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甜甜 《理论界》2014,(11):131-136
张勋和段祺瑞在张勋复辟中的关系是这一重大事件中一直未被澄清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张、段二人的行为进行同时段比较研究发现,张勋谋划复辟的由来已久,并召开四次徐州会议为复辟创造条件,而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与袁世凯死后最高政权的府院之争联系密切;国务总理段祺瑞反复辟的态度非常鲜明,但他为在府院之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掌控北京政府,一定程度上默许、姑息甚至利用了张勋复辟,他既非故意引诱张勋复辟之大阴谋家,亦非"三造共和"之大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现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之后,既没有发生农村的大变动以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基础,更没有比较彻底地触动旧的上层建筑,致使当时的社会不仅有使旧势力复辟的思想资料可资“利用”,而现实状况也为复辟思想与行动提供了滋长、发展的“温床”。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才不断发生复辟的历史现象,特别是“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的发生又如此密迩,更是值得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对复辟思潮的发展及各种势力在“张勋复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借以获取教益。  相似文献   

3.
毋庸置疑,冯国璋曾经充当过清王朝和袁世凯政权的“功臣”,参加过屠杀义和团和镇压辛女革命及“二次革命”的罪恶活动,然而在清末民初新旧思想斗争激流的波及下,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他的思想也在逐渐地由维护帝制转变为拥护共和,其表现则为促使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平靖张勋复辟叛乱,其言行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往史学界对段祺瑞“三造共和”评议论争不已,而对在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斗争中较段棋瑞更为有影响的冯国璋却无人问津。为了还其历史的原貌,撰此拙文,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4.
张卫波  王瑞 《船山学刊》2006,(1):127-129
孔教运动萌芽于戊戌变法时期,兴起、发展于民国初期,袁世凯当政期间一度高涨,张勋复辟后趋于衰落。孔教运动由兴而衰的启示是:振兴孔学的关键在于孔子学说本身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而非其他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度,字皙子,湖南省湘潭县人。生于一八七五年,卒于一九三二年,年五十八岁。因生于虎年,故自称虎公,晚年亦自称虎头陀、虎禅师。杨度的前半生是在军阀、官僚、政客生涯中度过的,确实做过不少坏事。特别是一九一五年,与一批反动政客一起组织“筹安会”并任会长,为袁世凯复辟称帝鸣锣开道。由于帝制活动的失败以及稍后张勋复辟的垮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时代是中国文化的价值重建的时代。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发动者,陈独秀在宗教观上经历了一个由力主废弃宗教到倡导基督教的嬗变,这主要由于陈独秀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冲突,为后来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五四前期,陈独秀力主废弃宗教,“以科学代宗教”。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提倡尊孔读经,而后又出现张勋复辟的丑剧,旧思想、旧礼教死灰复燃。鉴于“尊孔复辟”逆流,陈独秀等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力…  相似文献   

7.
张勋复辟被平定后,民国恢复,第二届国会选举工作开始.鉴于蒙藏等民族地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民国政府沿用第一届国会的方式,从选举方法、选举名额、选举资格限制等诸方面对该地区选举工作进行法律变通.系统研究这些法律变通规定的制定背景、内容及变通原因,对于深刻认识民族地区参加国家代议机构情况、建构和谐统一的多民族现代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轶 《船山学刊》2010,(1):180-184
早年杨度研习传统的帝王之学,后力主君主立宪,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实行帝制,失败后又一度热心张勋复辟,随后又毅然追随孙中山,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奔走,而晚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杨度一生中的政治思想变化是较大的.但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不能简单地以投机论之。本文拟对扬度政治思想做一简单评析,并试图揭示其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袁段矛盾与洪宪帝制的败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是北洋集团的领袖,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心腹将领,二人有着整整20年的关系和友谊。段祺瑞追随袁世凯,为袁世凯的成功竭尽全力,袁世凯则提拔、重用段祺瑞,委段祺瑞以重任。袁、段配合默契,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大事件均与其有关。但在袁世凯集权专制完成后,袁、段关系裂变。尤其是在帝制问题上二人矛盾激化,先是袁世凯解除了段祺瑞的兵权,继而段祺瑞消极抵抗。北洋集团分裂,袁、段矛盾是袁世凯帝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超社逸社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租界的清遗民诗社。政治上,这群诗人忠于清廷而拒斥民国,参与了颠覆袁世凯、张勋复辟、筹建伪满洲国等重大政治事件。文化上,他们秉持保守主义的立场,追慕古人,守护传统,参与了一系列文化工程。诗学上,他们宗尚宋诗,鼓吹同光体,隐然与新文学相抗衡。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倾向是保守的,但其中又蕴含着现代的因子,而且,他们“腐”而有“用”,以一种纡曲的方式,滋养着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正> 新文化运动中,康有为与陈独秀之间围绕着孔教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时, “打倒孔家店”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先进分子的共识,张勋复辟清王朝政治活动与孔教主张又有着不容否认的联系;其后,孔教观反对者陈独秀的文化意识和理论思维在事实上长期制约着人们对某些重要问题的看法。因此,似乎不言而喻的政治结论代替了从思想文化角度对孔教观的评价,而争论双方主张本身反倒一直没能引起人们认真的探究。评价这场争论实际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孔教观在政治上是进步的还是反动  相似文献   

12.
与末代皇帝溥仪过从甚密的遗老温肃,其生平事迹甚少见之书刊。周君适先生《伪满宫廷杂忆》(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记载了温氏晚年一件轶事,是迄今可见字数较多的已刊资料,为研究这个历史人物开了先声。不过,作者对个别史实似有误记。周先生原文是——温肃字毅夫,广东人,翰林。辛亥前官至监察御史。张勋复辟,曾任左副都御史。一九三二年,从广州来长春看溥仪。他看到伪满那种混浊局面,刚到两三天就要回广州。万绳拭请他吃  相似文献   

13.
由南开大学历史系郭剑林教授及辽宁古籍出版社社长徐彻主编的《清末民初十大将帅真传丛书》——《袁世凯真传》、《冯国璋真传》、《段祺瑞真传》、《张作霖真传》、《吴佩孚真传》、《张勋真传》、《徐树铮真传》、《孙传芳真传》、《张宗昌真传》、《吴俊升真传》10部近300万字,历时3载,三易其稿,日前由辽宁古籍出版社严肃推出。 这套10卷本大型系列丛书,以它独具的酣畅淋漓的笔触,对清末民初相继问鼎中央和地方政权者的上述十大风云人物之是非功过作了客观、翔实、公允的评说。与过去这些人物的传说作品  相似文献   

14.
1917年6月发生的复辟事件历来为诸多的史学者所关注.虽然中国的共和、帝制的来回更迭没有法国那样频繁,情节也没有如此跌宕曲折,但是对于一个专制了两千多年的帝国来说,这种更迭无疑会掀起更大的波澜,引发更多的思考.这就意味着决不能够将其作为简单的历史闹剧去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对彼时及现在的启示都是巨大的.而在诸多的复辟源流中,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民主政治的操之过急、外国势力的干涉、张勋的军政影响力,无疑是值得考虑的.  相似文献   

15.
温贤美 《天府新论》1998,(4):79-84,92
1917年夏,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军阀段棋瑞、冯国湾、张勋等,互相勾结,沉捷一气,解散国会,复辟帝制,危害民国。时已失去军政权力,寓居上海而仍坚持进行革命斗争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同,毅然反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率领支持他的海军舰队,从上海南下广州,联络时任两广巡阅使的桂系军阀陆荣廷,开展旨在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拯救民国的护法运动。陆与孙一度团结护法,取得巨大胜利;但陆与孙也有激烈的矛盾斗争,终致破坏了护法运动。不少论著在谈到护法运动中的陆荣廷与孙中山时,往往未能全面如实的反映历史事实,只说陆破坏护…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17.
儒学与民国政治结有不解之缘。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为揭露统治者利用儒学维持其反动政权,对儒学较多地予以批判,后因形势变化而转为有区别、有分析的继承。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张勋先后演出了尊孔复辟的闹剧,汤化龙、康有为等人则在教育界和舆论界紧相呼应,鼓吹读经,宣扬儒教。这股逆流虽然鼓嗓一时,热闹一阵,但在政治上惊觉了人们。蒋介石上台以后,为推行封建买办专制主义,反对共产主义,便在三民主义的掩盖下掀起了两次尊孔高潮。综观儒学在民国时期的政治命运,是和当时的阶好斗争形势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九年的南北议和,集中地反映了民国前期,尤其自护法战争以来,中国大地上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各种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南北议和从酝酿到举行和平会议这一具体过程的再探讨,说明从护法以来的南北对峙到南北“合流”这一事态发展的必然性。一袁世凯复辟帝制败亡以后,中国形成更加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一九一七年夏,段棋瑞以讨逆为名,驱逐张勋,取消复辟,把自己装扮成“再造民国”的功臣,旋即以国务总理身份总揽大权,发布对德宣战令,乘机扩充属于他的“参战军”,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想以武力控制全国。这种情况,对皖系以外的军阀势力无异于是一种严重的威胁。长期“拥兵自固”而又野心勃勃的西南军阀对此尤抱反感。因此,当孙中山南下揭起护法旗帜时,西南实力人物遂纷纷表示支持他与北洋军阀对抗。孙中山其所以要组织护法运动,是鉴于“叛督称兵,约法失败,国会毁弃,民意无  相似文献   

19.
<正> 《甲寅日刊》是一九一七年一月底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的。李大钊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他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为该刊撰稿七十篇,从而影响了该刊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水平。这些文章是在俄国二月革命前后,即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前夕发表的,这对于我们研究李大钊的思想发展,特别是研究他逐步抛弃民主主义思想(包括进化论),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李大钊在对待军阀政府的态度上与章士钊发生分歧,在五月份回昌黎老家后不再为该刊撰稿;加之军阀张勋复辟,辫子军开进北京,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甲寅日刊》不得不在同年六月停刊。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8):132-137
秦晖先生认为"五四"喊错口号、应该批"法"而不应该批"儒"以及个人自由应该是"五四"主题、个人主义来自日本、启蒙发生偏离等思想史宏论,表面上看符合大历史的解读,但却忽略和背离了特定历史语境和基本史实。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袁世凯、张勋等复辟以及尊孔和立孔教为国教的文化复古逆流之后而产生的,针对思想文化和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新文化人才以"民主"(主权在民)口号应对改变国体的"君主"(主权在君)、以"科学"口号应对孔教运动,进而以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等现代共有价值为文化的深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