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湘红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19-121
就现阶段而言,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它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威胁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影响着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产生。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在扬弃以往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了道德教育与生理教育、心理教育“三理”整合;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课”整合;小学、中学、大学“三学”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教”整合的教育模式,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教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个体功能的角度阐述如何破解当前道德教育低效这一现实难题,找出原因,走出困境。首先,重点论述了道德个体功能的主要内容;其次分析了在铺天盖地的道德教育中却造就了诸如正义感的扭曲等大量的道德认同危机;最后分析了当前人们道德认同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把道德视为人们对必然的、确定的道德规范体例的操练与遵守,道德成为规范和约束人的一种工具,丧失了道德的本体性意义。而道德个体功能把道德视为人的一种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一种品质和一种理想的追求,回归道德的本真意义,从而弥补了道德的社会功能的不足,为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创造了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5.
6.
青少年道德危机成已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青少年道德教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探讨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目的是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从而深化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注重公民教育,培养现代化公民,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德育是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各发达国家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针对我国德育现状,通过对美国、德国、新加坡的德育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我国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的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是指符合青少年这一特定年龄段特点的道德基础素质教育.作者认为,在以往的青少年造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道德教育目标与层次的不分化,基础道德教育流于空泛;(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耦合度低下;(3)普及性道德教育与提高性道德教育的失衡.因此,提出21世纪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题与重心应是基础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屈明珍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20-21
网络世代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体,互联网对作为网络世代的青少年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使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长,使网络成为其成才的有益工具,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11.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民族精神的升华。人们对延安精神科学内涵的认识,决定了对延安精神理论及现实意义的理解程度,在当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延安精神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权福军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1(3):32-33
目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的兴趣主动性偏低,对科学家的了解所知甚少,对伪科学缺乏识别与抵制能力。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大科普教育力度,营造遵崇科学的社会风尚,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靠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13.
陈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4-107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德育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以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实现德育自身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此,必须通过构建主体参与式的高校德育立体网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曾永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43-45
当代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源自于其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需要,并呈现出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发展性与反复性相交织等特点。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正是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道德主体意识、提升道德接受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生成等方面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表现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要求愈益强烈,个体成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这种新情况,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方面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 相似文献
16.
个体道德需要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2):39-43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共同探讨的主题 ,在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者教育的矛盾与冲突中 ,如何使两者相互沟通是需要教育理论界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从哲学视野中探讨了科学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互沟通问题 ,为促进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平昌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15-117
文章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德育意义,分析了它对大学德育提出的新要求,并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讨大学德育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宋一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142-145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四代领导人的青少年道德观,是针对具体历史条件,对青少年道德建设提出的一系列论述的集中体现。从整体看,他们把青少年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相渗透,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相统一,使得社会主义道德观具有了鲜明的方向性、协调性、时代性,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性。从“全面发展”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演进过程,是我们党的四代领导人青少年道德观的创新过程。分析与学习四代领导集体的青少年道德观,对于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想的人格可以通过教育而达成 ,这样的教育应立足于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两大阵地 ,在社会—文化坐标中展开 ,它必定是一种探索 ,能够“化理论为德性” ,帮助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