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一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3):31-34
鄂西南土家族灯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中特色浓郁的歌种。笔者以鄂西南土家族灯歌为研究对象,从节奏、调式、旋律、结构等方面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受清江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原生态特色。相对封闭的鄂西山区也使当地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中保留了众多古老的文化因子,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还具有粗放纯朴的山区饮食文化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鄂西土家族原生态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克勤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6):62-64
少数民族地区的端午节习俗,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农耕文化、神巫文化,它和中原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尽然的地方。这种各民族相对独立发展的民俗现象,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并对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与湘川黔土家族有显著差异。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民俗化、宗教化、群众性以及受汉文化影响特别重。 相似文献
5.
姚伟钧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3):16-19
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原生态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有所改变,有的荡然无存。然而,在湖北西部清江流域生活的土家族,由于其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使之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其中又以饮食文化最具特色,本文对此作了全面的探讨和清理,并提出加强保护和开发这种独特而又丰厚的文化资源,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韩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6):5-9
鄂西地区土家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价值,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从长远来看,土家族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旅游开发中应深层次挖掘特色食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鄂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4(1):36-39
先泰时代的巴人经济物产、生活资料、商贸活动及货币观念已有相当水平.巴人的经济生活也得到较大发展.但自汉代以后.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战乱没有长足进步.而是跌入一个经济生产、生活的低落阶段.成为这一地区商贸互市交换、使用货币的一个特殊转折点.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蛋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世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土家族蛋俗起源于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宇宙卵崇拜,主要表现在婚仪及生育习俗中,对土家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过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是中华各地最主要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对端午节俗历史性的考察由来已久。其成果多从社会学、民俗学及政治学功用出发,注重民俗事象的缘起与变迁,为今天的端午节俗文化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对其经济意义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理论与端午节俗文化研究之间的结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尝试。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俗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以明清时期荆楚和北方地区的端午节俗为考察对象,从驱毒辟邪习俗、娱乐休闲活动、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的时间等四个方面对两地端午节俗之异同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1):36-38,46
土家族丧葬习俗的主要文化内涵体现为:一是呈现着民族族源的历史轨迹;二是展示了民族传统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独特的生命意识;三是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渗透与交融。 相似文献
13.
李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65-67
本文分析鄂西土家族的织锦艺术,探讨织锦艺术"图式文化"的特征,从中提炼土家族人精神内棱的艺术抽象,民风、民俗的艺术承裁,宗教信仰和哲学的艺术呈现以及艺术再现的寓意,由此来解读鄂西土家族织锦"图式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1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然而,部分地区因操作不当、观念错误等因素,造成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以鄂西土家族为例,通过对非遗保护与开发两者互动关系的探究,为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田世高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一说土家族南剧是由清初容美土司田舜年创办 ,但田舜年自幼随母所学之“音律”正是南剧 ,故此说不能成立。更多的文献表明至少在明朝万历年间田楚产就开始“采集戏歌 ,邀人戏歌 ,遂于庙台戏歌”。戏歌即为南剧的雏形。自此之后土家族南剧衍流后世 ,得以发展 ,为今天土家族中惟一能登台演出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17.
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6):48-49
文章主要讨论了鄂西南土家族织锦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及其历史沿革和当今的现状,阐述了土家织锦艺术对现代视觉艺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许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0,39(4):21-29
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鄂西土家族民歌中的衬词大多数出现在民歌的曲首、句首、句中和句末,与民歌正词一起构成整首曲子,决定着民歌的风格、意境和情感等,一般以语气助词、称谓词、拟声词、习惯语或俗语的形式出现,具有描述当地土家族生活、抒发土家族情感、弘扬土家族艺术精神、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功能。鄂西土家族民歌衬词的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充分展现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林绪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38-46
:土家族的婚姻经历过“群婚→血缘婚→‘骨种’婚→非血缘婚”几个阶段 ,“骨种”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 ,围绕“骨种”婚形成了一系列婚姻习俗。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革有两大力量在推动 :一是自然选择法则 ;二是社会力量推动。新的婚姻习俗的形成有赖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开放和发展 ,有赖于观念习俗的变革 ,也有赖于社会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
唐五代小说中载录竞渡、求续命物、取蛇胆等端午节俗。学界目前考察小说与节俗之间关系时,明清小说往往为关注的重点,宋前小说则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唐五代小说中的端午节俗材料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发掘其文学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