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嫩江流域蒙古敖包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乌裕尔河流域的杜尔伯特、后郭尔罗斯、扎赉特(泰来部分)、伊克明安等四个蒙古部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文化变迁的洗礼,在祭祀敖包方面,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特点。不论敖包的数量、分类、装饰、用途等,均有别于其他蒙古部落。下面就嫩江草原的蒙古敖包作一考述,求教于方家。 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的蒙古敖包,分为祭祀敖包、路标敖包、分界敖包三种。  相似文献   

2.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四月十八日,一千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四千多名眷属,齐集盛京(今沈阳)小西边门的锡伯家庙——太平寺前举行祭礼。他们将从这里出发,奉旨到新疆去长期戍边。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清初和康熙年间,统治者深感兵力不足,曾将勇敢善战的锡伯族人先后编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南迁齐齐哈尔、吉林、伯都纳(扶余)和北京、盛京等地驻防。这次乾隆允准伊犁将军的奏请,抽调他们去新疆加强防务,是锡伯族人历史上有名的西迁。这一千名锡伯官兵,分别来自辽河流域的辽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锡伯族》《黑龙江锡伯族》一书是系统研究黑龙江锡伯族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吴克尧副研究员对历史上锡伯族的屡次迁徙作了梳理,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对于嫩江中下游的锡伯先民城址,作者明确考证它们是辽代黄头室韦所筑之城,填补了东北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作者进一步论证了锡伯绰尔城不是学术界常年标注的泰米塔子城(绰尔城),因而纠正了学术界多年来的误解。《黑龙汀锡伯族》于2002年4月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全书17万字。《黑龙江蒙古族》《黑龙江蒙古族》是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白晓清撰…  相似文献   

4.
村屯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各民族的分布与迁徙,也反映出该屯落所处的地理位置。本文试图对塔哈河流域的达斡尔族、满族屯名作一简要分析,恳请专家学者指正。 塔哈河属于嫩江水系,发源于富裕县塔哈满族、达斡尔民族乡东塔哈村之东北。流经东塔哈(达斡尔族屯)、塔哈(汉族屯)、大马岗(满族屯)、小马岗(满族屯)、小高粮(达斡尔族屯)、大高粮(满族屯)、西塔哈(达斡尔族屯)等村落之后,汛期则流入嫩江,枯水期则潴于草原,约长40多公里。  相似文献   

5.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青藏高原的西南部 ,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它北倚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 ,东北临唐古拉山东段与青海省毗连 ,东濒长江上游金沙江与四川省隔水相望 ,东南靠横断山脉的梅里雪山与云南省相交 ,南部和西部直达喜马拉雅山麓及喀喇昆仑山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五国接壤。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西藏” ,全称“西藏自治区”。然而 ,7至 9世纪时 ,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吐蕃王朝盛期的疆域是“南至珞与门(今不丹门域 ) ,西至象雄 (今印度、巴基斯坦两国有争议的克什米尔 ) ,北至霍尔 (今新疆南部…  相似文献   

6.
对于锡伯族的人口问题,历来是研究锡伯族历史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锡伯先民大黄头室韦追随耶律大石西迁的探讨,进一步理清锡伯族发展史上的人口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7.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公元522—744年)和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以及高昌回鹘王国(840年以后)使用的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此外,这种文字也曾为古代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的祖先)使用过。 古代突厥文还有其它的名称。从外形上来看,它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文相似,所以有人称它为古代突厥如尼文;从这种文字的发现地来看,因其主要碑文发现于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鄂尔浑文、叶尼塞文、鄂尔浑—叶尼塞文、西伯利亚文;从这种文字的使用时间上看,它用于伊斯兰教传入以前的时  相似文献   

8.
十七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内徒前人口考略孙宏达斡尔族人是原居住在黑龙江上中游、结雅河流域的土著民族。十七世纪中叶由于沙皇俄国侵略者的入侵,大量达斡尔人被迫纷纷内迁,来到嫩江流域等地。内徙前达斡尔人即已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人口数量较大,但是究竟有多少人口,至...  相似文献   

9.
古武陵僚人,并非不同于各地僚人独为一族,而是整个僚族中的一部份。武陵僚人和各地僚人的同族、同源关系是研究民族史需要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论。一、武陵有“僚”,它地亦有“僚”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北边缘、湖北西南边缘,为武陵山脉南北的同一自然区域。这一带在秦及先秦大部分为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南部的今靖县附近是西汉昭帝时废象郡划属武陵的。本文所论,即以汉晋略同的此二郡域为范畴。对武陵民族,过去多着眼于今苗、瑶、畲和土家诸族先民的(舟木)瓠种人或廪君  相似文献   

10.
盘瓠是南方苗、瑶、畲族所共有的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物。崇拜盘瓠反映了诸民族同源共祖的文化特征。五溪作为苗族先民历史大迁徙中最早的栖身之地和定居之域,是盘瓠神话的滥觞之所。苗族的盘瓠(犬)图腾是先民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的产物,是原始经济在宗教中的反映。在五溪地区至今仍流传有大量有关盘瓠的原生神话和衍生神话,保存有武山盘瓠洞、辛女岩等上古遗迹和盘瓠庙、辛女祠等物态化的产物,还拥有至今广为传唱的准史诗性的《奶夔玛媾》等古歌。因此,追索和探究苗族的盘瓠崇拜,能较清晰地寻觅到图腾崇拜的演绎轨迹,发掘其文化的多…  相似文献   

11.
新书浏览     
《1 6— 1 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乌 ]B.A.艾哈迈多夫著、陈远光译  3 2开  42 5页 3 5 0千字 平装定价 45 .0 0元 云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5月第 1版 ISBN7— 2 2 2— 0 3 464— 1 / K· 3 2 3责任编辑 :张波该书系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之一。该书作者艾哈迈多夫先生是苏联时期成长起来的乌兹别克斯坦学者。该书历史文献所涉及的地域 ,除了苏俄学者所定义的“中亚”(即阿姆河和喷赤河右岸及整个锡尔河流域 )外 ,还包括了月即别地区 (今哈萨克草原、南俄草原 ) ,呼罗珊、巴达克山地区(今伊朗、阿富汗北部的喷赤河左岸 ) ,克什…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西部边陲新疆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居住着一个人口近两万的民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这里是全国锡伯族最为集中的一块地方。 察布查尔位于新疆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面。其南部以山为界与昭苏、特克斯两县毗连,北边隔伊犁河与伊宁市及伊宁县、霍城县相望,东邻巩留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为四千多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前是塞种人的游牧地。公元前三世纪后,匈奴冒顿打败月氏,迫月氏由河西走廊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塞种人则再向西、向南迁,这里便成为大月氏人的游牧地。公元前162—161年,匈奴、乌孙共同攻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放弃伊犁,乌孙又占据了这块土地。公元五一十二世纪,又先后有柔然、悦般、西突厥和契丹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1218年,这片土地又成为察合台的封地。十六世纪后,准噶尔部控制了这里。176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防和开发新疆,从东北抽调部分锡伯族人进驻伊犁。1766年初春,三千多名经过万里跋涉的锡伯兵丁、家眷南渡伊犁河,被编为锡伯营驻扎察布查尔。 “察布查尔”是锡伯语粮仓之意,她寄托着这里锡伯人民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无限深情。  相似文献   

13.
回族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回回民族的先民,其主体部分是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历史巨变中,自波斯、阿拉伯及西域诸国被裹胁和征调来的军士。他们在华夏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跨进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在历史的锤炼中逐渐形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作为重要成员,发挥着不可轻估的作用。 回族先民的大迁徙,是无数人生悲剧的组合,战尘下、血海中多少无法窥知的生死离别,永远被历史送进了不可知的世界。前人林云铭论述《楚辞》时云:“死别离乃一诀暂  相似文献   

14.
明代奴儿干都司境内,居住着操不同语言、习俗各异的众多氏族部落.大体说来,从贝加尔湖以东到嫩江流域,为蒙古族的游牧地;松花江、乌苏里江两岸和黑龙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则为女真族的聚居地. (一)蒙古诸部奴儿干都司的西部地区是蒙古各部的游牧地.明初,蒙古分裂为瓦刺、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瓦刺部在今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鞑靼部在今黑龙江南北两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地区生活、工作40多年,凝出深深的少数民族情结。每到一地总要随乡问俗,到了云南孟连傣族佤族自治县岂能例外。刀县长向我介绍孟连傣族的历史时,说这里的傣族先民是从勐卯(今瑞丽)迁徙来的,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的宝元年(公元1252年),麓川王国(都城在今瑞丽县境)内部弟兄争权。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攻云南,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为避免战祸,罕帕法王子率领亲信大臣兵将和一批民众出走,先到勐板(今潞西市的一部分、缅境一部分),后又顺澜沧江而下,经阿佤山到达孟连。这里的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与勐卯差不多,就定居下来,取名孟连,意…  相似文献   

16.
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当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他的头颅还被制作成了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只好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故而,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  相似文献   

17.
嫩江流域蒙古族述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居住于嫩江流域的蒙古族有七万多人,其中主要有科尔沁、巴尔虎、厄鲁特等部。分布于杜尔伯特、肇源、泰来、富裕、龙江、齐齐哈尔、大庆等市县。据考,蒙古人最早来嫩江流域游牧的是古杜尔伯特部和郭尔罗斯部。“大约十世纪时,迭尔列勤蒙古中的弘吉刺部,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她的一个分支豁罗剌恩部游牧于弘吉剌部的东侧,这个豁罗剌思部,即今郭尔罗斯部,逐步顺洮儿河迁徙到嫩江、松花江汇合处两岸驻牧,成为黑龙江地区早期  相似文献   

18.
国内对锡伯文手写字体的复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依据国家标准GB/T 36641—2018《信息技术锡伯文名义字符、变形显现字符和控制字符使用规则》,以锡伯文《识字课本》手写字体为依托,通过对锡伯文《识字课本》的数据采集和资料的数据化,分别对其字体尺寸、手写笔画规律、笔画部件、字母连接方式等做了分析和归纳,并完成了一套锡伯文手写字体的复刻和设计方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六个侗寨于201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历史人类学方法对六个侗寨迁徙的非连续性历史记忆及其村落共同体的社会构建进行了分析。坪坦河侗族人既有"江西移民"的历史记忆,又自称为本地土著。定居坪坦河以后,尤其自明清以来,他们又通过大量碑刻、木刻等文字记录方式进行村寨历史建构。当地人正是通过历史的虚构与实构,诠释了其先民的多元族群互动融合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吐蕃南诏神川铁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勤劳、勇敢的滇藏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以非常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往来。早自新石器时代起,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和昌都地区)与云南(滇西北)就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藏族先民已分布到了今云南藏区。近年来,人们运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发掘于滇蜀一带及西藏一些地区的石棺葬古代文化,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川、滇一带和西藏一些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