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庆"是电视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视觉资源,是社会转型期深具中国特色的电视景观。电视节庆是节庆仪式与电视仪式的双向借位,中国的电视节庆可有传统节庆、政策节庆、主题节庆这三大主要类型,分别体现着重"礼"、重"典"、重"庆"的传播表征,并指向不同的认同建构及其共同体想象。电视节庆类型化生存的意义建构、类型递嬗与效力考察,是老龄化的电视及其媒介实践中的真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武汉作家池莉以擅长描写武汉的市民生活而闻名,但如果仔细考察池莉的大量小说就会发现,池莉不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武汉的"市民阶层"及其生活,而且还塑造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形态各异的"江湖人物"及其生活。"市民社会"与"江湖码头"互相参照,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武汉故事"。  相似文献   

3.
武汉孝感同城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城化"是城市群建设的最高境界.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与孝感具有较好的同城化条件.推进武汉孝感同城化是"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水与汉水是"互受通称",所以古代文献中把汉水称为夏水。汉水在武汉注入长江,因受夏水之名,所以在武汉就有了"夏口"、"夏汭"等地名。  相似文献   

5.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大批难民因东北、华北、长江下游等地逐渐沦陷而不断向南、向西涌入武汉,致使武汉难民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出于武汉会战和抗战大战略的需要,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组建高效的疏散机构,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通过沿途救助、后方安置等诸多手段,将集聚于武汉的难民和武汉市民一百余万紧急疏散至四川、广西、贵州、陕西等大后方,为中华民族坚持抗战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并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处理和管控重大危机提供了历史借鉴。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紧急疏散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中国空前未有的最完全的团结精神"的"武汉精神"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标志,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新系统,是"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应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激烈竞争的一项基本策略.文章分析了"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系统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创新系统建设需要坚持的原则和采取的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7.
伴随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中国的千家万户,"看电视"作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的地位即在国人社会生活中逐步得到确认,并在此后经历多种变动、形成复杂影响。本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实践为研究逻辑起点,着眼于国民"看电视"的历史视角,考察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的变迁,在自下而上的视点观照下把握中国电视何以历时性构造社会生活,进而据此在社会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电视面临的转型问题,并基于"观看"和"观看者"两个关键概念商榷电视重返"日常性"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浅析媒体竞争时代的电视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互动是受众对于电视媒体的直接参与和反馈的过程。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互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电视→人"的单向传播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人→电视→人"的双向,甚至多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从不同的电视互动表现形式阐述电视互动在新形式下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10.
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个理论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鸿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目前存在受众率低、广告收入低、人力资源结构与层次失衡等问题。从竞争范围分析,基层电视媒体竞争主要是局部的竞争;从竞争市场分析,基层电视媒体几乎无市场可言;从竞争产品分析,基层电视媒体主要是模仿;从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看,有特色的基层电视媒体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研究认为"一般基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必须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特色基层电视媒体"要通过强化品牌定位、市场定位、受众定位,加强品牌与受众的关系,并强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一、大爱无疆毛泽东是武汉城市发展第一次历史性转型的推动者。他是湖南湘潭人,但他有很深的湖北武汉情缘。从1918年到1974年,曾到武汉40多次,其中新中国成立后亲临武汉38次。特别是1956年夏季在武汉畅游长江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到武汉来一两次,甚至三次。他畅游长江共达18次。据曾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回忆:"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到武汉视察工作,他很喜  相似文献   

12.
纵观全球的高铁格局,21世纪世界高铁的重心在中国,中国高铁的重心在湖北武汉。武汉作为全国高铁中心节点城市的地位已经初步确立并将不断强化。发展高铁经济和相关产业,释放高铁的带动效应,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发展高铁经济的基本模式可按照"一个平台、两个层面、三个结合、五大工程"的模式有序推进,打造全国首个"高铁经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3.
媒体史叙事视角下的电视媒体“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功能主义视角看,一种特定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电视媒体的"娱乐化"趋势,作为媒体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征也必然如此。文章从媒体史叙事的不同角度把握"娱乐化"以及"限娱"的合理性,指出电视媒体"娱乐化"并不仅仅是"娱乐化"节目的过多,更是"非娱乐化"节目弱势表现的突出反映。只有从监管与引导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加快、加强媒体问责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为电视媒体"非娱乐化"节目生存提供政策优惠与扶持,才能改变电视媒体娱乐化节目"相对强势"、非娱乐化节目"绝对弱势"的局面,以促进电视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收视率作为媒介产业化的必然产物,代表的是拥有巨大力量的市场法则,是电视媒体运作管理和节目考评的核心指标。电视艺术审美作为电视艺术的"质"和"魂",是塑造电视节目品质的关键。通过探讨电视艺术审美与收视率的矛盾交互关系,一方面希望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为电视艺术提供必要物质支持和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净化电视文化生态环境,正确地引导和提升观众的审美文化素养,以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论武汉人文化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则厌倦,离则怀念是武汉及武汉人给时人的一种感受.斥力与魅力的互融是武汉人文化品格之所在:内敛、疏离、情绪化和世俗的趋向使武汉人缺失一股张力而生排斥;宽容、重情与开拓情怀则让武汉显得包容而有吸引力.斥力的调适与魅力的传扬是使武汉走出"在则厌,离则念"怪圈、弘扬武汉文化与光大武汉人形象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双桥电视台"被关闭入手,分别从电视制度的演变与现状、电视制度面临的新挑战、电视制度与新农村战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就当前的电视制度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两点新思路,为我国电视制度的变革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清末,武汉成为中国中部的区域货币中心,强化了自身的金融地位.铸发新币的巨额赢利,是湖北和武汉开展各项"新政"的财政基础.进入民国,武汉保留了综合性的货币发行职能."汉钞"在1921~1926年的大发展,是武汉金融地位达到顶峰的标志.近代武汉区域货币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内外贸易转运中心的地位是必要条件,直接原因则是晚清至民国前期的政治衰朽.在近代史上,武汉成功完成由前近代晚期的大商埠向近代经济金融中心转型.深入探析这一转型过程,对当前武汉制定重建金融中心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13—14日,喜迎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暨"理论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坛"在我校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别阐释、评论电视系列片《乡村中国》的文化视野,电视连续剧《饭碗》的风格失误,电视连续剧《永远的妈妈》的视点与兼容风格,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商业操作以及大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释古"成就。  相似文献   

20.
以长江文化为重要源头的中华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武汉段长江文化是长江文化带的中部明珠,也是长江文化带的中流砥柱和重要支撑。武汉的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区位交通等因素,孕育出长江文化带武汉段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热情奔放的文化特征。依托长江,发展长江文化,打造长江文明地标,是武汉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引领作用、履行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统分联合、虚实结合、城乡融合、文水业协同,讲好"一城一水一文"的故事,助力武汉实现从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亮点城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