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调查目的 全面了解我校毕业生的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品行、精神风貌和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对我校2006届以前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我们采取同卷调查的方法。2006年8月底至2007年5月。我校教学评价办公室、学工处开展了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对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毕业生个体评价调查表》、《毕业生基本情况表》和《对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情况表》各1500份,以及《用人单位对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调查表》200份。前三份表格分别收到有效同卷为1110份、1332份、1118份,回收率分别为74%、88.8%、74.5%;收到《用人单位对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调查表》有效问卷146份,回收率为73%。我们对相关问卷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析用人单位对卫生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医院、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调查问卷采集信息,共回收有效问卷369份。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卫生管理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需求最高;在新医改背景下,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是毕业生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政策解读与分析能力。回归分析显示,三甲医院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需求高于非三甲医院;工作年限越长的人员,认为实践能力越重要;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员对实践能力的需求高于护理专业人员。应明确卫生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革新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设卫生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境等,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日,我校2008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家用人单位对我校4300多名毕业生展开了人才争夺,到目前为止,已有1200多人与用人单位顺利签约。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九江地区开放与发展,深化我校教育改革,使毕业生有更好的用武之地,做到“人尽其材”。我们共走访了全市H区十县八个厂矿的89所中学,共接触了1577名在职师专毕业生。就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分布情况、工作年限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对师专管理和专业设置改革建议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师专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专业分布情况第一、接触的1577名毕业生中,文科毕业生人数(包外语)659名,占总飒.78%,而理科毕业生人数(包体育)890名,占总56.43%。第二、由于音乐、美术是我校新近开设…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社会需求,进一步开拓就业空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对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进行回访,以期从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中,发现我校在学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校英语专业的建立是我校从工科院校迈向综合大学的重要一步,如今英语专业已经建立了七个年头,专业规模已由培养专科生发展到培养本科生。去年我校首届本科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该届毕业生无论是就读研究生的,从事教学的,还是就业于企业、外事和翻译等部门的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们的出色工作不仅为我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证明了我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潜力。 为了适应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校最初把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电力事业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分配去向主要以电力部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找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其专业特点出发,提出强化传统优势,拓展专业内涵;依据综合理念,修订个人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式,强调职业化训练等建议,从而为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培养和在校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我们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一些有关调查。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到,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有一个明显的适应期。这个适应期是指毕业生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结合实际开展了较有成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为进一步了解我校学生的就业状况,我们就我校2007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相关用人单位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与对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科研能力:实施素质拓展,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进一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和建设就业基地;重视与用人单位和校友的沟通联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调研。  相似文献   

11.
江汉大学建校十年来,在学校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在教育质量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曾组织专家对我校八五届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并使用英国SPSS软件系统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认定我校毕业生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强,二是动手能力和适应性较好,三是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普遍良好。研究其中原因,除了上级领导和许多老大哥高校的关怀、支持,学校正确领导和校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及学生的自身因素外,教务处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完善的教  相似文献   

12.
国内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对于高等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其区别于其他学科毕业生能力结构的主要标志就是必须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设计安装和施工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因此,如何构建我校符合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用人单位的需求愿望是社会就业情态的"晴雨表",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根据该表进行计划和调整.只有这样,毕业生才有用武之地,学校才能生存、兴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本科培养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单位的需求愿望是社会就业情态的"晴雨表",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根据该表进行计划和调整.只有这样,毕业生才有用武之地,学校才能生存、兴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用人单位、大学生员工、大学毕业生以及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差异的调查发现,这四个群体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存在多方面的不对称:用人单位更重视工作态度、领悟力等软素质,而毕业生则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家庭背景等硬素质;相对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教师都不够重视领悟力、可塑性、社交礼仪、面试表现、性格等素质。只有缩小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素质供求差异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2):F002-F002
就业率是关系到学校兴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大事,学校始终把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指标,把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学校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工作来抓,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2001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3%,截止目前,2003届2164名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2%。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96.5%。就业工作基本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用人单位满意,人民日报、《吉林日报》、《中国大学生就业》等媒体对我校的就业工作经验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从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工作后反馈的情况可构建我院高职办学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四个部分。有关数据可供教学部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着各国公司企业人才结构的组合,人才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也正在发生变化。通过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期间进行的一项关于用人单位如何看待大学外语教育和毕业生的外语素质能力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外语能力需求状况,旨在讨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解决的办法,以供决策部门和外语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对学生加强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包怡斐,宋森正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正从国家计划分配体制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学校与用人单位实行“供需见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一定范...  相似文献   

20.
就业难是困扰高校毕业生已久的问题,如今用人单位一再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设置"工作经验"门槛,无疑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高校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大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