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其胜 《云梦学刊》2006,27(6):90-9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依据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际而创立的,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论、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论这一逐步发展过程。这一理论解决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如何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在实践上指导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两种战略构想。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先建设后过渡的最初设想,提出了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心理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个密切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回答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应该怎样进行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解决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和策略问题。但从基本内容来说,它并没有超越马恩列斯所阐述过的理论范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过去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从来没有涉及的问题,它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有过初步的试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过成功的实践。 然而,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改变了他原来正确的思想,转而批判“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匆忙实行了“三大改造”,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读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其理论支柱是“生产关系决定论”、“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所谓的“不断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奇特的历史命运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超越;二是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建立改革开放的话语权;三是要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验,加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始终存在着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用民粹主义思想还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处理这个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革命和建设就顺利发展,反之则遭受挫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而农民问题和资本主义问题是这一理论所包含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一理论找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同主张从小农经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划清了界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间,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决不能不顾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提高,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要害。重新学习、认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阐明的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主要是毛泽东过早放弃了这一理论,通过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急速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党并未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有了客观、自觉的认识,逐步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着历史的逻辑的关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差近半个世纪,它的内容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那么丰富,以及对生产力尺度把握得准确无误.但是,从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前奏和客观理论参照系;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和顺序上的特殊性.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世界历史状况和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才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理论除了革命论和社会论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后者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决定了整个理论的形式;同时,这个理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是肤浅的,主要照搬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前苏联的经验,进而造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若干矛盾而最终导致了这一理论的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方法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如何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方面所作的原则概括与科学总结。它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极为丰富而又光辉的宝贵精神遗产。它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中国人民认识中国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革命的迅速向前发展和向社会主义转变,都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从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体系结构与时代特色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作为对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经济理论,首先要对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有全面的了解。这就不能不提到《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如果忽略了这份谈话记录,那将是非常不全面的。本文试图对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作一个整体剖析,包括他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正确的理论和他晚年的错误观点。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1.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去的社会主义社会。旧中…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国化的产物。它不仅具体表现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而且还表现在他的经济建设实践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之中。为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四大精神,为了加快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回顾和正确理解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是必要的。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此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概述如下。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种意见认为,毛泽东经济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理论;二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概念,并对新民主主义三  相似文献   

11.
观点摘编     
邓小平的建国方案 董四代(《攀登》1997.③)认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方案,并不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他们的创造性的发展:①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发展了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张和毛泽东学习一切民族长处的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发展了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政治,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探索出一条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然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期限应该以多长时间为好 ?本文从理论体系与现实社会两个方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期限的变化是认识与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特殊国情而创立的理论,他指导中国顺利完成了建国之初的各项事业建设。可是这个理论却被放弃,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早中断。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探析,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明确指出:“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认真学习《决议》这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论断,对于我们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研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建立是我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同志代表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在雄伟的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完成了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之而奋斗的未竟的大业,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所谓“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或政权下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它不是泛指中国的一切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包括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特指由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第一,“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具有生命力和革命性。这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性质和作用的界定。毛泽东认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社会主义向上高涨、资本主义向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明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连续与本质的区别,总结、回顾和探索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和欧美式的资产阶段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  相似文献   

17.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不同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但是 ,它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和分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关联 ,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稀主义倾向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在农村村社的基础上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的 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影响过孙中山、梁漱溟等人。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抵制和批判了民粹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之 间不能横插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 业的连续胜利,我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激进民粹主义倾向的出 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 总结,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粹主义倾向的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因此,正确认识这个“转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的原理,实现了革命阶段的转变,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光辉的范例。 马克思早在一八四八年,分析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时,就提出了“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清楚地说明,无产阶级不仅要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还要不间断的把资产阶级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但是,马克思这个论断,在当时由于革命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 列宁把马克思不断革命论的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一九○五年他在《社会民主党他  相似文献   

20.
试析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主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本身的不成熟以及毛泽东思想观念中对资产阶级的排斥;毛泽东没有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列宁的过渡时期社会加以区别,以至于照搬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在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