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5)
中国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学术领域。本文对两汉时期的史学批评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述论:一是它从综合学术批评中的逐步分离;二是它对当时史学研究某些基本问题提出的颇有深度的见解。作者认为,中国史学批评自先秦萌芽之后,至两汉始形成独立地位,并为下一阶段史学批评的长足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两汉边防集兵方式 ,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大体而言 :西汉初期以征兵为主 ;汉武帝以后征募并行 ,杂以罚戍、谪戍、刑徒充戍、志愿戍边 ;迄东汉 ,募兵、刑徒兵、民族兵成为其边防主要兵源 ,并开始向世兵制过渡 相似文献
4.
马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5
两汉是中国古代上古婚姻向中古婚姻转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乡村婚姻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特性,从婚姻的基本功能到婚姻的基本程式都与城市官僚贵族婚姻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婚姻功能中的经济与生产功能、乡村婚姻程式中礼俗关系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与把握两汉乡村社会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国封建社会,封建政府对廉政和勤政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因为官吏的廉、勤问题,是关系到封建政权安危、存亡的大事。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本政权的长治久安,便采取了种种措施,制订了许多法律条文,以便进行奖廉惩贪,鼓励勤政,在我国封建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奖廉惩贪鼓励勤政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也不尽相同,有关两汉时期廉政与勤政至今不见有专文论述,故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马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按照两汉时代人们的观念,乡村被划为大家、中家、小家或下户,但这种划分不能简单地对应为地主、自耕在或其他劳动者,因为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大家、中家与小家的区分悬殊甚大。有的大家不一定占有多少土地,而有的小家或下户却拥有着奴婢,因此,本文依据两汉乡村社会的实际存在,对这一时期乡村社会各阶层进行了斩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韩国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27-31
文明是一种表现历史发展(进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代表着产生自己主体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本质.两汉时期的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创新性和传统性.中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缩影,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中原为领先地位的冶铁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给整个两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太学(国立大学)、四姓小侯学、宫邸学(贵族学校)、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私立学校以及郡、县、乡、聚教育文化的兴盛,不但提高了人口的素质,也对东汉政治文化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4):28-3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以山西村制为蓝本制定了全国乡村自治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在实践中普遍流于形式 ,并很快为保甲制度所取代 ,但在中国乡村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给当代中国的村民自治建设留下了一份可资借鉴的遗产 相似文献
9.
10.
梁漱溟“乡村建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梁漱溟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者。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来源于他对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社会结构及中国文化基础的分析。乡村建设理论贯穿着中国伦理情谊,重在恢复、再造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质是要依靠旧政权的支持,以和平改良的方式,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不是一个济世良方,即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终于逃脱不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11.
唐踔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46
晏阳初是“乡村建设派”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在乡村建设派众多的“乡建”主张中,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最具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内容主要包括(一)乡村建设的使命:“民族再造”;(二)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乡村建设的方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乡村建设的步骤:调查、实验和推广;(五)乡村建设关键:农民化等五个方面。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刘文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Z1)
两汉文论与两汉文学处于同一时空,故不得不发生种种关系,但二者在整体文化属性上却又分途异趋,故又不得不发生种种特殊之关系。那么,这些特殊关系呈现为哪些具体形式呢?综而观之,本文以为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冲突关系与整合关系。一、冲突关系由于两汉文论总体上属于北方文化而两汉文学总体上却属于南方文化,加之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先秦有“相黜”的传统,所以,二者的冲突是必然的,主要表现为两汉文论对两汉文学的贬抑与批评。这批评又可分为对汉赋的批评、对汉赋的鼻祖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世人多言对汉赋的批评自扬雄始… 相似文献
14.
臧知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19-120
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两汉乡村社会史》读后臧知非我国自战国城乡分离以后,至两汉时代无论是城市社会还是乡村社会均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构成了汉帝国社会文明的两条主线;若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言,乡村社会则更具决定意义。这不仅仅因为乡村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及官...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两汉童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9-24
汉代童谣承担了社会批评的职能,作为政治预言形式,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童谣是一种特殊的舆论方式,其形成和影响,都透露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相关现象,可以有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胡坤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37,(2)
一西汉经学秦政焚书,六艺寝熄,楚汉之际,天下纷争,文献散绝,学者闵焉!汉初但有易卜之书,至孝惠始除挟书之律,孝文复开献书之路,经籍众书,往往颇出。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为书之官,用董仲舒言,表章六艺,罢斥百家,学校甫兴,而书藏山积,太学诸生,成以通经为业,遂开我国历史上之经学极盛时代。于是治经者,莫不以汉儒为宗,说经者,皆重师法,口耳授受,其来有自,故非师法,则莫与之通。非廑此也,维时猶重今古文之分。今文者,今所谓隸书,汉世所通行之文字是也。古文者,今所谓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此今古文所为分,由于文字之异一也。今文学者,主经世致用,发明微言大义,国家每有大事,辄引经文,折衷是非,以補法制之不备。(参阅廿二史箚记)古文学者,主传注训诂,多详章句典 相似文献
17.
刘婷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1)
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相似文献
18.
王清淮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一、谶纬的基本内容谶是谶言,也叫“谣言”,多流传于市井,以口耳相传,一般不形诸文字;纬是纬书,是对经书的诠释,取“经纬成匹”之意。纬书的诠释不在于章句,而是依经托事,别为论议,如《本事》、《外传》都属于纬书性质,不过现在所称纬书多指经隋禁绝的《春秋感精符》、《尚书帝命验》、《诗含神雾》、《易类筮谋》、《孝经援神契》等。这些书早已灭绝,经后人辑佚,多是零篇残简,难窥全豹,但据此可约略推知它们的基本内容。谶纬与远古的卜筮有渊源关系,它们都是对事物的预言,依据征兆推断原因和结果,但 相似文献
19.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对于酷吏,人们以往不无微辞。其实,在从秦一味崇尚法制到汉代先尊崇黄老思想,后“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转变中,酷吏是作为两汉统治策略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两汉的吏道有很大影响。本文欲对其特点、地位、作用及影响作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0.
刘清扬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30-133
两汉时期的碑额多用篆书书写,习惯性的被称为篆额。两汉时期的碑额是我们研究篆书在两汉时期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两汉碑额在造型处理中大量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用线松动,极富表现力,对后来书法艺术与篆刻艺术创作的技法、技巧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两汉时期碑额书法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两汉时期的篆书艺术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