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道德主体”是讨论儒家现代价值的基础。福柯认为,以“笛卡尔时刻”为标志,真理与主体的关系断裂了,现代自我既受到规训权力的制约和生产,又发展出自我关怀的技术试图逃离权力,这指向了“重回道德性”的命题。对该命题,儒家可做出有效的回应:儒家教化体系生产出君子,他们由“天道”获得道德义务和伦理勇气,运用“仁”“义”等自我技术,将自我真理的获得与伦理自我的转化结合起来,成为反抗权力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者和建设者,人民教师应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及要求,并积极努力工作,我认为,加强教师的道德自我修养及建设是基础,是关键,是前提。自我修养的课题,古人就已提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焉。”孟子也强调“养性”、寡欲”,“君子必自反也”。苟子则说得更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撇开他们的修养目的,所倡导的共同点就是,一个人应当注重道德的自我修养,强调心灵…  相似文献   

3.
汪怀君 《船山学刊》2005,(2):64-66,77
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心性自我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道德自我在修养中探索如何做人,并在群体、社会中获得了现实性,转化为真实的自我,也即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内圣”是手段,“外王”是目的,内在修养的最高追求就是为了融入社会,达到人伦社会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曾多次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在革命实践中,经常地进行各方面的自我修养。“四人帮”横行时期,共产党员修养被视为修正主义的东西,党组织、党员不能也不敢讲修养,党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前几年,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党员的修养意识日渐淡漠,党员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面临着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考验,面临着“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考验,这对广大党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  相似文献   

5.
叶泽雄 《江汉论坛》2006,42(12):39-41
人的“价值”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的“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就其表现样态而言,对“个体”表现为内在价值,对“社会”表现为外在价值。同时,在传统理解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上,与其说人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映现或体现,不如说是社会价值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或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思想道德修养”课考核应重视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地进行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7.
论主体修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加强主体修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主体修养问题作些深入地探讨。一、关于主体修养的内容主体修养的内容,一般地认为包括两方面:第一,思想意识的修养,即理想、道德、情操的修养,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是,仅这两  相似文献   

8.
领导者的品格修养,是指一个领导人员在个人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方面的自我磨砺、自我裁剪、自我完善。一个品格优秀的领导者,会给人以“榜样”、“表率”的形象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反之,则会使人投以鄙视厌恶的目光而离心离德,甚至水火不容。所以,领导者的品格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同样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9.
中外伦理经典里,信任是重要德行;作为当代社会道德基础,信任亦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必须超越将信任限于个人品德的传统看法。信任基于获知有关与“我”有对举关系的“人”或“组织”行为的“信息”(知识)。维系和增加社会信任,多元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是关键。专业信息机构、行业协会应能自我组织、自我发展。为辨识和检验信息之真假优劣,应构筑竞争、辨识和辩论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政府行为信息及其采集的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信息,应公诸社会;“公权力”也由此不断接受社会公众的评鉴与监督。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修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伦理学的研究,要为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新人服务。因此,研究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研究自我锻炼或道德修养的规律,就成为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道德修养是思想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其中不但包括依照无产阶级道德原则和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而且也包括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操以及应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主体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不同的主体认识推衍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从普罗泰戈拉到笛卡尔、康德,再到黑格尔、胡塞尔,一部西方主体哲学史就是一部人性问题的探索史.本文以主体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了科学知识主体的历史嬗变,即科学知识的主体由神转到了人,再由个体的自我演变到他人及共同体.在主体嬗变的影响下,科学知识的性质也由自我的内心独白转向“自我—他人—物”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主体创作中的自我张扬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活动是主体的特殊精神领域的活动。当我们试图对主体创作作出某种界定时,我们需要认识创作主体其本质的自我。黑格尔曾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①那么,李清照在“寻回自我”的过程中其自我表现呢?我们认为,她在“返于自我”中进行了自我...  相似文献   

13.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主体转变的生存美学。在他的后期著述中,其不遗余力探讨的主体诗学是以维护身体快感的自由为目标的,是以主体审美化的自我创生为前提的。福柯的主体诗学,无疑是在诉诸一种“伦理政治”的抵抗策略。这种伦理政治以其局部的和分散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一种多形态实践的和审美主义的后现代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4.
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超越与类主体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主体性和自我中心主义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已不再是指示性的理论路标。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都在探讨一种“缩小的、非占有性”的人的概念,这种走向就是多尔迈在《主体性黄昏》一书中使用的副标题“走向后个体主义的理论”。胡塞尔在晚年出版的《笛卡尔式的反思》(1931年)和《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1936年)中,一直致力于用主体间性改造。发展主体性学说。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但这种主体是“原子式的”、“单子”、“自我”,始终无法突破“自我”框架而将此自我与彼自我相…  相似文献   

15.
(一) 主体活动——认识人和人的世界的出发点 人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唯其如此,“人是什么?”亦即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一直是一个具有无穷魅力,吸引了无数贤哲智者为之殚心竭虑的问题。“认识自我”也成为了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的战略目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承载。农民素质决定建设新农村的速度和质量,“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而且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培训、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主体意识与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叛出男门”、“拒绝婚烟”、“挑战贞操”几方面考察了现代女作家在其创作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艺术表现和张扬,并结合作品实际分析论证了自我主体意识的恢复和建立对于女性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摆脱性别压抑走向自我解放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德性的结构及其存在图式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未予充分探究的基础性问题。“德性”同“道德”、“人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性”是“道德”及“人性”内部构成中的一部分 ,包括人们面对社会外在规范加以个体道德价值选择与修养的各种或然状态 ,其本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效能状态中所体现的处理人际 (或自我 )利益关系的或善或恶或中的倾向性。由于人类的德性倾向限制在“善性、恶性、中性”三者之中 ,因而 ,德性的整体结构也就是由这三者所组成。在人类生活实践中 ,德性结构的具体存在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图式  相似文献   

19.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而是实存或实在,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不是一物,不是具体的认识对象,因而它不可指称、不可言说,不是感性知觉和概念分析所能认识,对“道”只能体认、体验,也就是由自我的“反观”、修养而实现心灵的超越,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子用“婴儿”和“朴”来比喻“道”的境界,这不是向原始自然状态的简单回复,而是指由“守静”的功夫而超越人为的欲望、知识、伦理,实现人的本真的心灵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20.
网络学习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社会性因素及学习者个人二者作用形成的病理性网络使用引起的。网络学习中可能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依赖、网络空间迷失、认知超载及思维惰性、信息焦虑综合症等。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长时间被动接受信息,易成为所谓的“容器人”,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预防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网络成瘾知识、分析网络依赖的危害、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充分利用信息导航技术、弘扬人的主体性及注重网络信息的价值以及求助于心理专业指导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