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岸业务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试点几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结合世界不同类型离岸业务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离岸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和完善离岸业务法观,特别是离岸客户帐户信息保密法规,加强管理、经营人员的保密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2.
离岸业务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试点几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结合世界不同类型离岸业务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离岸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和完善离岸业务法观、特别是离岸客户帐户信息保密法规,加强管理、经营人员的保密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3.
离岸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制度。目前,我国离岸金融法律监管出现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妥善予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可从强化对外资银行监管力度、明确市场模式、明确离岸业务强制退出制度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金融事业发展的标志。没有创新就没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也不会有金融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的国际背景谈起 ,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及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影响道德风险行为因素的分析,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道德风险问题现状、层次及表现形式,提出了明晰产权、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外部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塑造企业诚信文化等对策,从内外部、制度和人、道德风险的各层次等方面来防范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是提高我国金融话语权的关键环节。离岸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存在系统性关联机制,离岸金融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逾越的步骤,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离岸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市场准入监管、业务经营监管和金融谨慎监管等。研究美国离岸金融监管的实践,对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将监管的范围扩大至外资银行,加强离岸金融从业机构市场准入和过程性监管,同时健全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监控体系是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监管效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经济金融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恢复和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国际化。为了保证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当前还必须严格实行"内外分离"的原则;必须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以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考察表外业务对银行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外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自身的股价崩盘风险,即表外业务发展水平越高,其股价崩盘风险越小;表外业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中小型银行比大型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反应更加敏感,抑制作用对于盈利能力强、存款质量高的银行更为显著;媒体作为外部治理力量,能够增强表外业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未来在银行层面,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保持自身业务的基础上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发展表外业务;创新业务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吸收以应对表外业务的发展;结合银行异质性特征,对银行的表外业务实施差异化、针对性指导。在政府层面,我国政府要提高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有序发展表外业务;相关监管部门要持续健全监管体系,完善内外部监管。  相似文献   

9.
我国黄金市场中存在对个人黄金业务的潜在需求;商业银行本身有拓展个人黄金业务的优势,积极开展个人黄金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间接推动传统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开展;本文首先分析国际上商业银行参与个人黄金交易的现状,再针对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黄金业务的优势和收益,最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黄金业务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自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充足率约束引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以来,资本约束监管成为银行安全性经营原则最重要的保障。商业银行在应对资本充足率约束时,更倾向于选择分母(资产)策略,利用监管规则漏洞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并不健全的背景下,表内资产出表成为监管套利的一个主要工具。表外业务在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同时,降低了资本充足率标准作为审慎监管工具的有效性。为此,需要完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制定表外业务项目披露的统一标准,有效管理表外业务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商业银行开拓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现状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影响,寻求商业银行依托资本市场来发展业务、提高其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理财是商业银行开展的最为广泛的业务之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或克服,个人理财业务也会迎来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商业银行单位资产表内、表外流动性创造指标,分析国内货币政策、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商业银行总体和表内流动性创造水平,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可以强化调控效果;同业业务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调控的有效性。因此,应注重货币政策调控质效,做好同业业务监管协调,推动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需求,降低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偏好。  相似文献   

15.
国内商业银行要谋求新发展契机必须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拓展构想。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猛,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因信息披露引发的争议尤为突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信息披露的现实样态,个人理财业务信息披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源于制度供给的短缺。个人理财业务信息披露制度在基本原则、实体性的披露要求、程序性的披露规定等方面存在不足,应坚持有效披露原则,尝试分类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明确性、持续性,创新披露方式和进行投资者教育来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东亚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领域。日本商业资产业务模式充分发挥了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功能,这对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融市场上内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和负外部性问题要求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实施的传统的规则监管模式缺乏应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实践中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监管困境.原则监管模式以概括性的原则作为主要监管依据,既能够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又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并可降低合规成本,代表了银行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全面实施原则监管的条件.可行方法是针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不同领域和银行金融产品的特点,将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协调实施,互为补充,探索化解商业银行监管困境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金融竞争和资本充足率约束使得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盈利空间缩小,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不断通过增加非利息收入业务提升盈利水平。但一直以综合业务见长的美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深陷生存困境,使得我国起步阶段的银行创新业务受到了质疑,其中关于非利息收入相关业务是否创新过度更是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在比较分析四家全球性外资银行集团和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业务收入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中存在总量不足、业务结构低端化的问题,提出应通过拓展代理融资业务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提升我国国有银行的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金融开放、市场业务多元化,尤其是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激发了国内市场出现大量的个人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推出的一项主要业务,交易规模发展迅速。本文从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动力入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为促进该业务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