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后殖民批评认为,张艺谋电影是以东方奇观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而西方人眼中的张艺谋则是艺术创新者和政治批判者.中国后殖民批评误读了后殖民理论,误解了西方人,也抹杀了张艺谋的文化政治意义,它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崛起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既惧且傲的矛盾复杂心理.超越东方主义不是走向西方主义,而是真正吸收后殖民理论的精神和要义,把文化政治贯彻到本土文化的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科技优势给他们带来的话语霸权,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理论,作为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有可能使我们从"东方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多元文化共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中.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后殖民文学的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种文化异质性,它最初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现象的一种反应。它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以批判殖民主义及其遗留影响为发端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和实践,并为后者提供了灵感和丰富的材料。那些包含着人类最终解放理想的文学,不论是否被定义为后殖民文学,只要始终怀着对一种完全敞开状态的向往,不对异己文化狭隘地予以排斥,同时反对本质主义的文化霸权思想。就是值得尊重的。  相似文献   

5.
南帆 《东南学术》2005,(5):4-14
本文讨论了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与中国历史语境的复杂互动。认为,不能简单地复制欧洲文学史的叙述线索,将现代主义视为文学进化的一个必然环节。本土特殊的问题结构制约了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论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对于现代主义观念的拒绝和接受,并且指出后殖民理论语境中与现代主义对话的三个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家详细考察了殖民者对殖民地民族文化传统的扭曲,殖民地人民对这种扭曲的反抗,以及东方民族国家中特定群体的文化身份问题。并立足于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指出后殖民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不是也不可能恢复到前殖民时期的状况,应当面向未来,建构多重复合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8.
尹晓丽 《理论界》2006,(5):134-135
在全球化语境中,当代中国电影民族性重新得到审视。后殖民批评引发的争鸣以及华语电影理论的兴起,可以看成中国电影理论家寻求电影精神的文化血脉,在好莱坞化的世界电影图景中追求中国电影民族品格的理论性突围。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理论与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利于民族文化重建的理论方法。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民族文化重建中的理论实践,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视民族文化重建,弘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其次要“关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立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蒲若茜 《学术研究》2005,(7):125-128
西方后殖民理论家及作家在其言说和写作的反本质主义文化立场,与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后现代主体观一脉相承,与他们离散、迁徙的经历和西方教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反本质主义立场固然有其先进性,但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当下,我们对之应持有一定的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