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民族语地名的语言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人们遵循一定语言规律而组成的一部分专名词汇。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存在着大量的包括藏、蒙古、土、撒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语地名 ,以及由两种以上民族语构成的混合地名 ;同时 ,因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而引起的民族和部落的迁徙所形成的一地多名和一名多地现象屡见不鲜。文章对青海民族语地名的语言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名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学是关涉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等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本文就陕北地名与陕北方言、陕北地名与陕北历史上北方兄弟民族谈了三个问题:一、地名,世代口耳相传,不跟一般字音一起发生历史音变,具有着较大的稳定性,陕北有些地名便保留着古音,不失为研究汉语及陕北方言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因此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陕北在历史上许多北方兄弟民族与华夏族杂处错居,至今尚残留着一些以他们的语言或姓氏命名的地名。三、陕北已出版或待出版的一些地名志,在用字、读音、含义上不乏讹误之处,本文举例性地作了说明、正误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地名又是承载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民族语地名的分析,以探求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吉首苗族语地名浅析龙和铭地名是历史上各民族根据自己的意志,按照本民族的习惯,用该民族的语言文字,给所在地区的各种地理实体限定的名称。苗族地区的地名,就是苗族的先民用苗族语给所在地区的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本文拟对吉首苗族地区的部分地名,进行一些探索。1...  相似文献   

5.
地名不仅是地理名词,而且也是文化的符号,通过地名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路线。佤语地名具有以"永"、"班"、"耿"、"达"、"斯"、"叶"字为首的六大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云南古地名和云南民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代兴屯戍边与青海地名陈新海翻开青海地图,就会发现青海的地名(主要指乡、村一级的地名)中有许多带堡、寨的地名,尤其是在湟水两岸以某某堡、某某寨为地名的尤多。此与明代的移民戍边、置卫兴电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且,这些以军事为目的而修筑的屯田堡寨经明代历清...  相似文献   

7.
略论地名的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词汇,它应该是具有区别性,富有特色的;地名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因此,应当是易读、易记、易写的;地名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因此,地名不能不讲究修辞.在语言上,地名讲究平仄和谐,故以平仄相间式和双平式为常式,在语义上,地名要力求反映出地理实体最重要的信息;在语法上,地名既要增加区别性,又不要过于复杂,失之繁琐;适当使用修辞格,可使地名艺术化,不仅为大自然增光添彩.而且充分反映我国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地名学是地名研究的一门科学,包括地名的来源与意义等。英国是个有着悠久的人类居住史的国家,在英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民族居住,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种族各有不同的语言,他们均在自己居住地的地名上留下了本民族的痕迹,这就使得英国的地名学研究复杂且多元。本文试图从地名的构成,地名变迁的形式,地名阐释的要素,英国各地区地名的特点以及影响英国地名的几种语言因素入手,以期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诠释英国地名。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历史形成的,是人类的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地名反映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及其它特征。在鄂西这块广大的土地上,生息着20多个不同的民族,她们为了区分周围的不同的自然环境而给予各种命名,借以达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使鄂西的土地上染上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印迹,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鄂西民族地名文化,它反映着鄂西各族人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时的多种情感,如希望的和失望  相似文献   

10.
松滋市卸甲坪乡土家语地名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语言学、民俗学、民族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民族自称、图腾崇拜、矿产资源等七个方面,对湖北省松滋市卸甲坪乡的60多处土家语地名遗存进行了语源考证,展示了沉积于地名中的土家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傣语、壮语、泰语等语言。同属壮傣语支,因此这些民族语的地名通名有许多共性,而且傣族和泰族后来在文化上接触频繁。而且都信仰小乘佛教。都从巴利语中借进了一些通名;这些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地名通名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较这些地名的异同不但可以了解历史上这些民族的分布和迁徙,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更是多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王朝的国家.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时期对地名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分析了民族语言形成的地名对历史地理研究的价值,表述了其在历史研究和地名工作中的意义,并希望在今后的地名文化研究中能得到进-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地名学(toponomy)研究地名的由来、含义、命名规则、历史演变、语言结构和语义以及语言间的转译等。它是集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领域,因为地名的形成或创造取决于多种因素,往往与居住群体的经历、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有密切关系。人们透过地名可以观察一个社区或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其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与外界的交往,以及在某一时期的主体意识、心态和悟性。因此,研究地名学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一、英汉地名史中的民族印记(Thereflectionofna-tion)英语地名是历史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往往带着明…  相似文献   

14.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崔致远,字孤云,新罗末期时人,是其民族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在华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本文分时期、按地名逐一叙述崔致远在唐宦途时期的事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阿尔泰系几个主要古代民族迁徙的历史记载入手,运用地名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论证青海高原阿尔泰系古代民族语地名的族居问题。文章具体考证了投延、伏俟、慕贺、车我真等地名,从古代吐谷浑语地名与分之土族语音又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提出古吐谷浑为今土族先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民族语地名民俗蕴涵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青海高原山峦、河湖等地的民族语名称,揭示青海高原地名的多语种性和各民族语地名共存的现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本文从民族语地名的命名和对自然崇拜的分析中研讨地名与民俗学的关系及有关民族历史、宗教、心理和民俗事象,并说明它们的轨迹和多元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青海古、近代兵器演变的历史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从兵器演进史的角度揭示青海民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本期三篇文章带有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特色,在地图、地名、考辨中拓展研究视野,钩沉史实,深化历史认知。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地图包含时间与空间结合的信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古代全国总图历来是地图史学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少量重要的单幅全国总图,且以地图学史和绘制技术为重点,忽略了古籍中插图形式古代全国总图研究,研究的窄化影响了古代全国总图史料价值的充分发掘。通过历史文献学与地图史学相结合的综合复杂的研究,揭示各类古代全国总图蕴含的时空信息和地理认知,探讨不同时代国家疆域观、疆域认知、政区体制和地理认知水平等。成一农研究员提出,要强化插图形式的古代全国总图的梳理,从史料的角度进行研究,作为未来古代全国总图研究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研究任重道远,意义重大。地名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和民族等多方面重要信息,地名学研究是探寻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的重要手段,边疆民族地区地名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上云南存在过四套政区地名体系和三次地名大变迁,反映了云南边疆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变迁的深层原因。陈庆江教授文是地名学与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汉晋中原王朝经营西南边疆形成的云南第一套政区地名体系,“绝大多数为当地民族语方言地名”, ① 是中原王朝治理西南边疆进程中对西南夷族群部落与地理环境认知相结合的产物。南朝梁以后,云南脱离中原政权统治自行发展,经历爨氏称雄,乌蛮、白蛮分野,至唐统一在云南设置羁縻州县,云南民族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分划组合构成新族群部落分布成为唐朝羁縻政区设治的基础,形成云南历史上第二套政区地名体系和第一次地名大变迁。可见,以地名的视角深化边疆民族史地研究,大有可为。以往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着重于交通路线、交通站点的考证,研究结果以交通示意图甲点至乙点、丙点等一线相连,平面展现,淹没了高山大川的阻碍。张轲风副教授之文探讨交通器具在古代交通史和军事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独出心裁,颇具启发。特别是结合地理环境和民族生产方式考辨得出“浮囊渡水一直是蒙古军的军事传统”,为深化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因素认知提供了客观准确的依据。“元跨革囊”是云南历史上划时代里程碑重大事件,1253年10月,忽必烈率十万蒙古军出萧关,越六盘山,“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 ② 一举灭大理国,进而由云南挺进广西、湖南迂回征伐灭南宋,结束云南500多年的地方政权割据历史,且使中国历史进入元朝统一新纪元。渡水皮具之考,以小见大,溯源穷流,揭示了宏大历史事件中历史军事交通的关键因素,是矫正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平面化倾向的有益尝试。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以征实性治学精神推进历史地理学研究,地图史学、地名学与史地要素考辨是该所正在开拓三个特色方向,将在方国瑜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开创的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上传承与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名称,也是一定人的生存空间的名称。地名在形成过程中,既有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又有民族的因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域内除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地名外,地名中还存在大量的特殊现象,其诸多地名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与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密切相关,考证之可佐证、引申出若干历史史实,可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过去陕西和今天张家川两地回族聚居社会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