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沿袭高阶梯队理论逻辑,探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海外经历与企业创新决策之间的关系。但是,“海归”高管如何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却鲜有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企业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众多积极主体之一,“海归”高管的双重社会资本优势如何在创新激励中发挥作用,其人力资本价值走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投放方式,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高阶梯队和社会资本理论,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了高管“海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理,检验了企业产权性质对二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资源松弛状态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在“海归”高管与人力资本优势、与企业创新投资等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三个研究假设:与本土高管相比较,关于企业的研发投入,“海归”高管的意愿性更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对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表现更明显;资源松弛在“海归”高管和企业创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海归”高管增加了企业资源松弛度,进而提升研发投资水平。通过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获取2008年至2016年期间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定5个研究模型分别用以度量“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企业产权性质”对“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企业资源松弛度”在“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效果十分显著。企业聘用“海归”高管后,R&D投入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的积极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应更明显;“海归”高管通过增加企业资源松弛这一中介路径推动提升R&D投资水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雇佣“海归”高管的企业,其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高于没有“海归”高管就职的企业,企业“海归”高管在高管团队中所占比例越大,越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海归”高管早期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其海外工作的经历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更明显。研究结论从企业创新的视角揭示了“海归”高管的创新驱动引领作为独特的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从企业自底向上的维度提出了我国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09,(8):12-13
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139.15万人。截至去年年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已近39万人,留学人员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回国的海归们在国内生活情况如何?发展的状况怎么样?不同年龄段的海归现状又有着怎么样的差异?为此,本刊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海归国内生活工作发展情况的大型调查。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09,(7):62-64
改革开放31年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139.15万人。截至去年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已近39万人,留学人员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回国的海归们在国内生活情况如何、发展的状况怎么样?不同年龄段的海归现状又有着怎么样的差异?为此,《21世纪》杂志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海归国内生活工作发展情况的大型调查。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系统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21世纪》2007,(2)
本刊与新浪教育联合网上调查调查结果(参加投票的共206人)1、留学之前你会将个人档案存放在有关机构吗?投票人数:206人会147票71.71%不会34票16.59%不一定24票11.71%2、你将档案存放在有关机构的理由(可多选)投票人数:188人便于回国后就业87票6.28%这是必要的程序66票35.11%否则只能作为无业人员处理,影响回国后的就业前途45票23.94%人事档案在国内对于个人很重要106票56.38%3、不进行档案存放的理由(可多选)投票人数:142人我所在的单位没有这个要求31票21.83%手续过于繁琐,还要花钱办理70票49.30%我根本就不打算回国发展38票26.76%档案对于…  相似文献   

5.
背景:美国金融危机后本土雇主雇用外籍员工意愿下降,同时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留学生归国寻求发展。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留美人员有10.8万人归国,2010年底增至13.48万人,2011年超过了18万……对于有些海归人士而言,"中国梦"则意味着可以借助在中国已有的经济根基及社会人脉,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比在美只身打拚更大成功。在另一些海归或计划海归人士看来,"中国梦"是一个带有浓重的情感依归、文化认同等主观色彩的梦想。也许,海归们归来的雄心比生命还重要,即便他们还没有弄明白如何能够赢得现在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国内持续多年的“考研热”,还有继续升温的趋势,如果说这叫“全民考研”,显然有些夸张,但在大学生中、青年教师中、党政官员还有其他行业中,“考研热”确实是一浪高过一浪,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这也是不争之事实。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5年来,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而2003年是26.89万人,2004年是33万人,2005年更上升到创纪录的36万人。为什么要考研?各人情况不同,动机也就不同。有为进一步深造、提高学术水平的;有为评职称不得不考的,因为许多科研院所、大专…  相似文献   

7.
国内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人近几年想当然地以为“海归”是不愁没有工作的,而且必然是高薪的。也是这种想法促使许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异国求学。正是这种机会成本与金钱成本的大批量投入,使他们形成回国就业的高期望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飞速发展,国内产出人才的质量不断提高,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的“海归”就业也面临种种问题。有的人甚至对当初留学的抉择产生了怀疑。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锤炼自己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出去时千挑万选,回国后千差万别。“海归”们抱怨缺少慧眼的伯乐,殊不知用人者看他们时已经掠去了那道曾经十分耀眼的光环。那么,如今的用人单位最青睐哪一类“海归”呢?这些“海归”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吗?哪一类的海归最好就业?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人们把“海归”与“精英”相提并论,“精英”不都是海归,而“海归”则一定是精英。随着自费留学生大批学成归国,一个新的群体悄然诞生。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喜悦和烦恼?有人叫他们新“海归”。  相似文献   

10.
近期资讯     
《21世纪》2006,(9)
高校聘“海归”教师将成未来趋势日前在厦门大学举行的“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主题会上,与会的高校领导均表示:“中国大学对于‘海归’教师的需求量很大。在今后的几年,国内大学将大量聘请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或教学经验的教师。”耶鲁大学校长雷文说:“教师素质是学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他提出,促进“国际化”和“现代化”,中国大学应该聘用更多有海外经验的老师。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表示,基于资金和政策的制约,北京大学今后更多是采用“本土化留学”模式,即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和符合国际规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  相似文献   

11.
新老“海归”PK回国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海归”崇尚“魂商”,“新海归”追求个人价值,他们是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新海归”、“老海归”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词,成了人们对不同时间段留学回国人员的习惯称谓。新、老海归在学业、成才、就业、创业等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新海归”们最想要什么?面对后起之秀们的冲击,“老海归”们又在想什么?由此引发出一场“新”“老”海归的PK。  相似文献   

12.
据新华社(北京)报道,目前,“两栖创业”成为备受关注的留学生创业新模式。所谓“两栖创业”,就是留学生并不一定长期驻在国内,甚至不需要完全回国,而是流动于国内和国外之间,把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理念和高新技术等同步输入国内,业内人士也称之为“柔性流动”。上海F1车赛上所运用的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是“海归”的姚薇  相似文献   

13.
2003年留学回国人士首次突破2万,他们的就业与发展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于是有了“海归”变“海待”一说。  相似文献   

14.
“海归”真的贬值了吗?答案是“NO”。有专业优势的“海归”是不会贬值的。那么,如何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呢?其实很简单。留学是为了学以致用,如果在留学前就能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不就等于在出发前吃了一颗“定心丸”么?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创造难得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薪水的职业机会。因此,学好“世博”专业将大有可为。从世博人才的国际型要求来看,通过留学可以加速成为国际型人才。对留学的同学来说,三年的本科,两年的硕士,转眼就已经是2009年了。2010年,你可以凭借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世博会上一展身手。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1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81.84万人,回国留学人员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2%。2011年度,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62万人,同比增长38%。海归们踊跃回国创业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甚至包括传统产业的发展。著名的留学生企业如UT斯达康、搜狐、新浪、亚信、中星微电子、当当、e龙、携程、盛大、物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迅速成长。2008年中央推出"千人计划"。2010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再次吹起了重才、识才、聚才、用才的强劲东风。当下,海归创业,正在涌动成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海归”是非常令人艳羡的群体。是就业市场中企业争相追捧的“金领”人才,月薪动辄上万元;5年前,部分“海归”变成“海待”,蜂拥的留学潮使他们与本土人才相比。逐渐丧失头顶的光环;而今,金融危机来袭,不少“海归”面对海外恶劣的就业环境。开始选择回国寻找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18.
梁可 《21世纪》2004,(3):6-9
哈佛真假博士风波引发了社会对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重视,专司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成了众多中国留学生归国创业的第一站,到中心办理认证的“海归”已超过万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11—2018年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归”董事会能够有效地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即相较于非“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更低,而且“海归”比例越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也更低,这一结论在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同样成立。通过进一步在不同情境下的拓展性检验发现,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审计监督在“海归”董事会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产生了调节效应,即信息披露程度越好、制度环境越好、审计监督程度越高,则“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0.
说起鸡尾酒和美籍华人的关系,第一个联想到的当然是发明鸡尾酒疗法的何大一,第二个就是多年前就已经在国内投资鸡尾酒厂的徐昌东。说起我国新兴行业“分时度假”,就必然要说到徐昌东。无须惊讶於这位化工专家的滴酒不尝,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在1983年就已经开始了留学生涯的这位海归老大哥至今没有学会“玩”,却是国内分时度假行业第一人。一个不会“玩”的人,竟然带领全国人民去玩去度假,这能行吗?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当上了国家队的游泳教练,不是在庆功的时候被扔进游泳池淹个半死,就是在庆功之前已经被淹过若干次了。带着这样的疑问,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