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漠 《中文信息》2005,(10):38-47
不知不觉已回西安半个多月了,我的脸色已不再黝黑,脖子上的晒伤已慢慢愈合,人也逐渐从长期饥饿感中解脱出来。有时在清晨的床上睁开眼睛,却很难相信自己已是在温馨的家里,很难相信西藏的骑行生涯已经结束了。有时外出,我依然习惯对迎面走来的陌生人微笑说“扎西得勒”;  相似文献   

2.
艳遇,总是让人心驰神往,浮想连篇。有许多人外出旅行,心里总是带着几分对这两个字的憧憬。可归途上,却总是不得不说,我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尾……[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傅晓静 《中文信息》2005,(11):59-59
为赶上日出.我们五点半就起床.冲向珠穆朗玛。  相似文献   

4.
汤磊磊 《中文信息》2005,(10):27-33
此刻,海航的波音737-800在黑夜中向着北方的天空飞去。机舱里大部分的人都坠入昏昏梦境,我脑海里却还不断翻涌着椰林,海滩,大螃蟹……回望窗外,一两颗寂廖的的星斗挂在无边无际的苍穹里,蓝天白云隐没了,剩下片无止境夜空。此时,我内心不禁依依说道: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闲情偶寄》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审美的关注,这与当下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仔细分析二者会发现他们具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拟从审美的主体与对象、时代背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审美对于主体的意义五个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渔是明清之际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不以传统的价值观为然,而醉心于他所热烈追求的以戏剧表演、小说创作和杂学采摭为职业的生活方式,以致遭到周围人们的非难。他的叛逆性格成为人们认识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镜子。他的哲学意识是对宋明理学的反拨,是对以李贽、汤显祖为代表的反传统浪漫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他坦率地把自己的写作动机与对金钱的考虑挂钩,在士人耻于谈利的封建社会实是惊世骇俗之见。“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个十足的小市民,二者就是这么不协调地统一在李渔身上。《闲情偶寄》是他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和结晶。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一书中对骈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指出骈偶因于造化,是大自然的产物;同时又从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高度进行阐释,认为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从实而论,刘勰的论述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开创性意义,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从整体上看,李渔研究包括李渔生平思想和李渔作品,已经非常全面深入。但是李渔美学研究,尤其是李渔生活审美研究还需深入。李渔美学研究突出了戏剧美学,而忽略了生活审美。在李渔生活审美研究中还存在概念把握不准、重复性高、较零散肤浅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佚名 《快乐青春》2011,(11):50-51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  相似文献   

10.
西藏游记     
《西藏游记》为刘曼卿第一次入藏归来后所写,发表于具有国民政府官方背景的《时事月报》1930年第3卷第1期.文前有“编者誌”对刘曼卿进藏及归来均有简要介绍.本文堪称是刘曼卿自己最早介绍入藏经过及在藏的主要事迹,按刘在文末所讲“余于六月一日,始行离藏,由印度经香港,海道返京,时已七月二十五日矣”,而本文即发表于《时事月报》当年7月号.刘曼卿《西藏游记》文虽短,但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可与其后来所著《康藏軺征》相印证.  相似文献   

11.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党委机关报言论如何发挥作用,即自身形成报纸的亮点,在形式和内容上解决好与读者的贴近性问题,使言论具有传统政论文的立意高度、杂文的针对锋芒和诗文般的审美特点,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需努力践行的问题。2 0 0 3年2月16日,长沙晚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该报历史上的第一个署名评论员文章《中国人过中国节》,把该报言论引入一个生动的、有着浓厚个性色彩的新境地。这篇不足千字的言论,旗帜鲜明地倡导中国人过中国节,先说玫瑰(情人节) ,再说元宵(元宵节) ,然后结穴,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是精明的商家成就了…  相似文献   

12.
西藏游记     
作为蒙藏委员会官员,作者记述了他1912年由川省至西藏昌都调研藏情的沿途见闻,内容涉及沿途程站、山川险要、风土人情、林业矿产、土地使用、沿途关隘、工艺特产等诸多方面。此篇为民国藏区游记文章之一,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月悦 《学术月刊》2023,(1):164-172
哈罗德·阿克顿与陈世骧合作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和罗伯特·白英编译的《当代中国诗选》,是最早的两部中国现代新诗英译选集。他们的外国编译者在旅居中国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世界对现代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文学知之甚少,希望通过诗歌翻译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开始了对中国现代诗的译介。两本诗集的译源选择,既受到译者在中国交游的影响,也呈现出中西方文学观念的交融与碰撞。两个集子在欧美产生的影响和在中国引起的争议,体现出了译者与批评者之间在传播价值与学术价值之间的不同取舍。本文希望通过两个个案的对比研究,在“同”与“异”之间,还原中国现代诗歌早期英译的历史现场,总结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经验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一位杰出的讽刺作家,其作品对后世的讽刺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最早在清朝末年被引入中国,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而它的中译本中产生影响最大的还是林纾的译本,名为《海外轩渠录》。目前,中国对斯威夫特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很多,但它们多是停留在将其与中国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进行单一比较的层面上;本文试图将其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几位主将的影响结合在一起,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于一体,从宏观角度探求斯威夫特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国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公认的政治讽刺小说代表作。然而,这部小说自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儿童文学经典之作。以翻译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列.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对《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可发现促成译作变形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虽是两部时空相隔、背景迥异的讽刺批判性作品,但对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现实等都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畸恋     
燕玲 《家庭科技》2008,(1):42-43
这是一个伤心女士叙述的故事。 5年前,年近四十的牟丽红下岗了。当时她刚和前夫离婚,虽然得到住房和一些存款.但两个孩子跟着她生活.女儿读高中.儿子上小学.这让她感到经济压力很大。她打过工,开过店.最后和妹妹一起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日子才慢慢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18.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12,35(1):139-146
汉代文学社会批判主题的形成与嬗变与当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应汉初吸取前朝经验稳定政权的时代要求,《新语》《过秦论》等一批作品涌现,形成了"过秦"的文学批判主题。这一主题被武帝时期作家沿承。昭帝时盐铁会上,贤良、文学对武帝弊政给予猛烈抨击,不仅借批判秦政影射武帝之失,而且借褒扬文帝时政批判武帝扰民政治,更多直接批评武帝时政,延续并深化了汉初以来的"过秦"主题,并由"过秦"转向"崇文过武",对此后汉代文学的社会批判思潮影响至深。不独昭显了古代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更体现了独立的批判精神与深厚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者的不断"填充",以及作品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符合和超越,直至达到完美的视野融合。这是《格列佛游记》能一直赢得读者爱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相距半个地球,相隔百余年,而且信息互不沟通的两位作家的作品--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分别缔造了两个极为相似的民主王国,提出了各自建构民主之邦的理念,但是这种"民主"只能是一种梦幻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