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独具特色,这种特色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司法传统、法学理论和近现代法律教育。首先,使儒家伦理道德不断向立法、司法领域渗透,加速、深化了法律的儒家化;其次,使情理成为立法、司法的主要价值取向,独立的法律思维方式未能形成;再次,造成中国古代法学家和法学理论贫乏;最后,制约了近现代法律教育目标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孝道中的移忠作孝,成为帝王专制主义的基础。他们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慈子孝应该是对应的。而拥孝者则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本源与起点,孝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珍重生命,激发人们爱与感恩的情感。父慈子孝是道德义务,而非对应的权利。正因如此,就不应该因为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偏颇,或被帝王利用,就根本否定孝道。  相似文献   

3.
吴小评 《南方论刊》2022,(9):64-65+76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孝”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孝”具有以下特点:强调长幼尊卑等级秩序;重视形式;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新时代,“孝”出现了新的内涵和特点:父母和子女之间地位平等,人格独立;更讲情感基础,权威性孝道式微,相互性孝道普遍,更重实质,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强制性比古代弱。应完善与“孝”的当代内涵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在法律保障方面,重点完善鼓励、引导性措施,包括住房优惠、税收优惠、单位便利等;在道德宣传方面,应整体、系统地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并加快形成当代新型孝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浅谈古代中国对朝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朝两国由于地缘关系以及长期以来相互交流形成的文化基础,朝鲜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与贯彻不亚于中国人,因而朝鲜的文化发展与农业文明在古代是比较先进的。古代中国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都对古代朝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目前,我国通过高考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入手,陈述中国古代历史上4种主要的环境伦理思想:(1)远古时代的天胜人思想。(2)先秦时期提出的人定胜天思想。(3)发源于周代的天人合一思想。(4)唐代提出的天人相交胜思想,旨在能使历史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孝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在今天我国提前迈进老龄化社会之际,深刻认识和探索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了解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党和政府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而道德正顺应时代的要求,越来越成为政治权威建构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古代中国德治模式与政治权威的关系,分析其理论主张、制度创设、方针政策及其历史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废于清朝末年 ,经历了养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四个阶段。古代选士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代强化孝伦理的措施及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将孝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奖励孝子、选拔有孝行的人为官、开展尊老活动等措施强化孝伦理教育。这些措施对汉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师生关系、君臣关系和乡里社会的人际关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之一,但这仅仅是就体例来说的。如果论及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不但有刑法部门和民法部门的分别,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各法律部门(有些尚不能称其为部门法)。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本文希望为研究古代法律体系及部门法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之一.但这仅仅是就体例来说的.如果论及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不但有刑法部门和民法部门的分别.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各法律部门(有些尚不能称其为部门法).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本文希望为研究古代法律体系及部门法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郗文倩  王长华 《河北学刊》2007,27(1):137-142
中国古代文体很早就形成了一个与礼仪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价值序列,众多文体因自身不同的社会功能分列于不同的位置,乃至有尊卑高下的社会等级。这个价值序列是正统文化辖制和威慑文人、文学以及文体的结果,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评判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体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既具有积极意义,又含有消极因素,具有二重性特征.这种二重性特征,对农村的法治建设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5.
余国庆  陈治 《云梦学刊》2012,33(2):44-47
中国古代国家具有典型的宗法文化特征。在宗法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忠君爱民为基本内涵,具有民族主义倾向,以大一统为重要历史主题。宗法文化赋予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保守性。  相似文献   

16.
戒与孝,分别是佛教和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佛教的修行规定和儒家的伦理理想。作为两种不同价值理念的体现,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佛教传入中国后,立刻在这方面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围剿。但是佛教徒通过对于戒孝关系的创造性诠释,成功地化解了这种危机,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从其一开始就体现了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特征。并且,初期哲学的这种特征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些独特的特点。本文从人类本位的特殊视角,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整体互动的辩证思维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概括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法律制度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制度的发展在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下,历经嬗变。同时,法律制度的发展在思想和理论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在内容上以刑法为主体,又形成了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司法与行政合一的法律表现形式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之上 ,虽然其数量有限 ,调整的范围较狭窄 ,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但客观上仍然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对其进行研究 ,有利于当前对涉外经济的立法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是中国正统法律思想对政治、经济等的反应的演变。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押商法律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颁布了许多强调农业重要性的政策与法令;蠲免徭役,减轻租赋;以律法贬低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重征商税;不断改变币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