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殡葬管理法制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变革以来,尽管对于减少占用耕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坟墓占地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彰显出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在保护耕地方面明显刚性不足。考究我国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难以保障耕地红线的原因,主要是:以节约耕地为目标的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理论难以支持科学发展;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脱离传承数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推行的殡葬方式缺乏“土”的思维。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坚持节约耕地和“入土为安”传统习俗相结合;坚持法制自身建设同乡土殡葬文化发展相结合;坚持火葬与土葬等其他丧葬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殡葬,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表现之一;葬礼,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礼仪之一;丧葬习俗,是中国民间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真实可信地描绘了民国初期中国安徽、江苏等地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3.
从唐代到宋代,中国传统的殡葬制度在墓葬形制、墓葬地面设施、墓内陈设等方面都经历了演变,表现为3个显著的路径:殡葬制度的由繁至简、重视殡葬的民生意义及火葬的流行。在对历史资料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发现上述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统治者和民间社会殡葬理念的博弈有关,其主要因素有:(1)长期战乱使得宋代经济持续低迷;(2)政局不稳和战争频仍促使民间力争简约的丧葬风格;(3)相对于唐代,宋代皇族与平民均盛行节俭之风。现代殡葬制度是对传统殡葬制度的创造性继承,作为老年福利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应突出其公益性、文化性和情感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殡葬发展迅速,特别是殡葬用品B2C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和城市陵园网站的普及。但是,从网络信息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我国网络殡葬仍然发展不足,表现为殡葬管理和服务部门网站信息量不足以及祭祀网站的数量有限和需求不足。转型期我国社会变迁为网络殡葬的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社区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阳光化、电子商务的规范化以及社会结构的网络化给网络殡葬管理、服务、市场、互动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此在整合我国现代殡葬体制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必要方式有效抓住以上机遇重新构建网络殡葬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丧葬仪式作为人类共有的风俗习惯,它既是生存环境所造就的文化现象,又是宗教观念的文化行为。吐蕃王朝时期佛教没有传入之前,苯教为理论根基的丧葬习俗在藏区广为流传。苯教对各种丧葬习俗进行诠释,逐渐纳入到苯教的理论体系当中,致使藏区的每种丧葬习俗均趋向复杂化和规范化。佛教传入以后,丧葬仪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理论根基的变化导致丧葬仪式发生变化,并逐渐与苯教理论体系影响下的丧葬习俗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关殡葬的话题都会受到社会的极度关注和争议。本课题组通过在2012年清明节前后,先后深入浙江省十几个地市县区,走访调研100多户城乡镇村住户,获取对当前浙江省殡葬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回顾了中国发展到今的殡葬改革,明晰了浙江省现阶段的殡葬行业现状,以期望能在国内外各地的经验和教训中,探寻出适合浙江乃至中国的新型殡葬形式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丁双双  魏子任 《河北学刊》2003,23(6):151-155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完结 ,中国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 ,在慎终追远的殡葬伦理观念下 ,形成了繁冗复杂的殡葬规仪。近现代社会中国逐渐接受了厚养薄葬的观念 ,中国殡葬从传统走向科学、文明。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 ,久丧厚葬的陋习重新抬头 ,这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而且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整个自然界的生命链条越来越脆弱的时候 ,一种新的殡葬伦理观——生态殡葬伦理观亟待人们大力提倡 ,努力奉行  相似文献   

9.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就相同点而言,有临终仪式的相同;丧葬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同点而言,有奠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个民族在丧葬形式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两民族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存在异同的原因如下: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上造成差异的应该是两族不同的生死观;原始宗教对两个民族的影响程度不同;佛教的传入与地理环境影响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0.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极具特色,几乎存在了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藏族葬俗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受藏传佛教影响大、葬式种类齐全的三大特点。藏族葬俗的形成受诸如民族信仰、民族间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哪一种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孙文福  王占琦 《理论界》2006,(4):154-155
丧葬习俗是俗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行为模式。本文拟从祖先崇拜、宗法制度、风水信仰、儒家的孝道观、道教佛教与丧葬禁忌的关系来阐析丧葬禁忌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丧葬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等冥世观念的综合反映。它既有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丧葬形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人们宗教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  相似文献   

13.
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这些丧葬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对于元代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齐鲁地区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且繁琐的各类服饰习俗,其中,丧葬服饰习俗是体现了齐鲁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对齐鲁沂蒙山区、淄博与潍坊地区、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丧葬风俗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地方志文献记载,可以总结出齐鲁民间丧葬礼仪中的各种服饰习俗:生后寿服的讲究、子女亲属孝服的区别等,解读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古人对生命的崇拜、传统哲学思辨五行五色色彩观中丧仪的尚白情结以及民间对于佛道教等教义的信仰等等。  相似文献   

15.
藏族的丧葬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初是土葬,在藏文化的核心地带,逐渐从传统的土葬过渡为天葬,另有部分水葬、火葬、塔藏和树葬等.与其他藏区相比,处于汉藏文化边缘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藏族的丧葬习俗多种方式并存,其中土葬和树葬要进行二次葬,具有明显的无等级差别性、文化多元性和地域性,其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特征既源于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又源于他们对生与死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多元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苯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多藏区丧葬中的占卜、灵魂崇拜、神灵崇拜、白色崇拜等习俗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些习俗皆是苯教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遗存和反射。文章通过历史渊源、遗留现象分析了苯教文化在安多藏区葬俗中遗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广西彩调是在南疆多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壮、汉、侗、苗、瑶、仫佬等12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戏曲艺术,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来自边疆民族叙事题材及其蕴涵着的多民族审美文化意蕴。这些民族题材剧目生动展现了南疆民族倚歌择偶的婚恋习俗、风情各异的节日民俗、富于壮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以及富于少数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等。  相似文献   

18.
丧葬观念和丧葬礼俗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新疆史前和汉魏晋时期考古中,发现广泛存在着墓葬用火现象,这种丧葬用火现象一般被解释为火葬习俗。本文对新疆早期丧葬用火的考古材料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对各种用火痕迹和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总结,发现其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行为背景。通过对墓葬用火目的和方式的研究,认为新疆早期的墓葬用火,实际上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即重在对死者尸体进行火化处理的火葬,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和体现生死观念的墓祭行为和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它们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并且在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地域特点。火葬主要流行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文化显示一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因素,主要分布于西北边境从帕米尔至伊犁河谷至阿尔泰山一线。以火祭祀习俗分布于克里雅河上游昆仑山中的流水墓地和塔什库尔干河畔的部分战国以前墓葬。墓室焚烧习俗是继火葬习俗之后出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绿洲的新葬俗。  相似文献   

19.
墨家“节葬”学说,从习俗比较、制度成本、标准、外在权威等审视丧葬之礼的制度设计,与儒家、道家的丧葬思想形成了对比关系,并对后世的制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我们今天从情、理、利的均衡看丧葬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殡葬改革是当前农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行火葬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我省殡葬改革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出现了诸多问题。只有正视问题,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得力措施,标本兼治,才能推进殡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