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光姝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38-41
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由于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价值主体和提出的意义、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但是他们均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两者都与"和谐"理念有关,并且两者构建过程都具有长期性,从而证明他们之间具有共同性。现阶段厘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普世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2.
对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士坤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4)
价值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对价值要做具体分析.不同的价值形成不同的价值体系,因为不同价值体系的存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事实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各种价值体系的提升.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考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关系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关系中华民族的福祉,决不可掉以轻心.对于普世价值要做层次性的分析,然后才能搞清楚什么层次的普世价值我们是可以也应该接受的,什么样的普世价值是我们应予以拒绝和批判的.作这样的区分,才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彭小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43-548
普世价值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内核,然而感染资本主义“病毒”的它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普世价值必然表现为抽象人性论、超越阶级性、否定价值相对性。要解蔽普世价值的实质,透视其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真实意图,就应该科学辩证地对待普世价值的两面性,即:立足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被动接收”向“主动出击”转换,积极推广中华文明;培育好社会主义之“根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4.
王福革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73-76
批判普世价值,要了解普世价值的基本内容;掌握普世价值演化的基本史实,特别是普世价值背后的非人道;研究经济对普世价值的决定作用以及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得出的普世价值的阶级性;分析普世价值理论所体现的先验主义的特点、思辨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和抽象的人性论。最后用批判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普世价值"的结构图。 相似文献
5.
胡玻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63-67
受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普世价值”被看成是一种超验的、自在而在的“价值自性”或“绝对理念”,其实普世价值根本上只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根源于人类现实生活所形成的一种普世性的价值共识。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其存在具有共识性、全球性、自发性、时代性和原则性等主要特点。普世价值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就在于,它为全球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提供共同的价值前提,也为每一时代的人类生活提供基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苏越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6):57-61
共性与个性是一切事物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因为有了个性,事物与事物或个体与个体才会区别开来;因为有了共性,事物与事物或个体与个体才会归成为类。人类是不同的种族、民族或个体的集合。作为人类中的种族、民族或个体,都有其个性,因而互相区别;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属于人的分子,因而又有其共性,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或期许,甚至是共同的游戏规则,所以,否定了“普世价值”,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的共性或本质,否定了人类交往与合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普世价值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明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9-11
普世价值(或全球价值)就其性质来说,不是实体性价值、规范性价值和属性价值,只能是一种关系性价值.就是说,普世价值的价值客体不是"实体"、"规范"、"属性",而是"关系"性客体.根据这种定性,和谐、责任、平等、互利、可持续发展、关爱等,应当成为普世价值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邱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4)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催生了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的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翻译和介绍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逐渐步入了本土化阶段.目前的理论研究大致呈现出了两类不同的情况:一类是以童庆炳为代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者倡导的本土化的中国文化诗学理论;一类是以刘庆璋为代表的福建漳州师范学院的文艺学学者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理论的承继性研究.这两种文化诗学理论都与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其理论研究给中国的文艺批评领域带来新的方法和思考,开启了新的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纪新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7-94
民族的文学艺术,既贵于个性张扬,又离不开普世价值的恪守。满族作家在充满情感地状写本民族题材的同时,也通过作品极大地弘扬着时代的普世价值,并取得了世间公认的成就。该民族的作家文学长期养成了高度包容的性格,不愿收缩自己一向拥有的外向型视野。行进在世纪旅途的满族作家,因应于这样一个前所未覯的铿锵时代,精神意识领受着人类优秀思想的洗礼,更乐于以开放的文化胸怀、进取的人生眼光,全方位地观察发现生活,将融会着现代理念的艺术思考,注入笔端。 相似文献
10.
11.
孔润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5-9,15
普世伦理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有无普世性的问题。普世伦理与伦理文化的普世性以及价值论伦理学相联系。普世伦理是普世价值的特殊表现。一种文化有没有价值是一个问题,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另一个问题。价值的普世性和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人类原本就共享着许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长,更为伦理观念的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全球伦理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生活基础和利益需要,而且也依赖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存在。人类追求普世伦理的努力正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行为到整体行动的态势。过去和当下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即普世伦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侯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24-25
话语分析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特色,理应具备跨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的生态伦理都蕴含着对生态关切的伦理情怀,潜藏着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的学术冲动。采取话语分析跨文化范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两者的对话关系,一方面,可丰富话语分析的文化视野,为文学伦理提供新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对话研究有益于在相互参照、辉映中发现对方的思想亮点,有利于中西生态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为中西本土化生态伦理学提供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视野和可操作性经验,有利于建立富有张力的、多元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剑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3-42
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 ,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 :其一 ,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 ,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其二 ,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 ;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 ,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其三 ,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 ,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相似文献
14.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4-28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中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87-90
考察韵律的发展和中国诗歌在不同时代的繁荣情况,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诗歌的繁荣与韵律的发达程度是同步的,诗韵越发达、越精致,甚至越严格,中国诗歌越繁盛,表明韵律对中国诗歌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和贡献。3000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在无韵或韵律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中国诗歌获得过引人注目的繁盛,也没有一首无韵诗成为经典诗篇。因而,韵律虽然不是诗歌繁荣的充分条件,因为诗歌繁荣还与时代环境、内涵等要素密切相关,但由于韵律是诗歌外在形式的本质特性,显然是诗歌繁荣的必要条件。如果作一个延伸,可以认为,韵律也是诗之为诗的必要条件,任何完全不具备诗律的文字,不管如何排列,作为诗歌的理由都是不充分的,尽管仅仅有诗韵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动物伦理研究源于环境伦理学。西方社会对于动物伦理的研究已经不是纯理论基础研究,而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中华文化中的动物伦理是建立在仁爱和恻隐之心基础上的,儒道释三家对动物伦理的研究非常详尽深入。东西方的动物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范青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得到中国先进分子及普通民众的认可,是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的"重人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内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前提,二者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契合。价值契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完成颇具时效性的政治使命,还要使之成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于在照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它对越南古代汉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形式和内容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国历史、文化交融以及越南崇尚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文学审美心理而导致的结果.越南汉文诗在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不断创新,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张敏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融合走向必然。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