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收入的内涵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占有份额较低、对合法劳动收入保护力度不够、非正当劳动收入普遍存在等问题。这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又有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原因。深化关于劳动收入分配的理论创新、加强保护合法劳动收入的制度建设、健全限制非正当劳动收入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在此,宪法的用字十分讲究,不是提“保护公民的劳动收入”,也不是提“保护公民的合法的劳动收入。”而是提“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按笔者的理解,合法的收入可以是合法的劳动收入,也可以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前者如教师每月领到的工资,后者如个人在银行存款所获的利息。而劳动收入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一个人种植大麻,尽管也是辛勤劳动,当他把劳动果实(毒品)按市场价格出售所得钱款,虽可称为劳动收入,却未必是合法的收入,倒有可能犯贩毒罪。  相似文献   

3.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大量文献从经济结构转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视角解释,其普适性和解释力度有限,且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考察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全国走势趋同,基本呈资本偏向型,即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即技术进步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助于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而恶化劳动在收入中的地位。同时,在劳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在到达50%分位点之前,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时,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较强,而伴随着劳动收入水平的上升,其作用将不断减弱。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偏向性本身、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其他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分配效应也出现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刚 《学习与探索》2001,23(3):72-76
劳动的复杂存在,知识的增长,服务活动层出不穷的展现和扩大,已使劳动从一元走向多元.无产阶级剥夺剥夺者的任务实现之后资本已与劳动从对立走向合作,这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劳动收入积累形成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继续.要素分配论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只是在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对其他生产要素给予了肯定.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劳动形成的资本收入将超过劳动收入无产者成为有产者,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劳动从必然向自由的跨越.  相似文献   

5.
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对过去300年欧美国家丰富的收入、财富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收入与财富不平等已经扩大,出现了“两个世界”现象.本文借鉴其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的国民收入要素分配面临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与财富集聚的双重压力,这导致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有扩大的倾向,通过实证检验,提出政策建议: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变资本偏向型战略,实现收入代际流动以及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王成  李晓广 《社科纵横》2006,21(2):43-44
当代中国私营业主阶层从其出现到队伍的发展壮大,是有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必然性的。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的,但当代中国私营业主阶层的存在是有其充分合理依据的。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从合法性角度,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私营业主阶层的收入来源。认为,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这一阶层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从而从理论上阐明这一阶层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创新》2010,(2):97-97
清华大学李稻葵、何梦杰、刘霖林在2010第2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发表题为《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的文章。作者通过国际比较及中国经济省际数据分析发现,在长期内,收入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在经济发展中会先下降后上升,同经济发展指标以及产业升级指标存在着一定的U型关系,在购买力平价下人均GDP为6000美元左右(2000年固定美元)时会达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8.
李水莲 《唐都学刊》2003,19(4):48-50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相悖.在实践上,它与我国当前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是由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确处理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分配中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9.
分工性分配论:理论发展和现实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典经济学提出“分工能最大增进劳动生产力”和收入分配理论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收入分配的研究虽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整体思路上仍沿用功能性或个人性收入分配的分析方法,或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或是仅注意个人之间的分配均等性问题。而分工性分配理论,从分工提高效率并创造收入,收入的分配必须同时注意生产效率和个人公平,分工发展引致分配的多元化,生产要素所有者因履行与分工相联系的产权责任得到收入,以及“公平合作”的收入划分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与功能性和个人性收入分配理论不同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两种分配方式的机理与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冒佩华 《学术交流》2003,3(3):78-82
从理论上讲 ,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的结果势必导致收入差距的存在。由于实行两种分配方式而形成的收入差距不仅是合理的 ,而且是公平的 ,因而能够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谈谈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前,我们在理论上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的分配原则,反对一切非按劳分配的方式。为什么会把一切非投劳分配的方式排斥在外呢?这和我们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式理解、不完整理解、甚至误解有关。按照(资本论)的分析,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新创造的价值,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中扣除补偿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之后的…  相似文献   

12.
<正>经过近几年的改革,现在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很难用“劳动收入”这一种收入来概括了。由于农民的自有生产资料增多,城市里个体户和私营工商业学增多,资产收入由原来的国家和集体两家所有,变为现在多家所有。经营收入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劳动收入在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中还是主要的,但劳动者除了拿劳动收入外,还享受着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他们还通过储畜、购买债券和股票获得利息、股息。因此,现在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分配,形成了一种有资产、经营、劳动、社会保障和其他收入这样五种来源、五种收入并存的新格局。分配格局的变化,使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而且,与物价问题、货币问题紧密联系。所以,必须进行综合考察,才能找到分配不合理的缘由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贫富分化的问题凸显,必须高度重视和落实邓小平关于解决共同富裕的理论。全社会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较快下降、私有制经济大幅上升的根本性变化,是导致贫富分化的首因或根本原因。必须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壮大国有经济,振兴集体经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采用各种综合调节措施,以便制止贫富分化和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偏向性取决于技术进步收益率、要素稀缺性和要素相对生产率的增长率。通常技术进步偏向性使资本和技能型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资本和技能报酬更高并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及其偏向程度加深,资本报酬更高且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更具掠夺性,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恶化劳动力市场地位。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并出现技能溢价。若任凭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技术进步偏向性不断强化,技能型劳动需求增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工资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最终将阻碍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几种要素的价格要低得多,这必然造成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导致劳动者收益普遍偏低,也必然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在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缺失是劳动者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由于新旧机制的交替,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从认识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集体谈判主体资格不到住、集体谈判机制欠完善、集体谈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只有完善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才能保证劳动者在初次分配过程中获得更大份额.而保证工会的独立性是完善集体谈判制度的根本途径.只有当工会组织真正代表工人、相对独立于政府而与资方及其组织进行平等谈判时,集体谈判机制才算有效建立,职工或雇员的利益才可以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既是一种理论形态,又是一种收入分配方法。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这早有定论。但作为一种按照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分配收益的方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来说却是有借鉴意义的。这一点并没有取得共识,甚至被认为是讨论的“禁区”或“误区”。本文试图通过对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批判分析,指出该理论作为一种收入分配的方法,讲的仅仅是各种不同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星的界定依据或方法问题和经济运行中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一种中性的收入分配方法。并不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型.经济转型给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带来的影响,一是收入大幅度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二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三是滋生了灰色收入,分配显现出不公.根据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理论,经济增长会促进居民收入增加,而收入差距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经历.“先富”政策确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提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消灭平均主义.制度设计的非合理性及制度的死角,滋生了灰色收入,有失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路径选择首先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其次是要加大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最后应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颉乃琴  贺珊 《社科纵横》2006,21(2):47-48
文章认为劳动价值理论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按生产分配实质上是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表现为贫富差距的拉大,但事实上却是一个双重复杂的问题:不仅收入分配状态呈现多种格局,而且造成每一种分配格局的原因也极为不同.因此,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不仅要对收入分配的现状有精确描述,而且要对不同的分配格局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提出类似于“靶向疗法”的治理对策研究和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依据的是马克思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而形成的。然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还有待改革与完善,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尚未有效实现;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为此,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行劳动力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税收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和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