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永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3):42-45
雅斯贝尔斯从哲学逻辑中的认识论本质出发揭示了大学的理念、根本使命等多个命题。他将学术自由视为大学生命的本源,认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实现大学根本使命的第一要务和基本原则,并深刻揭示了大学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应以大学理念为内核的物化载体,这些深刻的见解对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本质的认识和高等教育改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殊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4-136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其教育学著作《什么是教育》涉及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教育的本质、内涵、作用、意义等。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充分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研究和借鉴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方法观,对我们反思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存哲学视野中的自由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莫伯桑笔下的玛蒂尔德长期以来被视为是虚荣心的代名词。但通过小说本身对玛蒂尔德的生存状况的呈现及其对生活的态度与行为的描写,我们会有不同的体认。从存在主义角度去审视玛蒂尔德,会发现她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都具有一种存在主义哲学自由的况味。玛蒂尔德最终面对的是意义的扑空,不由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也诱使人们去思索个体自由存在的秘... 相似文献
5.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6-89
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人画像》中,主人公伊莎贝尔向往自由,积极地选择自己的婚姻。虽然自己选择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她最终仍然承担起自由选择的后果,重新回到罗马。伊莎贝尔的崇尚自由、婚姻自主选择、承担责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的思考。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自由、选择、责任三个方面对伊莎贝尔的生存现状及其回归进行解读,从而反映她的选择不是放弃了自由,而是在坦然面对中重获自由。 相似文献
6.
从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方法的理解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重视的是“人”,抨击了现实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忽视人、压抑人的现象.雅斯贝尔斯认为,现存的教育方式有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等三种.从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深刻理解与分类,我们看到,雅氏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交往的教育方法,注重自我教育及推崇对话.根据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论的特点,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要还教育的本来面目,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单一的灌输模式,采用与选择师生互动的交互式的教育模式,从而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在平等、和谐与互动中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的核心范畴。他将交往视为真正的存在,标志着生存—超越者关系,交往获得了本体论上的意义。他从交往视界出发,界定了教育的内涵,反对训练与控制的教育方法,提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并强调教育要加强历史的交往,赋予大学展开“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任务。目前,中国大学存在主体性失衡与主体间性失落的问题,促进“交往”成为中国大学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重塑大学理念——自由教育的复归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至中世纪成为大学的理念.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大学功能的日益发达,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哲学理念--自由教育曾受到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的非难和挑战,其核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学"与"科学"之争.即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本身还是人的工具价值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自由教育的历史源流、内涵的嬗变,分析其复归的合理性,构建现代大学理念,超越自由教育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10.
论雅斯贝尔斯的研究与教学统一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黎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4)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高等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研究应与教学相统一的主张,并对此作了十分精辟独到的阐释,其内容涉及研究与教学统一的依据、内涵、保障、路径等方面.研究与教学统一观是根据大学观、大学的理想和任务、塑造"整全的人"、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之需要提出来的,它的内涵既包括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又包括研究与学习的统一.学术自由为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与教学统一的路径包括:(1)奠定研究与学习统一的基础:整体性知识;(2)激发追求真理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强意志;(3)培养研究事物的态度和科学思维方式;(4)学术交流.研究和借鉴雅斯贝尔斯的研究与教学统一观,对于反思目前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注重学术研究,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研究素质;注重彰显真理精神内涵,培养"整全的人";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交流;实现大学的理想和任务,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薇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西方科技时代做了深刻批判,指出科技时代缺乏真正的科学态度、精神价值和人性内涵,造成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之间的异化状态,及社会生活内在质量的低下和传统价值体系的危机。从雅斯贝尔斯的上述批判中,本文引发出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小说《游离》通过主人公“我”个体生存空间、身份认同和情感世界“游离”的叙事,书写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对“我”身体在太原与北京、家庭与社会等居无定所生存空间的叙事,揭示了个体因空间“游离”而产生的生存感受与生命体验的一种“游离”形态。对“我”“平民”身份、“智识阶级”身份认知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叙事,表达个体外部身份认同的“游离”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分裂。对“我”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叙事,表达了个体情感世界矛盾而复杂的“游离”状态。 相似文献
13.
通过背景分析,理论探索,批判了把萨特“自由哲学”简单地视为完全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潮,提出了作者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认为,庄子与存在主义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异同:1、人格和精神方面,庄子强调独立、自由;存在主义主张“自我”.2、审美方面,庄子认为自然是最高层次;存在主义则以人的生存,价值为中心。3、处世方面,庄子采取“安时而顺处”的态度;存在主义却要求“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方晶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不可知主义的一个“基因”这里,我们所以借用遗传学的“基因”概念来阐明雅斯贝尔斯生活经历中的原经验(Ur-erfahrung)以及与哲学不可知论的联系,不仅因为这种联系鲜为人知,还因为雅斯贝尔斯本人也认为,哲学作为精神的活动,与哲学探索者(den Philosophierenden)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我的哲学是通过我在生活本身之中发现自己而产生的。”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是一种注重个人情感、直觉的非理性的存在主 相似文献
16.
刘国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0-116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是全方位异化,这就是现代性危机.泰德·休斯著诗大力揭示异化的种种恶果并力求从文化层面探寻深层次根源,最终实现了超越异化的审美乌托邦.无论浓墨重彩书写暴力,还是尽展自然的旖旎平和,泰德·休斯的诗作始终如一履行着作者信守的诗歌的时代责任.他的诗记载着诗人求索超越异化,走出现今人类生存困境的艰辛之旅. 相似文献
17.
刘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7-60
《他们》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温德尔一家3代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混乱时期的艰难生活,欧茨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人类生存图景,也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从存在主义理论"荒谬世界","个体与他者"和"个体的存在与自由"3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欧茨倾注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及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8.
王海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69-71
基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和默多克文学作品《独角兽》中的自由观的共性,深度分析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自由和他者、自由选择与处境、自由与悲剧三对术语的关系,以期阐明小说中造成人物个人悲剧的原因,同时也能够加深对默多克的悲剧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管亚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75-278
凯特·萧邦的《觉醒》如今被公认为是一部充满女性解放思想的巨作.为了全面地分析艾德娜叛逆的深层次原因和三位男性的启蒙角色,采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着重探讨艾德娜最终如何冲破了个人与他者之间可怕的“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以及获得了自我存在与自由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人的生存困境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文章认为,艺术是因人的困境与苦难而诞生的。人对艺术的创造,是对困境的超越,对苦难的抗争,是一种审美理性精神的追攀与扬厉,人因为有了艺术才显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