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长篇小说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各种形式的文体探索由来已久,但真正出现打破主导文类规范,形成无"体"之体的写作现象则始自20世纪90年代。纵向窥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无"体"之体书写状况,其大致呈现出诸如看似不像小说,实则是小说;或看似像小说,实则又不像,在像与不像之间摇摆;或看似不像,实则也难算作小说等镜像,从文类发展的内部自足性、中西文学资源的文体渗透、创作主体的文体意识与自觉追求、时代语境下的审美接受等方面探究镜像成因,并对其发展的可能性维度做出评判,这对于作家的文体探索、读者的文体接受以及学界的文体研究皆为一次有意义的跋涉。  相似文献   

2.
晏杰雄博士《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致力于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专题性和系统性研究,其立意高远,见解深刻,新意迭出,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著作闪耀着独创性的思想光芒,其中爬梳整理的大量珍稀资料,也为以后的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突出特征,一是数量的剧增,再是文体形式的激变。黄忠顺的《长篇小说的诗学观察》大约是立足于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资源之上对长篇小说诗学问题给予专门思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它以深具文学史背景的当代眼光,在对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宏观走势给予独特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剖析了这一文体在处理哲学、呈现神话、表现寓言、传达历史,以及情节模式的颠覆与重建等方面的诗学作为。当老派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学话语已无力与当代那些于艺术上有所作为的长篇小说创作达成交流的时刻,这是一项事关我们面对当代能否开口言说和如何言说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当代长篇小说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苏童陆续推出了三部长篇作品,分别是2002年的《蛇为什么会飞》、2006年的《碧奴》和2009年的《河岸》。这三部作品和作家以往的作品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化,可以说是作家在新的文学创作环境下的创作突围和艺术探索。本文试图从女性叙述的角度从一个历时的层面上来综观苏童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新变,进而分析其背后的艺术因素,以及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构成了中国文学跨世纪的显眼轨迹。历史叙事的三种姿态和意向结构,是民族从昨天到今天寻找文明秩序的心灵迹象;现实叙事的两种风格,是作家对现实与生存认知和思考的艺术再现;精神性叙事的对立性主题,则表达了世纪末期重建家园的不同情怀。它们联系着世纪之交的种种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09(1999)02-0058-0290年代以来,一批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创作出了一大批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作品,引起了评论界广泛关注。面对这一创作现象,不同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先生的学术著作《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全面、充分地体现了20世纪初期新文学的脉络与走向,为后代留下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其从文体出发整合创作现象的研究思路,以作品为凭进行作家评论的研究格局,为当时和当今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体系。《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以苏先生的课堂讲稿为主体编写而成,从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看,此论著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独立性、艺术的自觉和多元化等角度以及思潮流派色彩弱化、长篇小说繁荣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等方面说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成就高于80年代的小说成就。  相似文献   

9.
王小鹰在9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忤女逆子》、《我们曾经相爱》和《丹青引》,体现着作家对改革开放时代生活的感受、对时代新人精神构建和文化大厦建设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两种现实主义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这两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具体分析来探讨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趋向,在这两部有标志性的作品中,《秦腔》可以称做是一种模拟社会、模拟自然、模拟生活本来面目“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兄弟》是以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创作的怪诞的现实主义。这两种审美风格的出现呈现出:新世纪小说重新回到现实社会,重新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些关键问题,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状态的趋向。同时,也提示我们对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以当时流行的哥特文体,创作了短篇小说《老保姆的故事》《克拉雷会苦行修女》和《灰发女郎》等作品,塑造了痛苦的幽灵、专制的暴君和焦虑的母亲几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女性哥特研究视角解读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几部一直未引起评论家重视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很大程度反映了盖斯凯尔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义的坚持。  相似文献   

12.
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作为典型的“五老峰”小说 ,重复 50年前《火光在前》、《政治委员》中的题材和人物类型 ,重复《长江三日》、《日出》等“红色共名”时代的政治宣传内容 ,重复自 40年代以来惯有的写作手法 ,并且由于作者对长篇小说文体把握的艺术功力欠缺 ,在人物性格描写、人物性格语言设置、以及作品叙述语言等方面 ,都呈现出诸多失误。这与“茅盾文学奖”的规格极不相符。这种荒谬的文学现象 ,将导致虚假的“红色情结”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院长的十二月》是索尔·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虽受到广泛关注,但评论界多认为该小说为缺乏艺术性的败笔。近年来,有些批评家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有所改变。从性别意识、男主人公形象塑造及文体风格的改变三个方面来看,小说家展现出了以知识女性为主体的“爱的共同体”、关注解决现实问题并寻找到内心平衡的“平衡性英雄”以及通过强调人文科学价值来揭露美国当代社会危机的“诗化新闻体”,这有助于探究作品的创新性和小说家不断发展的思想,以及贝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创作不断谋求创新、行文风格更加多样化、在主题揭示上也更为深刻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它的问世要比中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早三百年之久,比意大利但丁的《神曲》早三个世纪。它不仅是日本文学的瑰宝,也堪称世界文学的艺术奇葩。它的问世,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它以“物哀”作为中枢和美的主旋律,支配着平安时代的文学走向,同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文学典范。本文主要针对《源氏物语》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做了较具体的介绍,从80年代至今,跨越二十几年,希望能给国内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巴金在旧中国的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写出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家》。这部作品在三十年代出现,应当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收获。它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达到了新的水平。文学是表现人的艺术。它的主要任务是典型人物的创造。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觉新是他花费笔墨最多,刻划得最为感人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人物看法很不一致,褒扬者甚少,贬斥者甚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梁启超在佛学研究中开始注意到佛教文体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在文学史著述中,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出于时代要求与个人兴趣,对佛教文学予以了更多关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真正、切实地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佛教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对我国小说的深远影响,此书之研究结论多有发凡起例之功。20世纪下半叶,代表着“佛教与中国小说”研究最新进展与较高水平的专著当推张中行与孙昌武二人的同名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氏的著作把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此外,单篇论文方面则以早期的陈寅恪及季羡林等人的文章尤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爱海情潮》是长篇小说和散文诗两种文体艺术的融合。在对长篇小说固有的叙事因素进行艺术处理的同时 ,突出适合诗性表现的强力度情感符号 ,克服散文诗艺术用于小说创作的局限。使得诗情在小说中得到恣意发挥 ,又使文本保持了小说本色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洪水淹没我灵魂》系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现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一部力著。本文从文本样态、艺术视角、理念流向等几个侧面,论及了这部作品的得失。文章认为,对现代人类的精神危机,核问题、残疾人和暴力倾向等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的关注,是大江文学的核心;也是这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过人之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江的创作标示着现代日本小说精神的某些本质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O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O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O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O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田汉喜欢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使他1920年代的剧作表现出很强的直喻性,从他的处女作《梵蛾磷与蔷薇》到后来的《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剧作中,我们能看出田汉和他的苦难的主人公之间的密切贴合。田汉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艺术和爱情进行了自喻化的书写,传达出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普遍具有的孤独和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