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具有完全演绎性质的数学会和经验的自然吻合一致?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指出:这根源于由外界环境所引起的人类原始动作的协调。一方面从动作普遍协调中产生出来的图式出发,经过不断的建构、逐步内化成认识主体的具有超时间性和超现实性的数学逻辑认知结构,这是人类认识最高水平的标志。另一方面,在这种建构过程中,数学逻辑逐步使主体从自我中心状态解脱出来,并把主体作为时空动力变化的物理世界的一部份而整合进去,使主体能借助于其内化了的数学逻辑结构去同化客体,客观地理解自然。从而达到了思维和宇宙、数学和自然的一致。皮亚杰的解作既摆脱了狭义经验论,又摆脱了主观先验论,是一种较合理的拟经验主义的解释。但由于皮亚杰脱离了作为历史总体的社会实践这个根本要点,就使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生物还原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正>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演绎三段论的推理形式,然而,人们对原始民族的研究证明,这种三段论并不是人类原始的逻辑思维形式。那么,人类的原始推理形式是什么呢?皮亚杰对儿童推理的深入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成效的探索。皮亚杰承认,直言三段论虽是基本的推理形式,但是儿童的推理并不是直言三段论。他举出这样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在一杯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杯中的水面上升了。问儿童,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儿童答,因为石子是重的。儿童的回答看起来似乎是三段论推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是世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深涉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数理逻辑、控制论领域中得益非浅,用以对儿童智慧的研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思想。皮亚杰道德发展思想的“主知说”倾向非常明显,他反复强调“智慧就是适应”,他认为,机体不仅要在生理水平上适应环境,而且要在心理的和认识的水平上适应环境,而这种适应,是主体在认识发展中不断重建与客体相应的认识结构的过程。皮亚杰肯定认知发展是情感发展的必要条件,理智成熟是道德成熟的标志。他说:“一切行为事先都要有活动的工具和技术:动作和智力。但是一切行为也要先有动机和最后的价值目标:情趣。因此情感和智力乃是不可分开的,它们构成了人类行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对同一个道德规则或原则,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品德心理研究历来分力三大派,即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而在品德心理的早期研究中,以认知学派中皮亚杰的研究形响最大。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最著名的发生认识论专家,他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展和结构。他经过50多年的研究,写出了30多本专著。本世纪20年代末,他的研究涉及到儿童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平行的,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是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客观叙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入手,力求就理论界对这一学说的某些误解作出澄清。文章认为,就皮亚杰理论的基本倾向来看,它既不是康德哲学的变种,更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因为皮亚杰明确指出,外在客体为人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认识图式是一种在起源上与主体物质性活动相联系的无限发展的动态模式;认识的目的在于不断趋近客观性。文章还认为,尽管皮亚杰学说探讨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性质,然而它却明显地片面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并带有浓重的生物主义倾向,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超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当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学者,当属弗洛伊德和勒温。实验心理学史家波林在论述“动力心理学”时说:“弗洛伊德是一位临床医生,勒温则是一位实验家……正因为二者的洞察力相辅相成,开始使心理学成为可以同时适用于真实的个人和社会的一门科学”。一拓扑心理学创始人勒温(K·Lewin。1890—1947)为德籍犹太人,1890年生于波森省的摩克尔诺,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服军役五年后,回柏林大学工作,成为格式塔柏林学派的积极成员。1929年应邀出席国际心理学大会,成为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1932年访美,1933年因纳粹威迫…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认识的起源问题上,皮亚杰的观点十分鲜明:既不赞成人的认识单纯来自客体的经验论,也反对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先天所固有的先验论,而主张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动作才是认识的真正来源。他认为“主体只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仅仅是通过知觉)来认识现实的”,因而,人的认识的“起源应该在主体的活动中去找,即在主体动作协调的最一般形式中去找”。(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教本》,1970年英文版,第6页) 为了揭示出不同知识(皮亚来把知识区分为,反映对象特性的物理知识和反映作用于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逻辑学的发展中,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斗争曾是激烈论争的课题之一。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派系丛生、观点纷呈,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斗争此伏彼起、错综复杂。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逻辑学和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搞清逻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坚定不移地把逻辑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倾向源远流长,在近代曾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人并没有在心理学和逻辑学之间划清一条界线,所以心理学“闯入”逻辑学领域是不足为奇的。不仅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形而上学》里可以发现这一点,即使是更为重视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斯多葛学派,也求助于心理学的理论来补充解释它的逻辑理论。在中世纪,共相问题有极多的心理学解答和思考,唯名论关于共相同题的答案或概念的答案,都把思维过程的心理分析作为先决条件。在近代,由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归纳派一起成为当时逻辑发展的主流,不少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列入了信奉者的行列。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集中表现为两类;哲学心理主义和逻辑心理主义。(参  相似文献   

9.
尚小小有一双势利眼 尚小小刚进销售部时,和别的“80后”出生的美眉区别不大。喜欢打扮追求时尚,长相乖巧嘴巴甜。部领导指派陆凤大姐做她的师傅,让她熟悉业务后,好尽快独立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反思”这个概念在黑格尔的著作中特别是大、小逻辑学中被大量使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搞清。译作中文“反思”的德文原文有Reflexion和Nachdenken两个词,后者有时也译作“后思”。张世英先生在《黑格尔论“反思”》(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一书,1981年版。下引此文均见该书)一文中认为,“反思”和“后思”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指“知性思维”,后者指“思辨的思维”。但又指出:“不过,黑格尔所谓‘反思’与‘后思’的含义或用法并不这么简单。”在有些地方,“后思”显然并不就是“思辨的思维”,而在《哲学全书》第二节中,“大概是由于重在说明哲学上的思想和一般意义下的思想的区别,就没有把‘后思’和‘反思’再作区分,而是将两个词混用,认为‘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das reflectirendeDenken)’。”我以为,要搞清黑格尔“反思”概念的真正含义,不能从分析这两个词的字面上的差别入手,而是要分清被黑格尔当作逻辑范畴的“反思”与传统的即当作认识论范畴的“反思”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心理逻辑的逻辑认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心理逻辑为解决逻辑的起源以及形式化的局限性的克服等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为解决逻辑的规范性问题提供了心理学的证据,并为形式化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克服的途径。皮亚杰心理逻辑的逻辑认识论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话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国外法学界开始研究法律逻辑学这门学科,70年代末法律逻辑学在中国兴起。至今,在我田的发展经历了逻辑应用和应用逻辑两个阶段,现对法律逻辑学走过的这段历程作一简单四顾和评析,希望对法律逻辑学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皮亚杰的反映抽象范畴的含义、基础和运行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发生认识论的实质在于探讨认识结构及其演进的内在微观机制。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分析评价了皮亚杰关于动作基础上反映抽象机制演进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适应着科学发展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各学科的交叉结合为直接研究对象,以促进和加强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联系,尤其是科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的联系为中心任务。 我们这个中心,包括它的前身——现代科学与认识论讨论班,从1989年5月12日就开始了每周一次的跨学科研讨,到暑假前(99年7月10日)历时十年,持续进行了266次,涵盖面积超过了北大的148个二级学科。作为阶段性成果,1993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科学的哲学探索》。从1997年1月起,利  相似文献   

16.
皮亚杰认为,要研究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仅有生物发生学的探讨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心理发生学的探讨。为此,他从分析儿童思维发展的事实出发,具体探究了个体主体智力建构的一般机制和基本阶段,描述了主体认识结构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揭示了主体认识能动性的心理根源,阐明了由心理层次向认识层次的转化过程,从而在现实性上实现了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联盟。  相似文献   

17.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皮亚杰的认识起源于活动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十分接近,而且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支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起源于物质本身的观点.但是皮亚杰的"活动"范畴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介了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皮亚杰认为主体认识结构的形成是主体活动协调的产物,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环节。本文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认识结构和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的关系,一方面,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肯定提供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另一方面,他们二者之间又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是在研究马克思理论和弗洛伊德思想各自的局限、共同基础以及二者互补性的基础上,将二人思想进行嫁接、浇铸而成的.这一思想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以及人的异化,但整个思想对马克思理论做了人道主义的歪曲.  相似文献   

20.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心理建构思想的哲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是以收敛为主要倾向的,它体现为对协调、平衡、秩序以及连续有序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是一种保全结构的因素。弗洛伊德的建构理论是以发散为主要倾向的。这种倾向被理解为对冲突、不平衡、混沌以及间断无序一类因素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具有某种解构的性质。这种不同体现了它们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内在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