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1946-1954年)、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1967年)、灵活反应战略(1967-1982年)、新战略(1983-1988年)、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等阶段。具体说来,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这种军事遏制战略的成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东欧的军事遏制战略是贯穿始终的 ,主要分为地区性遏制战略 ( 1 946- 1 95 4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 ( 1 95 4 - 1 967年 )、灵活反应战略 ( 1 967-1 982年 )、新战略 ( 1 983- 1 988年 )、超越遏制战略 ( 1 989- 1 991年 )等阶段。具体说来 ,西方是以苏联作为主要对手的 ,其对苏东的军事遏制策略既有不同之点 ,也有相似之处。但是 ,从对苏东关系的影响来看 ,这种军事遏制战略的成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时期,越南并非苏联对外关注的重点。此时苏联的越南政策深受其对外战略和中苏关系发展的影响。中苏分裂发生以前,苏联的对越政策以期望越南民主共和国与其保持外交协调,通过和平统一南方。中苏关系恶化以后,加之越南战争的爆发,赫鲁晓夫对越南则采取了我们经常称之为"脱身"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苏共二十大并不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标志,台海危机 及赫鲁晓夫批评中国人民公社并撤出在华专家才是导致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两个主要 事件。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把党 际关系等同于国家关系也是同盟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联与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虽然有限地调整了对东欧的政策,相对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但并未放弃它在东欧的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在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中,开始就决定干涉,后在武力干涉的图谋受挫后,又不得不暂时"妥协"退让,但并未放弃军事干涉的念头,而且赫鲁晓夫一直对波兰问题存有一种欲阻不能、欲罢不休的复杂矛盾心态.只是后来由于匈牙利事发,苏联对外视线的重心转移,才迫使其忙于应付匈牙利危机,并最终放弃武力干涉波兰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推行着联苏抗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的联苏抗日政策是其依靠英美解决中日问题的外交方针与英美远东政策矛盾的产物,它是国民政府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防共”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联苏抗日政策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中,以极其形象而尖锐的笔触,对现代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鼓吹的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严厉的驳斥。一九六四年四月一日,赫鲁晓夫在匈牙利发表讲话时,把他的“共产主义”概括为“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是他的修正主义路线的一次绝妙的自我暴露。赫鲁晓夫于一九六四年十月垮台,他的继承人勃列日涅夫把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换了一个名称,名曰“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的“共产主义”,或称“福利共产主义”。名号虽殊,本质相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并非一国出现的偶然现象,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从我们党内出现的彭德怀、刘少奇、林彪这些机会主义头子身上,不但可以找到赫鲁晓夫思想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机会主义头子本身就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不久前在我国社会上刮起的一股右倾翻案风,也有它的国际根源和国内根源。  相似文献   

8.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国内的政教关系经历了该国历史上又一次的紧张和冲突。从表面上看,赫鲁晓夫的解冻政策与当时苏联在内政和外交上解冻和缓和的总的方向并不一致。然而,这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当时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以及宗教问题的认识,满足了当时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并且有效地服务于苏联树立社会主义先进国家形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九月,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和胡耀邦同志在谈到我国的对外关系时先后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①“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从来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②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出发,是党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奉行的原则。这条外交路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项政策一样,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处理对外关系的策略思想及其理论与实践,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但回避了对印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试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但1959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冲突问题上,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公开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相似文献   

11.
1948年苏南冲突的发生,为美国冷战开始后确立的分化瓦解苏东集团政策提供了契机。在美国的东西方贸易管制体制下,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对南斯拉夫的NSC18号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形成与实施标志着美国对南斯拉夫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政策的形成。利用南斯拉夫分化瓦解苏东集团,促进南斯拉夫的亲西方倾向,是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的实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赫鲁晓夫三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特点 ,回顾其三和政策产生的国内外背景 ,使读者对赫鲁晓夫执政之初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外困境和其实行外交政策调整的必然性有所了解 ,主要论述了三和政策实施后苏联在军事、经济、对西方外交上取得的成果 ,并结合该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对其不足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全球民主化、科技信息化、苏东巨变、中国改革的新形势、发展的新观点和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等 8个方面阐述了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从而论证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6年至今,欧洲高等教育合作获得快速发展,并且由密切合作迈向了一体化。其动因值得探索: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一体化;争夺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促使欧洲高等教育实行一体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带来了新契机;建设知识欧洲需要高等教育一体化;新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欧洲推行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巴革命胜利后,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经历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古巴采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并同苏联东欧实行经济一体化;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古巴调整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古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1939年苏联对外政策转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初德国灭亡捷克和波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局势急剧紧张,苏联的安全观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缔结一般意义的互助条约,而是要取得对周边邻国的控制权。英法虽有联苏抗德的意向,但无意把东欧的利益交给苏联。而德国为了实现其战略计划,愿意满足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领导人权衡利弊,决定把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德国。从本质上讲,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是苏联的安全政策和德国的战争政策出现的暂时的接合部。  相似文献   

19.
"和平演变"政策又称"演变"政策,是冷战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外交政策.该政策思想随着加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完善,并先后在南斯拉夫和波兰有了初步的实践,最终以1958年NSC5811/1文件出台而宣告最终全面完成.其最初是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提出的,以后逐步扩展成为在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