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争论不断,但多是着眼于她们的异质特征的对比,很少有人论覆其人物形象的共性。从这两个人物的前生、今生和来世等不同的经历寻求二者的相同处,进而阐释了她们作为一个艺术构思整体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揭示了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2.
黛钗比较论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都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林黛玉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美得有个性。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诗才略逊于黛玉,但她是个学问家。本文试采用文艺美学的方法,从她们的容貌、内心、性格、情感和诗才等方面分析二者。创新之处:运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符号学及原型理论解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王熙凤是表姐妹,又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对话和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导致她们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是两人在贾宝玉婚姻对象人选上的立场不同;其次是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之争一触即发;第三是两人未来势力的强弱此消彼长,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两人貌合神离、相对无言。分析出小说中这两个重要人物不说话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深入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对小说《董贝父子》和《巨型收音机》中的主要人物——两位父母和两个孩子及创作手法进行比较以启发读者对西方教育之社会作用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红楼》诗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楼》诗话章必功一、诗人《红楼梦》中诗人多,吟诗作词的人物至少有28位:癞头僧,跛足道人,警幻仙姑,贾雨村,甄士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李纨,史湘云,薛宝琴,妙玉,香菱,邢岫烟,李纹,薛幡,贾政,贾环,贾兰,薛蝌...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红楼梦》80回后的稿子佚失了。上个世纪不少学者对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结局,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重要人物未来的命运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一定成绩,对于把握原著整体的精神风貌,认识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
论秦可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秦可卿这位女性。秦可卿是曹雪芹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兼有薛宝钗、林黛玉的优点,而没有她们的缺点。薛宝钗、林黛玉是秦可卿幻化出来的人物。正因为这样,整个《红楼梦》的始终,秦可卿早已预示,她的言行导演了一出悲剧。《红楼梦》的意义,也只有从秦可卿的形象中获得真正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终身误》和《枉凝眉》两支曲子究竟指谁,红学界存在很大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意见;关于"美玉无瑕"究竟指谁,红学界也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终身误》是咏薛宝钗的;《枉凝眉》是咏林黛玉的;"美玉无瑕"则是指贾宝玉。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0.
气候与戏剧、小说人物的关系这个属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的问题,过去鲜有人探讨过,这里所讲的戏剧小说是指那种抒情色彩比较浓郁的戏剧小说。文章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例,分析了她们的性格、命运的转变与特定时间和地域的气候(物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把薛宝钗的命运也同林黛玉的命运一样看成是一个悲剧,这代表了我对薛宝铰的认识和理解。自有《红楼梦》200多年来,在《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中,薛宝钗是争议最多的,或褒或贬,或褒贬各半,历代不休。我不想陷入这种分岐,也无意对薛宝钗作一个褒贬的评价,只想从薛宝钗的遭遇和命运来认识和理解她,或许能更好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小说的最早创作者,深受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1898年率先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上刊载了自己并未署名的译作《佳人奇遇》。文章立足于政治小说得以翻译的原初语境,考察了梁启超翻译柴四郎《佳人奇遇》的偶然和必然因素,并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辩论风气的形成等两个维度,初步探讨了《佳人奇遇》对于清末民初政治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于梨华作品集》中的《变》,是一部写得相当细腻而有特色的心态小说。作者自己说,她的“留学生文学”,大多写“男人事业的搏斗,女人自我的寻索,以及基本的、恒久不变的,夫妇、手足、亲子、情人、朋友的情感纠纷。”(《考验·后记》)《变》,则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写了一场“婚变”,从女主角离家出走开始,到女主角重回旧家结束。人物不多,故事不繁,但对几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却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看到了留美华人的苦闷和挣扎。  相似文献   

14.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The Gadfly)[1]和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2]中的两位教士蒙太尼里和丁梅斯代尔都是悲剧式人物。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两个教士形象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来探讨两个时期宗教和人性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15.
向玉 《山西老年》2013,(5):22-23
小说《红岩》基本可以被认为是纪实性小说。书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大多是真实的。书中近百个正、反两方面人物,也几乎都有一个或两个生活中的原型(少数有三四个原型)。双枪老太婆——原型陈联诗、邓惠中小说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属双枪老太婆了。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宿命论角度出发,对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角芭思希芭的生命轨迹进行探索,从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浅析芭思希芭命运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体会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17.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对书中人物命运有暗示图谶作用 ,而《五美吟》一直是作为展现林黛玉反传统的新女性价值观来研究的。本文联系贾府五位悲剧女子与《五美吟》所吟咏的五个史书中女子相似的遭遇命运 ,解开这组诗的深意及寄予的感慨  相似文献   

19.
丹妮娅是印度现代作家普列姆昌德《戈丹》中的女主角,安楠达摩依是印度近代诗人与作家泰戈尔《戈拉》中的重要人物。①这两位作家分别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这两部作品则又分别是这两位作家的优秀代表作,这两个人物是这两部作品中最有光彩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母亲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印度的民族性格和印度妇女的优良品德。她们可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典型。一个是封建社会的叛逆女性;一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标准淑女。虽然,她们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和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年龄也差也多,然而由于各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