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是人类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从小学、中学的作文教学到大学的写作教学,则是对受教育者进行训练以培养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写作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前者已兴起了一门写作学,有多人投入了研究,而对于后者则还  相似文献   

2.
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往往取决于课堂作文指导的"有趣",亦即教师以引导的趣味艺术,提供写作情境和写作客体的兴味激发以及写作欲的强刺激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厌倦心理(对长期来作文指导不得法的反得以感)消和释畏。惧心理(怕写不好作文,评不到好成绩)才能  相似文献   

3.
思维,曾被恩格斯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而创造性思维,我想则该是花中之冠了。人类社会迄今一切优秀的写作成果,都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之花所结出的丰硕果实。因此,创造性思维自然成了写作运思的中流砥柱。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有一个方法问题一样,写作运思也不例外。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讲:“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是的,方法宛如渡河之舟,过河之桥,忽视它是不行的。写作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性思维方法对写作运思的  相似文献   

4.
写作行为本质上是一个捕捉言语作品的内容并构想其形式的复杂微妙的思维认识过程,一般要历经五个重要心理阶段。人类具有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在思维实践中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优势互补的。只不过撰写不同性质的文章,在不同写作阶段,以运用某种思维形式为主而捕之另一种思维形式。纯然用一种思维形式写完一篇文章的偿形是绝无仅有的,割裂两种思维形式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写作教学中,表达欲望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来不是写作的,写作不是人类的本能意愿。而表达自己的思想却是人不可或缺的行为。“任何生命机体的积极性归根结底都是由它的需要引起的,并用来指向于满足这些需要。”①如果我们把作文教学和人的生活需要等本能联系起来,去探讨写作动机,从“本”上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写作教材及理论研究,往往默认主体直接运用自然语言思考、写作;按心理语言学理论,写作内孕所用的内部语言应属于心理语言,而非自然语言;写作心理语言的能力决定于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其基本功能为:认知把握、预见推衍、意识表征;其基本特点具有片段性、跳跃性、内核性、混含性等;其生发运行围绕主体之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8.
根据Thomas的观点,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在学生英语写作中主要表现为词汇失误、句法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这些失误主要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此外,学生的不良写作习惯、对语用失误类型缺乏认识或完全忽视的写作心理以及对语用学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语用失误常见类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认识,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真正把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系.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要研究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就必须研究写作主体,写作主体是构成写作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文章,不仅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再现,也是写作主体运用心理功能有效地调动心理机制的劳动结晶。所以,研究写作主体的心理机制也就成了写作主体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以往,我们的写作理论研究只偏面强调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以及文章  相似文献   

11.
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写作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及其规范性和强制性;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是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这个现状其实是我们老师自己造成的.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如果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笔去描绘生活,这个现状就会很快改变的。  相似文献   

12.
成人高校学生由于其自身条件、所处环境及发展经历所限 ,在其语言文字表达过程中 ,往往胸罗万象、满腹经纶 ,但举笔生涩 ,表述唯艰。关键原因是平时训练不够 ,难以激发起强烈的写作兴趣 ,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在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赵谦祥老师提倡的“绿色作文”,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作文充满生机。其实作文教学需要“绿色”,有绿色也更体现出“阳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偶是汉语语体系统和文体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人们把对世界的认识摹写出来又渗透到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之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对偶思维是一种耦合①性思维,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写作的整体思维和对立统一思维。考察汉语写作史可以发现:对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汉民族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大课题和焦点课题。而对偶的研究,如对偶的形成与结构体制对汉语写作的认知意义;对偶所映射的汉族人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对偶的语体学意义和文体学意义;对偶与语体、文体嬗变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等也应该是语言学中极有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写作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深入探讨。目前高师写作训练大多存在着随意性:没有整体的计划安排,命题作文大多出自教师的心血来潮;无序性:大学的训练和中学各年级的训练没有区别,没有层次;封闭性:写作训练没能深入地向社会人生开放,向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开放,与科学、哲学、艺术缺乏信息交换。对大学生来说,写作课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一方面理论要更为开阔,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心理规律为依据,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思维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特点等安排写作训练。目前我们在探求学生写作心理,合理安排写作训练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心理冲突”是文学写作心理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写作心理全过程。没有心理冲突,文学写作就会失败;有了心理冲突,文学写作才进行得有声有色。文学写作的心理冲突,集中表现于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即功利心理的矛盾。作家有审美的自由,也有非审美的不自由。而心理冲突的根源乃是作家写作时的人格“本我”与“人格面具”的矛盾与痛苦。文学写作应当大胆祖露作家的心理冲突,进行“灵魂的审问”,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使情感向审美心理自由流动,并尽力贴近“内部语言”。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脑力劳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说,是人类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再现生活、再现自我的一种手段。正是写作,为人类创造了光耀千古的灿烂文化。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写作却既显得十分古老而又显得格外年轻。为什么说它是古老的呢?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日每刻都要同现实世界打交道。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着世界。人类从对世界的直观的浑沌的认识发展到对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的认识,并逐步使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于是就产生了哲学。哲学产生以后,经过一代一代哲学家的努力,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一部哲学史,而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全部的认识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①卫.哲学和哲学史的一致,恩格斯曾作过深刻…  相似文献   

19.
例证法是人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议论文写作中较有力的论证方法之一。实例有它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有限性。首先,实例有时间上的有限性,即久远的实例未必都能适应于今天。其二,以空间而论,在此地具有真理性的实例在彼地可能不具有真理性。其三,由于议论文受篇幅的限制只能使用有限的几个实例,否则只能造成文章的重复、冗长。因此,如果在议论文写作中随意用实例往往就出现其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凝聚着当时希腊人类的最高智慧。然而,漫长的岁月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依然近乎肤浅!幸运的是,近三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揭示着人脑的奥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理解到,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心理—意识过程;人的心理功能,人的智慧(或思维)只有能动认识、改造世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