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认为,改土归流后,汉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多种方式向土家族地区渗透.土家族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作用下发生变迁.土家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变化,汉族的许多价值现在土家族地区得到确立.通过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土家族文化得到发展,土家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稳固.与此同时,汉文化传播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土家族一些优秀的文化因为统治者的破坏而丢失,汉族文化的一些消极因素也进入了土家族地区.  相似文献   

2.
在以歌定情的土家族传统社会,女性掌握着婚姻自主权。改土归流后,朝廷流官强行在土家族地区推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土家族女性一方面竭力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封建婚姻制度。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以接受部分汉族封建婚姻制度为妥协,坚守了土家族女性的部分婚姻自主权。土家族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意识对当今中国的女权运动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土归流在明代永乐年间即已开始,但这时是一种被动举措。清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大规模进行,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雍正朝初期先后结束。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经济方式、文化模式、社会变迁和族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凸现了两个族群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期,在对西南土家族聚居区实施改土归流过程中,官方以有伤道德风化为理由禁止土家族社会所流行的巫舞,而古代中国社会的家国同一结构使得伦理道德层面的献可替否具有对应的政治意义。基于此种伦理道德与政治间存在的隐喻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巫舞主持者所具有的巫君合一、神权与君权合一特性以及清代官方改土归流的政治目的等因素,力图解释官方禁止土家族巫舞所持道德理由背后隐含着的深层政治原因,以及所谓禁止在实际执行时何以衍变为一种复杂、微妙的改造行为。  相似文献   

5.
民国宁夏盟旗制度“改土归流”,是清末“藩部内属、行政一体”的延续,其间经历戊辰事变、旗县之争、旗省之争,但囿于体制、政策及环境因素,使得其同时兼具改土与羁抚的特征,于省方、旗方、中央呈现为不同的政治诉求,并最终影响到民国政府西北传统政体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羁縻”政策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土司制度,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清代已日臻完善。但是,土司制度本身的缺陷及统治阶级维持全国统一的需要,使改土归流随着社会条件的不断成熟,具备了施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壮族土司制度起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壮族土司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发展到明朝中期已经日益腐朽没落,改土归流政策势在必行。清初的改土归流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清政府对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及其对壮族人民的影响,有利于对壮族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好地认识,还可以以史为鉴,为当代的民族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8.
雍正五年的湖广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南改土归流的推进,出现了大量苗民逃往湖广及兵源粮饷紧张的局面。而湖广土司区的存在,不但影响西南军需的供应和保障,而且也影响整个西南改土归流的战局,因此,清朝政府为了稳定西南边防,策应西南云贵广西改土归流的需要,趁势顺带地将湖广土司实施了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9.
[摘要]水西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地区,明末清初形成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穿青(未定民族)等族体在内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彝族势力急剧萎缩,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彝族族内关系、彝族与其他民族族际关系、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重塑了这一地区民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中后期在岷江上游进行改土归流时曾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在藏族聚居区推行“改土设屯”,在羌族聚居区将土民编入里甲,这体现了文化边缘地带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及清政府施政的灵活性。“改土设屯”模式开嘉绒藏区改土归流的先河,编民入里则直接将羌区纳入到封建制度的一体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 ,土家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文化 ,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山地经济生活促成了土家族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形象的思维方式、乐于助人的美德、乐观浪漫的性格。由于土家族处于中国的腹心地带 ,历来就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 ,加上族群的流动 ,中央王朝强制性的文化渗透 ,使土家族文化呈多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 ,其主源廪君种巴人对中原文化影响深重 ,中华民族历史的第一笔 ,完全可能是由他们开始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中华建筑的干栏、窑洞和帐幕 ,对应于巢居、穴居和广卢居三大类 ,而源自中国西南部的干栏 ,及相配套的席居曾流行于全国 ,直到隋唐以后 ,才退回到西南。土家吊脚楼处于干栏建筑发展之顶端 ,也是与窑洞四合院建筑的交汇点。土家族文化 ,是西南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枢纽 ,也是封存大量历史信息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3.
对土家族聚居的渝东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我们认为,20多年来该县在对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中做了不少工作,出了一批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保护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是居住在武陵山区的古老民族,自秦汉开始与封建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开始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文化影响.经过唐宋时期,特别是“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吸收了大量儒学文化,使其经济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有别于道德和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属于"礼治秩序"的一部分;森林习惯法是其中一个专题,是围绕着森林培育,开发,分配,利用而产生的一系列神话传说,村规民约,物事禁忌等的总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土家族地区长期保持着高覆盖率的森林面积,这离不开土家族同胞的辛勤劳动,而他们长期奉行的森林习惯法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家族习惯法在保护森林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也是重庆市现有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 ,立足于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对重庆土家文化的总体状态、重要层面及其现代转换 ,进行研究 ,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讨论了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及其历史沿革和当今的现状,阐述了土家织锦艺术对现代视觉艺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土家族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开发的现状,探讨了收集整理开发土家族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明初土家族地区卫所设置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明初明王朝在土家族地区设置卫所的时间、地点、名目等情况进行了逐一考述,第一次描绘出明初土家族地区卫所设置的全景。澄清了一些历史谜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指出明初在贵州思州、思南土司境内曾分别设置思州守御千户所和思南守御千户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