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的机理和过程后认为,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五保供养制度运作与变迁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在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是五保供养制度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五保制度变迁的最关键变量。随着五保供养所嵌入的制度环境的不断变迁,五保供养制度也实现了从社区救助向国家救助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从制度伦理到社区伦理秩序再到个体道德进步,是基于自治视角考察农村社区伦理道德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逻辑。针对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情面”逻辑愈发式微、“家园感”空前失落、“权威真空”“价值空场”等典型问题,应当通过自治制度伦理扬弃农村熟人社会伦理,建构“依系的主人翁式的”社区人伦秩序。而在实践中,需要审慎对待社区伦理道德的“本土资源”,明晰自治制度实体规定的根本“善”与基本“善”,并且重视程序的“善”——这也是现实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生活救助制度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救助标准、覆盖面、制度的长效性等方面较农村特困生活救助制度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遵循的是普遍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众文化价值功能的阐释一直锁定在人文知识分子世袭的偏见中,具体表现为举例反证、结论前置和机械挪用三种方法论上的误区.在价值功能认识上的分歧说到底是基于不同文化观念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分歧.在对道德理想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正当性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建立现实主义的判断标准,以对善恶同体、利弊参半的大众文化做出科学的功能分析.大众文化的两重性社会功能可以在五个层面上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5.
论湖南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救助是农村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活、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对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通过自然灾害救助,孤寡残疾救助和贫困户救助等措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救助,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救助理念落后、救助方式单一、救助资源缺乏、保障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应从社会救助理念、社会救助方式、社会救助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以能力扶助为主,提升受助者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受助者有尊严地获得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6.
农村贫困群体中,其绝大多数属于经济和社会的"边缘群体",由于处在农村社区的最底层,且在目前信用和民主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其获取政府和社会经济信息封闭性或不完善的状况所带来的风险会影响其对社会救助及配套项目的决策,农村贫困对象对社会救助项目的决策并非追求收益的合理化,而是风险的最小化和享受社会救助可能性的最大化。鉴于此,该文认为,政府需要转变自身职能,建立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从"为民做主"的做法向"让民决策"的理念转变,从而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模式;变"自上而下"式的社会救助为"参与式"社会救助,从而强化农村"边缘群体"的投票对农村社会救助及配套项目的供给决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自身的特点,要求我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做出相应调整,应当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价值取向,实现农村社会救助的法治化.农村社会救助要实现从绝对标准转为相对标准,建立以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各项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和各项配套优惠政策相衔接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加强农村社会救助的社会参与,提高救助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家庭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两类模型,比较分析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剥夺因素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抑制作用,社会救助则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社会救助的社会公平感促进效应更为稳健。其具体表现为:较之城市社区困难居民,城郊、乡镇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低,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更低,相应地,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高,城郊、乡镇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次之,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低;较之未获得社会救助的城乡困难居民,获得过社会救助的困难居民更有可能发生社会公平感,且社会公平感水平更高。正所谓,不患贫而患无助。缩小层际差距、促进阶层融合、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提升社会公平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吴爱军 《社区》2002,(17):13-13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是群众工作。社区党组织必须树立群众观念和服务观念,大力开展社区服务。一是面向弱势群体大力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中组部街道党建联系点学院街道办事处大力开展“三助一扶”(助学、助残、助贫,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共向辖区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基金1.6万余元,以协议形式“结对子”长期帮扶困难居民的16家。云集街道办事处创建社区党员救助金,先后募集资金2.1万余元,助学6人、济贫11家,在社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二是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通过宣传鼓动,新建社区志愿者队伍30余支,成员达1万余…  相似文献   

10.
农村摆脱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救助的价值追求与反贫困的目标高度契合,成为农村反贫困战略必须坚持的正确选择。剖析现有策略的不足,通过分析《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规定提出:完善社会救助法律链接;均衡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联动社会救助与就业机制;严格审核救助资格,实行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健全资金监管制度。使社会救助策略在推动农村反贫困中发挥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的发生使社会弱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凸现出来,社区社会组织从产生起就承载着对城市弱者提供社会支持的使命。单位体制的改变等因素使得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到社区,其中包括对社区内社会弱者的救助与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对城市弱者提供社会支持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社会组织在帮助社区下岗人员再就业、救助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年人、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协同政府管理社区“社会弱者”事务及动员公众参与“社会弱者”的支持工作中做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一个聚焦点,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现实中的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以期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看都非常的匮乏。相关分析显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之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于使村民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技核心户是科技发展与市场经济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现有农村社会结构中科技核心户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协调力量,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类相关信息,深刻地关联着农村社区的发展,对农村社区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中科技示范的功能,信息传递的功能,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功能尤为突出。文章论述了农村科技核心户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对认识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农业科技传播规律以及科技核心户的培育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产生贫困原因的分析是制定和选择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存在于社会,必然有其特殊规律,其规律是建立社会保障原则的依据。其原则包括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应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相适应,改一元筹资为多元筹资,坚持自助与共济相结合等等。应依据农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保障项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项目结构应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义务教育。但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解决贫困及贫困派生出来的社会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问题阐明了认识,指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超前性和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特殊要求;教育观念现代化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理论界定与中国的实践展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焦点之一,但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制度构建中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尺度为"整体是善".善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所有价值中最核心的价值,它的形式如何,将决定一个社会法律体系的基本性质.近代史上所谓东西方冲突,在外部的整体形态表现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不同,在思维认识形态上表现为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认识体系上的差异,在伦理道德价值上表现为善与恶的区别,在法律上则表现为宪法与王法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侯晓露  万钊 《调研世界》2011,(10):34-36
青岛市黄岛区于2005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六型社区"建设模式被国家民政部誉为"黄岛模式"。自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开始以来,全区上下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城乡社会救助等制度,形成了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始终走在全国同类地区的前列。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养老、安残、救济特殊困难户是政府职责,也是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共同责任,现阶段我国农村五保供养的形式有利有弊,集体供养需要社会互助,建立用社会自助互助补偿社会救助,帮助五保老人回归社会、联谊社区,是民政部门政策配套要做的工作,开展我国农村社会互助需要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