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玲 《南都学坛》2010,30(5):96-97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基于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同工不同酬现象,构成了对劳动者的歧视,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实现同工同酬不仅是出自人类本性的自然需求,而且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制度在改革开放后作为一种新型非标准化用工方式被引入我国。由于存在历史短,理论基础薄弱,加上立法理念上的偏差,我国劳务派遣制度虽经修改,但其制度缺陷仍较明显,突出表现在劳务派遣制度滥用现象严重、同工不同酬现象突出、对实际用工单位也存有不利和派遣员工的相关权益常常受到侵害等,这也引发了国内专家学者对此制度存废的争论。出路在于从制定专门的劳务派遣法、完善劳务派遣制度中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配套保险机制、完善救济机制等方面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劳务派遣单位的资格限制方面,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在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连带责任方面,规定得过于笼统;在派遣期限方面,缺乏明确的限制。应增加劳务派遣单位资格的配套性规定,合理划分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连带责任中的主次责任,明确劳务派遣的最长期限。  相似文献   

4.
5.
派遣工与正式工同工不同酬较之于劳务派遣规模过大和主流化,是更为根本的劳务派遣问题,实现同工同酬是解决劳务派遣问题的关键。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不仅是法律原则,而且是法律规则;其"同工"仅以岗位作为界定的标志;其"同酬"在空间范围和衡量标准上有两个层次,即用工单位内部和用工单位所在地。2012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虽然对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规则作出修改和补充,但在同工同酬的界定和实施机制上,仍然有诸多不足而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时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做出分析,对劳务派遣制度的规定的不合理之处给予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规范劳动市场,更好的保护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雇佣与使用相分离的新型用工模式,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劳动合同法对此环节进行了重要规定。  相似文献   

8.
<正>1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主要针对劳务派遣制度的规范。为修补劳务派遣"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对"同工同酬"有了新的规定。在第六十三条中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被用人单位视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防范用工风险,区别于标准用工形式的灵活用工形式,所以,劳务派遣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工作岗位.但在实践中,劳务派遣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使劳动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弥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空白,初步确立了我国劳务派遣制度。文章在阐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劳务派遣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策略,希望对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在用人机制、用工成本和就业形势上影响劳动关系的走向,有助于完善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用人机制,适度提高用工成本,并从就业数量和质量上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2.
以劳务派遣为代表的人事外包服务以崭新的合同交易方式和履行方式突破了传统合同的相对性。劳务派遣合同对于合同相对性的突破,能够促进合同的有效履行,促进社会生产,维护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国外劳务派遣公司设立制度对我国劳务派遣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劳务派遣公司设立在国外有较为完善的立法,我国可以对此进行批判式借鉴。主要集中在设立人、设立资本、经营范围和许可制度方面。提出了具体做法即拓展设立人范围,允许法人和国家的介入;实现资本来源的多样性,放弃原来的保证金制度;采用反向列举的方式规制经营范围并解决专营化问题;设立一套具体的设立许可制度,以此完善我国的设立制度。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在劳务派遣方面存在一些不够明确、不易操作、认识分歧的问题,同时对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应该予以充分认识、积极应对,使劳务派遣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发挥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角色已从传统作为平等、自由和抽象的法律人格成功完成到具体的、事实不平等且自然应受倾斜保护的这一角色的转型。然而,这一看似为劳动者争取权益、谋求话语权的积极行为事实上,是建立在一种基于对人、商品和市场的理性认识前提下完成的,这种先天缺陷也必然给今天众多学者在对劳动合同法问题的范式研究上挖掘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基于该疑惑和思考,文章对如何看待及怎样正确处理劳动合同法所贯穿的理性主义、客观认知和社会实践中劳动合同主体非理性主义的应然存在这一问题进行尝试研究。  相似文献   

16.
劳务派遣的产生和制度演进是劳动力市场趋向灵活的产物.其雇佣和使用相分离、关涉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工及用工单位三方主体的法律特征使其与仅涉及雇主和劳工两方主体的传统典型劳动雇佣有较大差异.劳务派遣在各国劳动力市场上发挥的不是主力作用,应当充分认识其所具有的双面性,限制其干扰劳动关系稳定、损害劳动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秩序的消极影响.在劳务派遣的制度设计中应从市场准入、行业分布范围及派遣期限等方面予以规制,建立劳务派遣与典型雇佣之间衔接的良好机制.  相似文献   

17.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满足了企业用工方式多样化、降低用工成本和提高用工效率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劳务外包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结果,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认为劳务外包对劳务派遣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劳务外包的两个主体--发包企业和承包企业仍可能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的发展并不改变我国以劳动合同制为主的用工方式。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典型的权利倾斜性配置的法律,这种对交易一方的弱者予以倾斜性保护的法律在中国目前社会情势及经济体制下相当必要,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时,立法者需要考虑倾斜性配置可能产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后果并尽可能予以消解;更应该针对不同劳动者弱势地位的横向差异,对劳动者主体予以细分,在主体细分的基础上,考虑选择不同度的权利倾斜性配置.  相似文献   

19.
在“无讼”的传统法律意识下,论者分析缺乏国家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下,徽商惟有主动依附封建政治势力,锻造出徽商“好讼”性格,也不可避免地给徽商的发展带来诸多弊害。以史为鉴,一方面尝试着在传统徽学研究领域里,开辟出以法律史学的视角研究徽商的一块新领域;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立法者如何处理好“官”与“商”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