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脑作者的出现是人机共同进化的产物。利用电脑程序进行文艺创作一直是电脑开发者的梦想,TALE—SPIN,MINSTREL,MEXICA,BRUTUS以及《真正的爱情》出版发行,这些标志性的事件记录着电脑作者不断发展的轨迹。电脑作者的作品,在结构、内容、悬念和整体的质量方面都堪与人类创作的优秀作品相媲关。但若以文艺领域的“创造性”为基准,那么,电脑作者只能算作是我们人类写作的助手和伙伴。正是在此意义上,电脑作者开创了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变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西方报刊上出现了一种新颖的特稿写作方式——跳跃式结构报道方式。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写作中采用以新闻事实为主体,与新闻背景交叉并进的方式;有的是虚与实两条线索交叉并进,有的呈多镜头组合。这些特点带来的结果使得特稿写作的时空秩序被打乱了。然而,它却给特稿的作者们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特定内容的空间和自由度,让新闻内容更清晰、完整、立体,新闻人物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3.
读者论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传播手段异常短缺落后的历史阶段,同时代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会因相当闭塞而无法达到完美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闭塞交流的闸门被逐渐开启,先进传播手段的运用以及频繁大量的信息的迅速传递,使同代人的作者与读者有可能更紧密地纽结起来。作者只顾写、读者只顾读的无反馈时代早已结束,读者与作者已成为写作活动领城中共同推进写作事业发展的两大社会群体。因此,作为写作活动中心的作者,在探索写作自身规律与艺术法则的同时,努力地去关心读者的信息反馈,理解读者的审美要求,研究读者的阅读动向与心理趋势,把握自身创作的契机与抉择,与读者命运攸关地去繁荣写作事业,也就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学一新闻"两栖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一种特殊的写作现象,萧乾便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典型代表。独特的生活经历、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和那个时代急剧变化的历史风云,使萧乾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殊异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通过分析萧乾职业与心理成长的多元语境以及从文学到新闻的创作流变,考察其"新闻一文学"两栖写作思想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两种身份的认同,对当前重读其兼具文学性与新闻性的作品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由于作者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创作艺术技巧和写作风格,使《红宇》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和文学巨著。大量的象征写作手法处处可见,运用自如,使读者很容易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因此,小说《红字》具有独特的创作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论《天使与魔鬼》创作技法的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最新畅销小说家丹·布朗创作的《达·芬奇密码》姊妹篇《天使与魔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奥秘之一就在于作者创作手法的独特性。通过对《天使与魔鬼》的美学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丹·布朗经典的写作艺术:独树一帜的语言符号、自成一家的叙事模式以及别具匠心的素材处理,这些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满足了当下读者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伊始,徐贵祥在小说创作之路上一直稳步前行。《马上天下》的问世使其创作继《历史的天空》之后又一次走向巅峰。但其创作在好评如潮的背后还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重复的烙印,并在人物形象塑造、英雄成长等方面出现了模式化倾向。在已有主题阐释详尽、写作资源过度开发的窘境下,徐贵祥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何去何从,这是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写作理论中,小说中的人称仅指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也就是用什么身份、什么口气来说话。这样,如何运用人称似乎完全取决于作者的选择。随着小说文本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人称的内涵不像传统写作理论所界定的那么简单,其实,如何运用人称是小说创作中一个非常复杂的技巧,它要解决的是小说作者、故事叙述者、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们和读者的关系。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为此,本文从小说创作中人称运用的三种基本类型: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出发,主要结合蒋韵等人的作品,阐述了小说人称运用的技巧特点,希望能够纠正人们对小说人称的传统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的“再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的“再创作”就是编辑在对稿件的加工过程中 ,善于发掘原稿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并采用最有效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编辑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地位 ,这不仅决定了“再创作”的必要性 ,而且使“再创作”一般具有能动性、兼容性和倾向性。编辑的“再创作”是在对作品的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 ,其最好的思维形式是灵感 ,而创作技巧则靠长期的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诗讲究“间离效果”,即适当拉开诗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本文对制造“间离效果”的种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同时还从创作的角度 ,提出了其写作的要求 ;从创作的心理机制上 ,比较间离型的诗与情感宣泄型的诗 ,认为前者是“冷处理” ,后者是“热加工” ;从欣赏的角度 ,分析了间离型的诗能使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人的创作主体性较之传统时代有了很大改善,网络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从而对网络写手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网络终结了创作的手稿时代,改变了写手的创作心态,给作者提供了写作与发表空间,它使网络文学形成了开放性的文本结构,使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2.
商业化写作作为一种消费社会中文学与市场结盟的时代产物,在创作方式、发表流程、对话机制和写作姿态上与传统写作截然不同。文章通过对商业化写作商品属性和读者意识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创作主体个性的消融、作品的物化等种种创作异化问题,提出了以"交往理性"构建文学与市场、文学与读者良性互动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作者有为读者服务的写作意向,自觉地把读者的需要、接受能力、接受心理和审美趋向纳入自己的写作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形态。作者具有读者意识,实质上是读者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作者,以反馈的方式作用作者的结果,是读者间接对写作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一篇写作成品,想占有一定的读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信息载体佳,信息量大,新颖度高,传输快,这些都需要作者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如果作者缺乏读者意识,与读者联系中断,信息不灵,是很难写出受读者欢迎的文章的。当代报刊杂志,出版社强调面对读者,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为生命,这正说明读者意识对写作来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使我国写作教学走在世界前列,必须马上着手研究、引进电脑智能写作。研究电脑智能写作的第一大课题是建立形式系统。写作形式系统具有历史的沉淀性与演变性特点。建立电脑写作形式系统应以现代写作理论体系为基础,充分吸收现当代应用写作研究的成果,先从应用写作入手,然后是文学写作,并且最终用计算机语言体现文章的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新闻标题的选择和确定,是新闻写作及编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新闻标题的制作,要做到既能反映新闻的精华,又能吸引读者。从新闻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的要求出发,力求使新闻标题做到:准确具体,文题相符;简洁明了,生动新颖;虚实结合,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6.
由于网络写作平台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武侠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大量女性作者。在她们笔下,女性角色摆脱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男性附庸的地位。同时,女性作者对原有男权主体的武侠世界进行了解构,通过女性的独特视角观看世界,展现对人生的别样感悟。这些都给武侠小说带来了新的元素,并吸引了一批原本回避武侠题材的新读者。  相似文献   

17.
让读者理解和接受所提出的观点是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和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 ,分析在新闻评论写作中 ,联想在提高读者对新闻评论所提出的观点的理解度和认同感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日的电脑已经作为一项非凡的工具冲击了设计艺术界,它不但能使设计艺术家的创意快速变为现实,而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方法、设计观念等方面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本文从电脑平面艺术设计系统的应用变化、创作思维、画面创作激情,再创作四个方面分析介绍了这种全新的创作手段,一项新的教育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9.
学术写作并非完全机械化,也并非全盘避免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学术作者使用多种话语策略来宣传其观点和立场,营造和谐对话空间,与读者形成良好互动,从而引导读者接受所述命题观点。基于学术语篇互动模型,分别从模糊语策略、作者身份构建方式以及作者与读者的隐性互动三个方面来阐释学术写作中的互动式话语策略。研究表明,每个学科都有其偏好的写作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所属学科的语言范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并在学术写作中采用积极有效、易于被读者接受的互动策略有力发声,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写作人格论     
写作史上写作人格与表现本文相对立、相分裂的状况,既伤害了读者,也是作者的“自我作践”。写作真人格应求真立诚,把心交给读者;要修身养气,超越功利境界,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为此,应对三个方面有所体认:写作是人的存在性选择;写作显示了人的生命意志和本质需求;作者应张扬写作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