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 ,世界各国都经过了从“德治—德法共治—人治—法治”的发展轨迹。但随着纯粹法治的推行 ,却带来了“社会乏力症”的弊端 ,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而我国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法治国家“社会乏力症”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论证了新层次的“德法共治”是解决当代各国“社会乏力症”的有效办法 ,并提出了落实“德法共治”主张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证了中国古代“德法”并治方略的产生、形成和基本内容,思考了“德法”并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认为“德法”并治的消极实质是人治,与现代的法治相对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应该清除传统法律文化即“德法”并治的消极影响,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进行制度创新和设计。  相似文献   

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确定的治国方略。《商君书》的“重治”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德法共治概念。商鞅之所以能够提出德法共治这样的理论构想,缘于其本身就是个杂家,其知识结构包含了儒法两个方面的内容。但秦国的政治现实、君本主义立场、对法律的过于迷信、二元对立思想等使商鞅放弃了“重治”,在秦国开创了一任法重刑、摒弃德政的治理传统。汉初中国的精英们,认为任法而治不施仁义是秦二世而亡的根源,在儒法合流的背景下董仲舒提出了新的德主刑辅说。德主刑辅、礼刑融合,使中国自汉以来开启了一个礼乐刑政综合治理的新时代。董仲舒的“新德主刑辅说”及其主导下历代阳儒阴法的治道实践,实际正是商鞅重治思想的有限历史呈现。德法共治是中国历史自然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中国历代治道成败得失的科学总结,重申《商君书》的“重治”概念,能增进我们在新时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在与“人治”的搏斗中发展起来的 ,随后 ,它成为“德法”兼治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中心环节 ,引导具有不同层次道德水平的人们 ,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德法并治的治国思想,是有其科学合理性的。德法并治的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共时性”精神理念,符合民族文化秉性,切实针对中国现实状况,在深入揭示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德法和治”的方略思想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结合高校实际提出,在高校中实施“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战略,对于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法兼修”理念是高校法学教育落实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立德树人高校使命的应有之意,其对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学教育的“德法兼修”与社会治理的“德法兼治”具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新时代的法治人才既要从内心信仰法治,成为法治文明的接棒人,又要勇于投身法治实践,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者。只有在法律条文中适度兼顾道德精神,才能充分体现法治的温度和道德旨归。面对当前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传统教育模式应用局限、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有待完善等现实困境,高校应依照“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的总体思路,以专业知识带动思政价值理念,并最终落脚于法治实践,实现知识育人、铸魂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在“德法兼修”的价值引领下构建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治国方略的德治和法治思想在我国和西方都有长久的历史,二者的关系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处理好德治和法治的关系,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回顾“德法合治”在历史上对治理国家的重要贡献,审视当今社会,“德法合治”在治国过程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司治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关注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观念的影响下,"法治"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越来越强,相对而言,"德治"的作用却日渐被人忽略。而道德规范是对法治失灵最好的补充机制。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应当走出几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实行"德法兼治",形成德法并举、互为补充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坚持德法并举是社会各界对学术风气建设努力探索的结果.在学术风气建设中坚持德法并举是社会对法律和道德关系科学认识的结果,是现实情势所需,也是国际社会通行做法.考虑到我国传统伦理法文化的特殊性,学术风气建设过程中的德法兼治应当遵循"以法除劣扬善,以德正本清源"的构建路线.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推动教育管理改革的四条对策:完善教育法制体系,建章立制,依法行政和搞好教育法制宣传。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案例介绍、案例点评、法律辩论与推理、综合评价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法律课堂演讲的实效性,还可利用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同时应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以利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成为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民族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抓不懈。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将公民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发挥法律普遍性、明确性、强制裁性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加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力度,促进、保障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从而将公民道德建设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诚实信用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化的主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信用更是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予以规定。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国家为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仅以学生自己的信用为担保的理想措施,本应得到很好的实施,然而目前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诚信教育、成长环境不良、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导致信用观念缺失。对此,应通过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建立健全信用的法律机制,增强法制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及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等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法制:道德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同法律有密切的关系,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是强制的道德。因而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必须在法制建设中寻找道德建设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法制观念教育、法律教育、法学教育、法制教育和普法教育的辨析,提出了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涵义。并对法制观念教育相关的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我国法律高等教育曾经深受德国的影响。考察德国独特的“两阶段”法律教育制度,研究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训练严格、循序渐进、注重实务等特点,对于我国高校法学院系的法律教育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采取创建不良道德记录网络共享系统、将道德纳入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和伦理道德教育等有效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切实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9.
论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必须结合,因为二者在促进人的发展和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过程中,具有他律与自律、惩罚与激励、普遍性要求与层次性要求、现实性规范与理想性追求的功能互补性.  相似文献   

20.
体制正义·法律正义·道德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正义借以实现的途径 ,从体制正义、法律正义和道德正义三个方面对社会正义作了初步的探讨。体制正义作为正义之基 ,包括结构性正义和功能性正义两个方面。法律正义作为正义之绳 ,包括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道德正义作为正义之魂 ,包括道德的正义性和正义的道德性两个方面。本文分别考察了它们的内涵和原则 ,并指出这三大正义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