用这一观点。将意义与语言使用联系在一起必然牵扯到语境这一要素,而维氏将语言游戏看作是语言与活动的相互交织,以及将一种语言看作是一种生活形式的对语境的哲学思考为后来语言学家从理论建构角度研究动态语境开启了新的视角。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审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  相似文献   

9.
禅宗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语用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对禅、维语言观的比较多从纯哲学角度进行。从语用学的意义和语境视角对禅宗“不立文字”、“平常心是道”与维特根斯坦“不可说”、“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语言思想进行比较也是有意义的,前者的“佛法大意”对应的是后者“不可说”的“人文意义”。意义和语境是奠定禅维瑰丽的语言哲学宫殿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其语言思想跨越时空鸿沟,镜像映照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在批判其前期逻辑图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意义使用论,主张从"语言游戏"中确定词语的意义,使对意义本真的追问成为其哲学思想研究的主题;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强调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功能。因此,从意义观、语境观、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方面,系统综合分析维特根斯坦意义使用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异同,探寻导致其差异的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说"那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个”在表义上具有临时性,而在指称方面也颇具特色,既能指代确定的人或事物,又能指代不定的人或事物。从语用功能上来看,“那个”能使用语含蓄、得体和用语经济,能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情感。  相似文献   

12.
"意义单位"必须从词汇层面转移到句法层面上去考虑,即"意义单位"不是静态的词汇性单位,而是动态的句法—语义单位。"意义单位"是语言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语言构块,有如下三个特点:(1)按照已知的句法规则生成;(2)属于线性语法;(3)明显受到汉语节律的影响。汉语"意义单位"分十级,呈现为从"语素"到"核心句"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werden 不定式结构中werden的时态及情态意义,并结合werden自身的词汇意义对其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思考,最后从语义学及语用学的角度阐述该不定式结构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最初是与和宗教迷信有关的禁忌语形影相随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其词义的演变有4种倾向,即词义的扩展、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扬升和词义的贬降.委婉语的语言特征还属于语用学中人与人交际的范畴,与"社会语境”、"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等主要语用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达人"一词很是流行,从其产生到现在的词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达人"属于强势模因,其意义演变过程揭示了语言进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论“请求”言语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言语行为 ,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的功能和本质 ,而且有利于研究语言思维。本文分析和讨论“请求”言语行为 ,试图较全面地说明“请求”言语行为的规则、类型和社会分布  相似文献   

18.
语用学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其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直到 20世纪 70年代才得以确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语用学尽管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其覆盖面却十分广阔,对语言教学、人际交流、跨文化交际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的划分是对语言与意义之内在关联的典型呈现。立足于"类"之别探讨语言与意义之关系,认为在"全类"的意义上,语言与意义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又相互关联——语言的实现领域为意义奠定基础,意义领域的明确则为语言逻辑的使用提供保障;在"空类"的意义上,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异质性和非对称性区别表达语言之可说与意义之不可说的界限;在对这一关联和界限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可说"的语言如何为"不可说"的意义寻求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