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月诗派的林徽因 ,是“三十年代极富个性的 ,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她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 ,诗化情绪 ,把诗意盎然的感觉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 ,创造了美的艺术品 ,创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诗美世界  相似文献   

2.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诗作上内接我国根深蒂固的诗词传统,外应世界诗艺潮流的变化,融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艺于一炉,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色彩.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建筑家.在文学与建筑领域均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这种文理兼通的双重身份,使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建筑学造诣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求实的文学态度、美观的诗歌构形与深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建筑美,亦即视觉美,它分为外在的结构美与内在的结构美;在此基础上进而探求建筑美与声律美即视觉美与听觉美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享有“一代才女”的盛誉。她有着渊博的学识,显赫的家世,美满的家庭,比起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从她的诗歌中却能读出浓厚的“孤独”情感,这种孤独的情感包括成长中的孤独、爱情中的孤独和病痛中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的诗歌感情真挚,典雅悱恻,其爱情诗于言情古韵之中谱写出一曲唯美动听的情殇箫音。文章主要针对其诗歌中的情感艺术进行探讨,在晶莹清丽、傲骨凌风的诗美下诗人以敏锐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唯美的方式和婉约的情调来展示独特睿智的生命体悟,进而表现诗意美所传达的内心情绪。她的言情总是在含蓄中进行着有节制的萦回,十分典雅且独具风神,并竭力把这种情绪熔铸进精巧的想象之中,在有节制的潇洒中最终成就其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8.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才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师,她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独立文学思想和独特鉴赏眼光的评论者、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者试图从林徽因的评论和散文中梳理其文学观念,并结合具体文本,就她深受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来分析其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小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小说在京派小说中具有独特风格。其视角既超越于城乡两个世界之上,也超越于男女两性之上;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谐和适度,也有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明朗、现代主义的人生焦虑和忧伤;既与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遥相呼应,又比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醇厚与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居建筑>可谓一部综述中国民居建筑美的巨作, 它以多元的视角分析了民居建筑的不同审美特质, 展现了民居建筑的造型美、意境美和环境美, 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和深刻的学术启发.  相似文献   

11.
诗是诗人自我审美沉思、追寻、创造的结晶.诗人的自我表现与张扬,是诗美创造的原动力.自我表现是人之天性;自我意识是自我表现的人格动力;自我表现是艺术规律.小我即大我,缘于文化基因的滋养,社会意识的印迹,人类情感的灌注,接受大众的代言人.诗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写人类之心.  相似文献   

12.
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言绝句在节奏、声律方面缺乏音乐美,因此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尤其是宋代诗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即“清绝可画”和“事偶尤精”。六言绝句的绘画美来自颜色字、叠字(包括联绵字)、方位词、意象并置等具有绘画性质的词汇和构词方式。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更适合共时性的并列呈现、静态描绘,宜于传达粗略的总体印象,刻划客观的画面。六言绝句的建筑美来自精巧用典和工整对仗的结合,尤其是“多重工对”,在语言上表现为形、音、义和语法、修辞等复杂因素的均衡对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诗坛,林庚是一个非常宁静也非常纯粹的诗人和诗歌理论探索者,他本无意于引领时尚或潮流,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语境却因他而引发了种种争论和冲突。争论和冲突的产生既与他立足于汉诗经验和汉语特点的本土立场有关,更与人们在西方背景影响下的失衡心理有关。整体而言,林庚的新诗写作和新格律诗理论虽有着明显的传统影响痕迹,但在本质上它们却是作者在现代性关照之中所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李群玉以其诗作鲜明的湘楚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近年来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选取了其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湘楚文化特质的神话意象——湘妃、巫山神女,以及体现其羁旅漂泊人生的自然意象——水、月,试以意象原型文化意蕴的内涵探析为切入点,期以一条新的途径解读李群玉其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女诗人,既沿习了该派前期的抒情风格,而且几乎没有改变,导致与该派男诗人当时的主体创作形成一种相对的错位;同时又有作为女诗人的独特一面。这表现在她的诗在形式上结构偏于狭窄,但却有深潜的内部光华和细致独到的艺术手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现代女性诗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艾青的诗歌创作是相当突出的。对他的诗歌作现实主义的分析和定位已成为流俗。如果从启示美的思路来考察艾青诗歌,可以提供全新的视角,对于理解艾青诗歌也更全面。同时,循此思路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也会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她以细腻新颖的语言,自由灵动的结构,精致巧妙的意象渲染出意蕴深刻的色彩,为小说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其小说充满了诗意与灵性,极具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因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的强烈冲击,建筑设计表现出一种追求形式极端的倾向:由功能理性、技术理性、经济理性转变为对建筑形式的极端追求。这种现象在中国出现并迅速生长,为此现代建筑创作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建筑创作呼唤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多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创作手法来体现主题思想,同时也运用了诗化意象张力使作品叙述层次丰富。对小说中的诗美的具体体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对小说中意象、隐喻、象征手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